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寧伴行

安寧伴行
定價:260
NT $ 110 ~ 229
  • 作者:趙可式
  • 出版社:天下文化
  • 出版日期:2007-08-15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4179764
  • ISBN13:9789864179763
  • 裝訂:平裝 / 237頁 / 14.8 x 20.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趙可式教授二十七年來陪伴上千位病人走完生命最後一程,讓他們的身心靈都得到最大的舒適,也安頓了家屬徬徨慌亂的心。她把那些椎心刺骨、感人肺腑、可歌可泣的生命故事記錄下來,不是只為了讓讀者一時動容而已,目的是在「用生命故事傳遞生命的學習」。希望醫療人員能體會、理解病人/家屬的需要,提供高品質的療護;希望其他病人/家屬能從故事中獲得啟發,使自己的生命之旅能過得更平安順暢;也希望還沒有經歷過病痛之苦的人學習到生命的智慧。

作者簡介

趙可式

  台灣大學護理系畢業、美國凱斯西儲大學碩士(主修腫瘤護理)及博士(主修臨終照顧)。現任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護理系教授。第十四屆醫療奉獻獎特殊貢獻獎得主。

  二十八年前開始推動末期病人的安寧療護,被譽為「台灣安寧療護之母」。著有《一個護士的碎記》,譯有《活出意義來》、《幽谷伴行》(皆由光啟出版社出版)。

 

目錄


和可式跐望伴行護理的路上 余玉眉
散播愛和希望種籽的天使 曹朝榮
安寧志業的仙女 賴明亮
幽谷伴行,一齊受苦 賴允亮
自序
在那朝聖的驛站

第一章 害怕與誤解

1 影響現代人面對死亡與瀕死態度的因素
逃避父親亡魂的博士
未受過死亡教育的大學生
不讓病人死的醫師
死不瞑目的老教授
2 喪葬文化對死亡態度的影響
十五歲的迷惑
3 媒體所傳遞的死亡教育
愛看殭屍片的小孩
他好像還沒死
4 人為什麼會怕死?
5 死亡學與死亡教育
小白走失了
醫學生的震撼教育
「妳幹嘛把爺爺的骨頭煮掉了?」
抒發情緒,孩子才能健康地走過哀傷
6善生與善終
「善生」造就了她的「善終」
阿嬤的美好告別
人生的舞者
不平靜的臨終
他沒有愛的能力

第二章 面對死亡與瀕死

1死亡不該視為醫療的失敗
術德兼備的「好」醫師
救病人,難道錯了嗎?
受盡磨難而死的老醫師

2瀕死症狀
林老太太的眼淚
人算不如天算
3瀕死期的醫療措施
4死亡時間的預估
5遺體護理的精神面與實務面
好長的長廊
6往生室與太平間的功能
不信愛兒喚不回
7末期病人常成為人球
被五家醫院拒收的病人

第三章 安寧緩和療護運動的發展與哲理

1告知的藝術
「媽!我對不起你!我對不起你!」
阿秀的故事
2桑德絲醫師與安寧緩和療護運動
3 安寧緩和療護的定義、原則與哲理
埋藏在心底的秘密
不願息了世上勞苦
許爺爺的承諾
經歷哀傷才能走過哀傷
4安寧緩和療護的實務運作方式
同病不相憐
孤獨而去
他不是壞孩子
5安寧緩和療護的品質管理
兩百多粒的糞石
對病人的照護要「量身訂做」
妙慧的最後一程

第四章 總有一天等到我

以醫療專業與病人的雙重身分現身說法
1.為何是我?為何不是我?
2.得了癌症,無數個感恩
曉玉的遺憾
愛之適足以害之
矛盾的妻子
T病人

後記 台灣安寧療護的發展歷程
附錄1 台灣安寧病房成立時間
附錄2 台灣現有安寧居家療護服務之醫院
附錄3 預立不施行心肺復甦術意願書
附錄4 預立醫療委任代理人委任書

 

  第一次見到趙可式老師是在台北榮總、張美麗爸爸的病房。美麗是服務癌症病人的超級志工,也是《美麗相伴》(天下文化,2002)這本書的主角。她知道我想認識趙老師,就幫我引見。趙老師一走進病房,就坐到床沿,握住百歲張爸爸的手,俯身溫柔的說著什麼。我聽不到她的話語,但從那姿勢和動作,看得出她的關心,和裡面撫慰的力量。

  趙老師答應讓我出版她的書,但是生活中永遠有更重要的事,等到她終於傳來「要提筆了」的訊息時已經是五、六年後。二○○六年快要結束時,趙老師得知自己罹癌,她重新設定人生的優先順序;寫書,成了最重要的心願。

  趙老師帶著助理和大堆書籍、資料搬到仙境般的魚池鄉「新起點健康中心」去一邊修復身體——吃健康食物、日行萬步,一邊寫書。每天十小時振筆疾書,助理一字字敲入電腦,六月三十日,趙老師完成了十萬字的著作。她原本計劃寫兩本,第一本給一般人看、第二本給專業人員參考。但是交稿後趙老師說寫書實在太累,恐怕寫不出第二本了。

  言猶在耳,約莫一個月後,趙老師到我們的咖啡書屋「人文空間」校稿時問我:「惟和,你看我第二本書要怎麼寫?你先給我意見,免得到時候又要改……」。我想起老師在《安寧伴行》第一頁寫的那段話:

  ……當在人生舞台中下台一鞠躬時,是噓聲四起?還是掌聲雷動?端看我是否淋漓盡致地演出!

看來,趙老師人生舞台的第二幕,布幔才啟呢。

鄭惟和(健康生活系列主編)

 

內容連載

第一章 害怕與誤解
1 影響現代人面對死亡與瀕死態度的因素
逃避父親亡魂的博士
一位在台灣生長,大學畢業後留學美國,拿到資訊科技博士學位的電腦工程師,因父親去世回台奔喪。在父喪後第六天要求搬到旅館去住,家人不解,因家中有房間可住,為何要花錢去住旅館?這位工程師有口難言,真正的理由是因從小聽說亡者頭七時會回家,他害怕父親亡魂,因而想逃出。他自己也不明白與父親關係很好,又是學科學的人,怎麼會這樣?這就是現代台灣面對死亡的文化態度。

未受過死亡教育的大學生
我有次為某國立大學通識教育上「生死學」課程時,隨意作了一個調查,發現一百多位同學中約有三分之二曾經歷過親人喪亡,卻只有兩位有機會近距離接觸臨終時的親人,並見到遺體。他們或是不被允許,或是自己因害怕而逃避。而且在整個親人死亡的過程之中,沒有長輩為他們做過死亡教育。

思考點
對死亡健康的態度需要從小開始培養,且家庭、學校與社會都有責任。從小沒有健康的死亡教育,即使長大後受到高等教育,仍然會對死亡有莫名的恐懼與非理性的觀念,雖然有近距離接觸死亡的機會,卻未能掌握,使成為死亡教育的契機,極為可惜。國內整體教育層級不斷在提升,但死亡教育仍為待開發的領域。

不讓病人死的醫師
某醫學中心的腫瘤科有一位第二年住院女醫師(R2),因從小功課一流而自視甚高。有一次被派照顧一位癌症末期的老先生,高劑量的化學治療使得病人苦不堪言。病人的兒女皆受過高等教育,經開家庭會議後決議,希望停止化學治療而改用支持與緩和療法,以減輕父親的痛苦為目的。誰知該女醫師以還有治療的空間為由,仍繼續給予化療,並告以:「在我手裡的病人,我絕不讓他死!」二週後病人還是死亡,死前還因化療副作用而不停噁心嘔吐、口腔糜爛、哀哀呻吟。病人斷氣後才從胸前的人工血管上取下化療藥瓶。

死不瞑目的老教授
八十三歲退休教授因感冒引起肺炎,後又因年老力衰發生多重器官系統衰竭:呼吸衰竭、心臟衰竭、腎臟衰竭,及胃出血、敗血症、泌尿道感染等併發症,住在加護病房。為了延命,身上插了氣管內插管、鼻胃管、中心靜脈導管、膀胱造廔管(為引流膿尿)、動靜脈造廔管(為作血液透析)、點滴管、氧氣管、胸腔引流管(為引流肺積水)。老教授身上沒有衣褲只有管子,家屬一天只能進入加護病房探望兩次,每次半小時。老教授就這樣被管子及機器綁在床上三個多月,最後恨得連睜眼看子女都不願意而流著淚斷氣。

打破迷思
醫療科技的進步,使人誤以為醫學萬能、人定勝天,殊不知醫療科技有其極限。十六世紀時就有醫學家說過這句名言:「偶爾治癒,時常緩解,總是舒適。」(To cure sometimes, relief often, comfort always.)醫學是為人的生命及福祉服務,醫師必須有智慧來判斷什麼樣的醫療才能為病人謀取最大的福祉。若用盡醫療科技的十八般武器,卻無法挽救病人的生命,反而增加病人許多痛苦,就需要仔細思考斟酌了。死亡是生命的自然法則,並非是醫療的失敗。當醫療罔效時,應該考慮如何讓病人增進生活品質及身心靈的平安,保持人性的尊嚴,活出生命的意義,而非五花大綁被醫療器械綑住,只為了多一分鐘的呼吸與心跳。

影響現代人面對死亡與瀕死態度的因素有:平均餘命延長,死亡率下降;醫療科技中延命措施的進步,死亡發生在隔離的環境;逃避式的死亡文化,沒有死亡教育;缺少有深度的宗教信仰。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42
    $110
  2. 二手書
    42
    $110
  3. 二手書
    74
    $192
  4. 新書
    79
    $205
  5. 新書
    79
    $205
  6. 新書
    85
    $221
  7. 新書
    88
    $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