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人類學系博士。專長包括經濟、歷史與感官人類學,研究的題目擴及臺灣的夜市、禪修、普洱茶的消費與全球化現象、臺灣茶文化的發展及雲南藏族現代化的體驗等。1996年進行禪修的研究時開始注意到「身體感」的課題,從2005年起與民族學研究所「身體經驗」研究群的成員共同發展身體感的理論觀點,並主編研究群成員共同撰寫之論文集《體物入微:物與身體感的研究》(2008年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Bodily
Cultivation as a Mode of Learning (專號,《臺灣人類學刊》第7期)及《感同身受:日常生活的身體感》(專號,《考古人類學刊》第74期)。
本書發展自2008年出版之《體物入微:物與身體感的研究》,但更聚焦於理論的闡釋。兩本書的作者皆是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身體經驗研究群」的成員,其間大家先從個案研究討論身體感的相關議題,歷經兩輯專號──2009年Bodily Cultivation as a Mode of
Learning出版於《臺灣人類學刊》及2011年《感同身受:日常生活的身體感》於《考古人類學刊》──的努力,方凝聚出此本論文集。作者們從各自的學科出發,從不同的角度闡釋身體感的意義與發展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