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史家一起創作:近代史學的閱讀方法與寫作技藝

跟史家一起創作:近代史學的閱讀方法與寫作技藝
定價:378
NT $ 225 ~ 378
  • 出版社:遠足文化
  • 出版日期:2020-09-23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5080745
  • ISBN13:9789865080747
  • 裝訂:平裝 / 400頁 / 14.8 x 21 x 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如何寫歷史?最強的實作力!
第一本以臺灣及華文視角,
談論史學閱讀、寫作與教學的整合性專書,
文史學生和人文愛好者的必備工具。

  以嶄新的視角重新認識史家的閱讀與寫作,
  用通俗筆調詮釋高深的史學方法,
  將人文素養轉化成執行實務的基本功。
  讓史家的技藝,貼近真實生活,
  兼具深度與廣度的實作和訓練,
  應用於文史系所、中學新課綱,
  甚至職場、學術江湖、生命態度,
  一般人都能受用的實務史學方法。
  非虛構的閱讀與寫作,有核心,有步驟,
  解決問題,提升思考力,
  改變看世界的眼光。
    
  史家的閱讀與寫作不只是技巧與方法,更是一種真切的日常態度與精神!

  本書從「個人的歷史經驗」與「近代歷史人物的經驗」兩者出發,以歷史學者的閱讀和寫作技藝為主,用實際的情境案例,搭配歷史人物的經歷,來為讀者闡釋史家的閱讀、寫作和日常生活、心靈與思考等方方面面的故事,讓讀者讀過後能習得方法並有實際的收穫,進而增強寫作力,並將閱讀融入自己的學習與日常生活中。
    
本書特色

  ◎歷史寫作第一手經驗分享。具有嶄新視野的史學方法著作,一般讀者也受用的方法論。
  ◎本書從史學的實際寫作方法入門,彰顯史家技藝的實用性與各種應用的可能性,是文史學生和人文愛好者的必備工具。
  ◎用故事和實際案例,把歷史學的技藝和訓練,賦予真實的生命力與人性化,貼近真實的寫作與生活。
  ◎實務性的人際經營之道及學術江湖注意事項。
  ◎以本土的史學觀點與路徑為主線,顧及在地經驗與華人的真實情況。
  ◎結合近年最流行的概念,包括閱讀素養、寫作訓練、敘事力、探究與實作、素養教育、史學應用等,都可以用「史學技藝」找到解答。

名人推薦

  〔專文推薦〕  
  呂妙芬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長

  〔史家心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王文基∕陽明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院科技與社會研究所教授
  王政文∕東海大學歷史系副教授兼主任
  呂芳上∕民國歷史文化學社社長
  侯嘉星∕中興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胡川安∕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助理教授
  許宏彬∕成功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郭忠豪∕臺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專案助理教授
  劉士永∕美國匹茲堡大學歷史系教授
  蔡龍保∕臺北大學歷史系教授
  蔣竹山∕中央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皮國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現任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副教授。研究興趣為中國醫療社會史、疾病史、身體史、中國近代戰爭與科技等領域。

  著有《近代中醫的身體與思想轉型:唐宗海與中西醫匯通時代》、《臺灣日日新:當中藥碰上西藥》、《「氣」與「細菌」的近代中國醫療史:外感熱病的知識轉型與日常生活》、《國族、國醫與病人:近代中國的醫療和身體》、《中醫抗菌史:近代中西醫的博弈》、《虛弱史:近代華人中西醫學的情慾詮釋與藥品文化(1912-1949)》等專書,並合編《衛生史新視野:華人社會的身體、疾病與歷史論述》、《藥品、疾病與社會》等論集。另有學術論文、專書篇章等70餘篇。
 
 

目錄

推薦序:享受學習,勇往直前∕呂妙芬
自序:我為什麼想寫這本書?


第一章  史家的閱讀與寫作
一、緣起:寫給文史愛好者的入門指引
二、從少年的困惑談起
三、研究與寫作始於「閱讀」
四、寫作開始之訓練
五、進階寫作:走上獨立研究之路
六、完稿的最後一哩路:修訂及發表
七、人際關係與學術江湖
八、史家的日常態度與身心狀態
九、教授歷史與應用史學
十、小結

第二章  民國史學發展的一個側面:初探呂思勉對歷史功用與讀史門徑之認識
一、前言
二、學史的初衷與想法
三、呂思勉教歷史、讀歷史之經驗
四、對「學歷史何用?」的幾個解答
五、小結

第三章  從師與習史的故事:從嚴耕望的《錢穆賓四先生與我》談起
一、前言
二、從師對研究者閱讀與寫作之影響
三、嚴耕望的個性與其對教學、研究的看法
四、一個史學家在學術界的觀察
五、小結

第四章 「歷史課」的歷史:近代中國大學中的「通識」歷史教育分析
一、前言
二、清末民初非專業學系的歷史課
三、一九三八年之後的變革
四、時人對課程進行之檢討
五、小結

第五章  結論

徵引書目
 

作者序

我為什麼想寫這本書?


  寫書常常是基於作者對事物的關懷。對學者來說,寫專門的學術書、期刊論文是天經地義的職責,不容推諉。但不少人應該經常存有這樣的疑問:我們到底寫書給誰看?能否對我們的讀者,或更多的閱讀受眾有所幫助?專業學術和通俗大眾常常水火不容,沒有太多交集。重視學術的前輩呼籲年輕學者不要寫過於通俗的作品,以免影響升等;而大眾史學的寫手或工作者,則訕笑專業史家是關在學術象牙塔中,活在另一個平行時空。這兩群人的兩種思維,難道沒有可以對話或融會貫通的空間嗎?可否用專業學術的技藝來書寫大眾需要的「方法」呢?

  筆者自進入歷史系就讀,在取得博士學位後於大學教書至今,倏忽已過了二十個年頭。本來想模仿寫一本《四十自述》,但總覺得若對讀者無益,奢談一己之回憶文字,終究只是舞文弄墨、附庸風雅,無法產生真正的貢獻。最初構思書稿時,我思索著研究歷史究竟可以為學子們帶來什麼助益,對解決現實問題有何幫助?身處於大學學術殿堂的研究菁英,可能不覺得這是一個問題,很多專業系所的老師,或許也甚少和學生討論「歷史學」的各種可能,導致不少學生乃至其家人,總認為廣義的歷史學系和人文學科都是廢系、廢課,就讀相關系所只有「失業」的分,是投資報酬率最低的求學方式。學生既已有這樣的認知,當然在學習之初,就不會認真地對待學問;而整個社會對人文社會學科的輕視,更導致相關系所招生不易,於是惡性循環、積重難返。我們不禁要問,人文社會學科的訓練如何有用?「史家的技藝」如何在這個時代重拾新價值,找到自己的定位?

  一般學術專著,常常免不了要鋪陳長篇大論的研究回顧和問題意識,但是多數人文學者所關心的議題,往往非常小眾且狹窄,甚至只是自己或極小學術圈內所關切的,對一般人來說其實是「不成問題的」;不能否認它們仍有學術上的意義與價值,但對多數的學生或社會上急需有人談出所謂「史學方法」有什麼用的人來說,他們需要的是一本嶄新視野的方法論著作。過去,「史學方法」教的僅是研究法,訴求對象是極少數未來可能成為學者的人,而非把「方法」作一種實用性的闡述與可能應用來加以分析,筆者這本書就是嘗試去梳理這些問題,探究史學實際應用與教學的可能性。就全書內容來說,主要是以歷史學者的閱讀和寫作技藝為主,藉由近代史學史與史學人物的小故事來分析這些面向;用探索學術研究的方法,來開展實際閱讀與寫作的可能。這是新時代的史學方法,也是既有史學方法的延伸與創新。

  過去,一般談「閱讀寫作」時,都只想到是中文或語文系所的職責,史學方法常在這些論域中被忽略。現今廣泛被談論的能力,例如探索高中生或大學生缺乏的閱讀理解、敘事力、寫作方法等主題之專書,多數也不是歷史學者所撰寫。更可惜的是,臺灣出版社頗喜歡翻譯外國著作,原無不妥,但在閱讀寫作的應用上,卻忽略了學子多在中文語境下進行,一旦忽略本土文化的適應性,則即便著作內容堪稱豐富,仍常有扞格不入之憾。學子真正需要的是一本具有本土視野、中文語境的新史學方法論。那麼,閱讀與寫作方法如何能被放在歷史學內來討論呢?頗值得深思。閱讀寫作本身就是一門應用史學,近代史家呂思勉(一八八四-一九五七)在《白話本國史》的序言中指出:「讀書自然不重在呆記事實,而重在得一種方法。我這部書,除掉出於愚見的考據議論外,所引他人的考據議論,也都足以開示門徑;可稱是研究史學的人必要的一種常識。」本書之作,就是要突破過去的障礙,彰顯史家技藝在這些領域內的功能與應用的各種可能。所以對於正在就讀文史系所的學生、被論文困住的研究生和年輕學者,或有志於從事廣義寫作的讀者,還有未來想就讀文史科系、卻苦無指引的學子,包括要寫小論文、探究與實作報告的大學生乃至高中生,本書都希望能提供一些實質助益,試著以自己曾經受過的訓練,帶給讀者書寫技巧與思考上的啟發。

  全書在寫作風格上,盡力跳脫與避免過往學院專業期刊艱澀的筆法與長篇大論的習慣,文字盡量求得深入淺出,減少不必要的引註,在學術與通俗之間取得平衡。而真正進行一種創作,必定帶有作者個人的人生體會,若只有旁徵博引各種文獻,不過是從事一種客觀的研究,讀起來必定缺乏生氣與親切感。筆者期待作品具備文字拓展的空間與人性的溫度,所以會加入個人的研究經驗與真實生活,它是近代史家與現代讀者對話的中介。書中除了穿插自己的經驗,也會有過往史家的體悟,夾敘夾議,用故事和實際案例將歷史學的技藝和訓練,賦予真實的生命力與人性化,以貼近真實的寫作生活。讀者讀過後,自然能體會如此安排文字的用意。

  書中也將藉歷史人物的經歷與歷史課程的實施,來探討史學在過往和這個時代所面臨的問題,以及未來可能發展的新方向。由於筆者並非多年鑽研史學史的學者,絕不敢妄加議論,若書寫極專業的論著,不但影響閱讀,甚且自曝其短。大凡有真才實學的學者,總不敢輕易以自己的經驗與方法示人,但筆者盼和讀者與時俱進,進獻愚者一得,談談紙上學問的應用價值,莫忘讀書以增進知識與人生閱歷之初衷。郭廷以(一九○四-一九七五)曾說:「寫現代史更是著筆不易,我既無驚人之筆,更不敢妄加私見,僅能就所知道的點點滴滴,平實的寫出來,作個交代,以就正於同輩後輩。」筆者的學養與文字皆不及郭先生分毫,但心中「平實」之初衷則是一樣的,就是分享經驗與所見聞而已,還望同道指正。

  本書的寫作,得到許多老師、先進的指點與啟發,不論具名與否,常於書中可見其蹤跡,心得相識難相忘,此處就不一一交待,讀者捧讀此書,自可尋得線索。他們傳承給筆者的寶貴經驗,也正是筆者想和讀者說的話。本書於寫作前期,曾得到中原大學多項專書和教科書撰寫計畫的補助,也承蒙教育部高教深耕計畫撥給經費,辦理相關的工作坊,乃得以集思廣益,形諸文字。書前有幸得呂妙芬教授惠賜推薦序一篇,極具畫龍點睛之功。妙芬老師與一些成熟的學者,關心青年學者撰寫專書與計畫之困擾,曾主持過相關寫作工作坊,擁有許多獨到的見解,並與本書內容相得益彰。她自身的學習就跨越物理學、中文所、歷史所,曾勉勵大學生,若想在大學時為研究之路累積資本的話,首要是廣泛的閱讀,「不用擔心自己讀不進去,讀多了就會有自己的經驗與想法!」她的跨領域經驗和廣泛閱讀的功法,讀者也可以在本書內尋覓到不約而同的建議。遠足出版社的編輯團隊慧眼識書,知悉此書價值,才使得讀者手上這第一本用臺灣本土史學方法和史學史視角,來談論史學閱讀寫作與教學的整合性專書,得以順利出版。謹於文末,對所有支持此書出版,以及曾給予過寶貴建議的師長、先進,表達誠摯謝意。

推薦序

享受學習,勇往向前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長/呂妙芬


  皮國立說要出版一本給年輕歷史系學生或有志於從事文史工作的讀者看的書,內容類似史學方法論,但較淺顯易懂,有很多生活經驗和故事分享,他邀我寫一篇推薦序,我欣然同意。不是我對於史學方法或寫作有什麼特殊心得,而是我知道國立是一位用功研究、著作甚勤的年輕學者,他願意花心力寫這本書是帶著極大的熱情和理想,我也確實想先拜讀此書。

  讀完《跟史家一起創作:近代史學的閱讀方法與寫作技藝》,發現國立用他求學、寫作、教書的不同人生經驗,以說故事、分享和教導等不同語氣寫成的這本書,確實讓人讀起來不太費力,又有不少知識上的收穫,書中也轉述了許多前輩學者的經驗和看法。此書設定的讀者群很多元,從內容和語氣可以讀出,有些段落是寫給高中生、非歷史系主修的大學生,有些寫給一般讀者,也有對教師的期許,還有一些是個人對於目前歷史教育與學界某些制度的看法。不過,本書最主要的讀者應該是歷史所的研究生,他們正下定決心要走上專業史學研究這條路,「如何寫歷史」這件事是他們每天必須面對的,無論閱讀別人的著作或自己提筆書寫,都離不開思考歷史是如何被書寫的問題。書中許多經驗分享和過來人的建議,對於研究生應有極大的助益。

  國立在書中談了許多他自己學習和寫作的經驗,以及面對挫折的心境,流露出他對於年輕學生的關愛、擔心與期許。我很認同他說文史研究關乎人生態度與素養,閱讀、思考、寫作三者缺一不可,閱讀要分博覽和精讀,寫作需要訓練,學術研究需要明確的問題與長期的積累等等,我特別佩服他能夠做到每天都實際提筆寫作。從他的分享,我覺得他是一位「樂學」派的學者,享受學習,人生勇往向前。

  學術論文書寫確實困難,我見過一些被論文困住的研究生,也聽過一些人的痛苦心聲,其實那些經驗是很多人共同有的。我自己也有過研究卡住、對著電腦枯坐的經驗,卡得愈久,累積的焦慮感還會變成自我懷疑。讀到「不怎樣的作品」時仍會批判,會告訴自己千萬別如此糟蹋自己,然而就是沒有把握可以寫出好的作品。這種眼高手低、裹足不前的窘境,大概很多人都不陌生,而卡住的研究與書寫就像人生中的許多困境一樣,無奈、煎熬,需要勇氣,也需要再次凝視自己的心。就像國立說的,寫作的重點並不在於寫作的技巧,更重要的是人生態度。

  歷史研究與書寫真的反映人生觀和個性,要適才適性,特別需要追根究柢問自己為什麼需要做這件事。即使沒辦法找到明確的答案,至少要想過、下過決心,否則很容易在年紀更長之後遇到工作上的困難,就換來深深的怨悔;更容易在很多競爭中,忘了初心。研究和寫作也跟人生許多事一樣(才智、美貌、健康、財富……),都有命定和限制,能夠安心接納自己、找到自己的方式進行,確實比寫作技巧更重要。從事研究和寫作時,遠大的理想和嚴格的自我要求是必須的,否則品質很快就滑落;但也要有容忍自己的無能、肯定自己的能力,一種可以「忘記背後努力向前」的心態,否則人生如何可能。

  我讀這本書的時候剛好看到維根斯坦的傳記《天才的責任》,看著這位天才為學術與生命意義焦慮,備受煎熬,幾度瀕臨自殺,也看到戰爭、接近死亡與苦難的經歷形塑了他的學術,又想到在那個天才成群而來的時代裡,竟充斥著那麼多厭世的聰明人,真的久久不能自已。讀這本傳記也讓我更多思考自己的工作和意義。

  我思量自己工作的環境,近些年來最深的感嘆是專業人才培育不易,學術斷層的隱憂,國立寫這本書大概也懷抱同樣的憂心,總希望寶貴的經驗可以傳承、學術的發展應該永續。但若轉眼注視生命和歷史,好像變動、斷裂、苦難也是常道。時勢氣運之變往往非人力可逆轉,挫敗困頓的人生經驗並非都不寶貴,歐陽修說文窮而後工,我一直很相信。環顧身邊許多歷史學者和研究生,大家都和國立、和我一樣,每天埋首研究,努力想寫出一些有價值的文字,然而我相信我們都更希望自己最終也能像維根斯坦一樣地說:我過了極好的一生。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6
    $225
  2. 電子書
    78
    $294
  3. 新書
    88
    $332
  4. 新書
    88
    $332
  5. 新書
    88
    $332
  6. 新書
    94
    $357
  7. 新書
    $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