再好的地圖也會撒些小謊
很多年前網路還不流行,地圖都還印在紙張上的時代,曾聽說一個關於製作地圖的小故事:一些專門製作地圖的大公司,會在自己出版的地圖上故意放進一些錯誤訊息,比方說一條不存在的街道,或是沒人聽過的地名。為何要這麼做呢?目的就是要防止競爭對手抄襲自己的地圖。一張地圖從蒐集資料、設計到出版,往往要花上無數人力與物力,地圖公司當然不願自己的心血讓別人不勞而獲,但要證明別人抄襲自己的地圖,有時是很困難,甚至是不可能的。為什麼呢?因為地圖應該是真實世界的縮影,例如從火車站出來沿著忠孝東路往東走,就該遇上中山北路,你的地圖能這麼畫,別人當然也能,你又怎麼證明別人抄襲你的地圖呢?也不知道是哪位聰明人想出來的法子,那就故意在地圖裡放些錯誤資訊吧,如果這些錯誤資訊也出現在別家出版的地圖裡,對方總不能說這是實際查訪的結果,那就人贓俱獲了。
地圖是現實世界的簡化,製圖者就算真能做到「述而不作」,簡化過程中資料的取捨也不容易做到真正的客觀。美國Syracuse大學教授Mark Monmonier曾寫過一本相當有趣的地圖論著《如何用地圖撒謊》(How to Lie with
Maps)。這本書很可能是有史以來最暢銷的地圖書。書裡開宗明義就說,用地圖撒謊不但很容易,而且根本就是無法避免的。因為要用兩度空間的媒介──不論是傳統的紙張或電腦螢幕──來表現複雜的三度空間實體,地理資料一定要經過某種程度的扭曲與簡化。舉個簡單的例子,看慣了某些特定投影的世界全圖,不少人可能都有這樣的印象,格陵蘭的面積大概跟南美洲差不多大,但實際上,格陵蘭面積約只有南美洲的八分之一。
Monmonier教授用詼諧的口氣、深入淺出的例子來說明,地圖作為一種溝通或表達的工具,其實就跟語言文字一樣。製圖者為了傳達某種特定觀點或訊息,一樣可以仔細選擇符合自己需要的地圖符號語言,這就是以地圖來撒謊了。可惜一般人對於形之於語言或文字的誤導,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免疫力,但對於以地圖形式出現的錯誤訊息,卻很少有分辨的能力。
該書是在90年代初期寫的,作者可能沒有料到,在過去十餘年間,「不誠實的地圖」並沒有因此而減少,反而有越演越烈的趨勢!
原因是,在地理資訊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簡稱GIS)以及電腦繪圖軟體普及之前,地圖主要是以手工繪製。手工繪製地圖其實是一門相當專門的技術,一般製圖者對地圖符號語言的運用,諸如符號大小、形狀、顏色等,大都有起碼的訓練。但是近幾年來,由於網路發達加上地理資訊系統與電腦繪圖軟體的普及,很多完全沒有受過任何地圖雕繪訓練的人,都能在短短的幾分鐘內做出來看起來非常專業的地圖。
再舉個眾所皆知的例子來說。我們都知道2000年的美國總統選舉,曾被美國《時代雜誌》封為「有史以來最瘋狂的選舉」(The Wildest Election in History)。大選過後,我曾在某期USA
Today看到一張如「圖1」的地圖,乍看之下一時猜不透圖主題是什麼。仔細看了標題不禁有點意外,原來這張圖是2000年美國總統大選的結果,紅色地區是共和黨布希獲勝的郡(county),藍色部分則是民主黨高爾獲勝的郡。高爾的得票數是超過布希的,事實上高爾的得票數甚至超過過去任何一位民主黨總統候選人的得票數,但是為什麼在這張圖上,民主黨看起來像是即將泡沫化的邊緣小黨呢?原因無它,這張圖用的是簡單二分法,任何一個郡,哪怕布希只贏高爾一票,這個郡也要著上紅色。整張圖給人的感覺是,共和黨取得壓倒性的勝利,而這當然與事實不符。
為了讓地圖與事實更吻合,我把選舉資料輸入地理資訊系統中,
經過一番分析後發現,布希雖然在全國近八成的郡中領先高爾,但其中有六成的郡選票差距在2500票以內。根據這個發現,我重新調整了地圖資料的分級與設色,使得兩黨在各郡選票數的差距也能呈現在地圖中(圖2),這張新圖與第一張圖相比,雙方顯得勢均力敵多了。這個分析及製圖過程聽起來有些複雜,但藉著地理資訊系統的幫助,做此類分析所花的時間和寫這篇文字比起來幾乎僅是彈指間功夫。然而接下來幾經嘗試,還是沒辦法中和面積因素所造成的影響,因為布希贏的郡面積總合就是比較大。於是我試著做一張三度空間圖(圖3)來表現選舉的結果。第三張圖就很清楚解釋了,何以高爾贏的郡數目比較少,但總得票數卻比較高。高爾幾乎在所有人口密集的大都會都取得了壓倒性的勝利。
以上這個例子說明了一個簡單卻常被忽略的道理:同樣的地理資料,可以用非常不同的方式來呈現。你所看到的任何一張地圖,都只不過是一組地理資訊,在許多種可能中的一種呈現方式。
在邁進21世紀之際,地圖繪製與運用正歷經史無前例的革命性轉變。過去需由探險隊先實地踏勘才能手工繪製地圖,現在經由衛星、雷達、攝影、全球定位系統等先進技術所提供的大量資訊,藉著地理資訊系統或製圖軟體所提供的便利及效率,製作地圖已經不再是專業繪圖師的專利。地圖繪製者目光不但不再局限於肉眼所見,且能利用電腦龐大儲存能力,將各種地理資訊整合做出更精確而豐富多樣的地圖形式,除了上述選舉實例,此外諸如流行病擴散、棲地保育、環境資源管理,乃至氣候變遷與全球暖化等,均能藉由地圖做出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各種分析應用。
可以預見的是,未來在各種傳媒、日常生活、公共決策,甚至跨學術研究中,地圖出現的頻率一定會越來越高。順應地圖大革命的時代潮流,我從2001年元月起,應《大地地理雜誌》前總編呂石明先生之邀開始撰寫「地圖會說話」專欄,用一張張地圖來說故事,深入淺出介紹近幾年來全世界地圖發展應用的實況與趨勢。專欄一直持續至2005年《大地》停刊為止,在將近五年期間,或因公務繁忙,由內人心雅幫忙蒐集相關文獻、輸入空間資料、連繫取得所需地圖乃至協力撰寫工作。前後完成逾50篇,本書去蕪存菁,僅收錄其中三十餘篇集結成冊,並將每一主題內容加以更新。在後記中,並收錄我們曾在《大地》發表的專題報導──〈你不能忽視的地理資訊系統GIS〉,讓有興趣的讀者能進一步認識這門愈來愈普遍的新興學科。
地圖上看似不變的大地山河和海洋,其實無時無刻不在變動。我們希望藉由各式各樣引人注目、不同主題的地圖,打破一般大眾對地圖的制式刻板印象,讓大家知道原來當今地圖的應用竟已如此廣泛,舉凡土地利用、交通運輸、疾病擴散、災害防治、生態保育規畫,甚至救火送貨搬家找房子等,一張地圖可以「很生活化」,可以和我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而不僅僅是迷路找路時才用得到的密密麻麻的紙圖。
我們更希望能在有限篇幅中,揭露人類在地球舞台上諸多活動面貌,以地球村的宏觀視野包羅今日萬象大千世界,隨著精采清晰的地圖與淺顯易懂的解說,穿插生動有趣的圖片,帶領讀者在紙上臥遊千里,展開跨越國界超越時空的寰宇之旅。並期能讓讀者深一層理解,善用地圖與地理資訊不僅能讓我們監測並改善生活品質,並能讓我們更了解自身所處環境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現象及未來趨勢,開拓個人國際視野,胸中自有乾坤。
當然,最好的是能讓讀者和我們一樣,從解讀這一張張會說話的地圖及涵藏在地圖背後的故事中,讀出濃厚的趣味並得到破解地圖密碼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