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科技管理導論 1
1.1 前言 2
1.2 科技 2
1.2.1 技術 4
1.2.2 技術的分類 4
1.3 科技的發展 5
1.4 科技管理 8
1.4.1 科技管理的起源 8
1.4.2 科技管理在台灣的發展 9
1.4.3 科技管理的內容 11
1.5 科技管理的層次與領域 12
1.5.1 科技管理的領域內涵簡介 13
第2章 科技策略 23
2.1 策略的涵義 24
2.2 策略管理 25
2.2.1 策略管理的涵義 25
2.2.2 策略管理的程序 26
2.3科技策略 38
2.3.1 科技策略的涵義 38
2.3.2 科技策略管理的程序 39
2.4 連結科技策略與企業策略 49
第3章 技術預測 55
3.1 前言 56
3.2 技術預測 57
3.2.1 預測 57
3.2.2 預測通常應用在何處? 61
3.2.3 技術預測 61
3.2.4 技術預測的分類 63
3.3 預測的方法 64
3.4 技術預測的方法 66
3.4.1 S曲線法 66
3.4.2 相關決策樹法 67
3.4.3 德菲法 67
3.4.4 情境預測法 71
3.4.5 日本三菱總合研究所之技術預測方法(MRI)75
3.4.6 關鍵技術調查法 78
3.5 技術預測案例──家庭自動化系統需求與發展之技術預測 78
附錄一 「家庭自動化系統的消費者需求」問卷 89
附錄二 技術預測問卷 93
附錄三 技術預測問卷 95
第4章 科技評估 99
4.1 前言 100
4.2 科技的評估與選擇簡介 101
4.2.1 科技評估 101
4.3 科技評估的系統 103
4.3.1 科技評估程序 104
4.3.2 科技評估架構 105
4.3.3 建立評估的階層架構及決定評估的指標 107
4.3.4 指標權重的求取方法 109
4.3.5 科技評估的方法 110
4.4 案例──能源科技評估 122
第5章 科技研發管理 135
5.1 科技研發之基本概念 136
5.1.1 何謂科技研發? 137
5.1.2 發明與創新 139
5.1.3 新產品開發 142
5.2 技術策略 145
5.2.1 結合技術發展策略與企業經營策略 145
5.2.2 技術取得策略 149
5.3 技術研發規劃 155
5.3.1 創意發展 156
5.3.2 技術研發專案組合與評選 157
5.3.3 研發之資源分配 161
5.4 技術研發專案管理與評估 164
5.4.1 技術研發專案規劃 166
5.4.2 研發專案的執行與結案 168
5.4.3 研發專案之績效評估 170
第6章 科技管理的組織與人力 175
6.1 組織結構 176
6.1.1 組織設計的關鍵要素 177
6.1.2 組織設計的類型 182
6.1.3 決定組織結構的影響因素 187
6.1.4 組織結構與績效的關係 191
6.2 領導 192
6.2.1 費德勒權變模式 193
6.2.2 路徑-目標理論 195
6.2.3 領導與權力 196
6.3 人力資源政策與實務 199
6.3.1 激勵理論 199
6.3.2 甄選 202
6.3.3 訓練與發展 203
6.3.4 績效評估 205
第7章 科技產業與行銷 213
7.1 高科技產業 214
7.1.1 高科技產業之定義 214
7.1.2 高科技產業之特性 216
7.2 行銷在高科技產業之重要性 219
7.3 高科技行銷 220
7.3.1 高科技行銷的定義 221
7.3.2 科技行銷的運作模式 222
7.3.3 科技行銷的目標市場 223
7.3.4 科技行銷的價格策略 224
7.3.5 科技行銷策略 226
7.3.6 科技行銷的工具 229
7.4 高科技行銷個案 231
7.4.1 蘋果電腦首創先例 231
7.4.2 “Intel Inside”廣告頻現身 232
7.4.3 思科藉行銷鞏固主導權 233
7.4.4 創造品牌價值 233
第8章 科技管理與財務 241
8.1 企業評價 242
8.1.1 產品生命週期與現金流量 243
8.1.2 通貨膨脹、匯率變化的影響 244
8.1.3 政府政策 244
8.2 企業資金來源 244
8.2.1 企業運作機制 245
8.2.2 財務決策 246
8.2.3 長期資金來源 251
附錄一:正視和艦案對工商界的衝擊 259
附錄二:中國經濟與兩岸關係 260
附錄三:石油價格調整應考慮對民生物價的影響 261
附錄四:東森媒體科技138億聯貸案簽約 263
附錄五:竹科停電風波,廠商損失有限 264
附錄六:安隆醜聞 265
附錄七:台積電聲明未登陸 266
附錄八:「台鐵台南沙崙支線計畫」案 267
附錄九:鴻海股利:現金3.0元、股票2.0元 269
附錄十:對發展信用評等應有的態度與做法(節錄) 269
附錄十一:合作金庫銀行聯貸新聞稿 273
第9章 科技管理與生產 275
9.1 供應鏈管理之簡介 276
9.2 電子商務與供應鏈 287
9.2.1 電子商務與中小企業 288
9.2.2 成功個案分析 291
9.2.3 電子商務的發展與展望 296
9.3 無線射頻技術之應用 301
9.3.1 RFID基本架構 301
9.3.2 RFID工作原理介紹 304
9.3.3 RFID在企業之應用 305
9.4 個案研究與分析 309
9.4.1 問題描述與模型 310
9.4.2 開發應用軟體 312
9.4.3 結論與建議 317
9.4.4 小結 317
第10章 策略聯盟 323
10.1 前言 324
10.2 策略與策略聯盟 325
10.2.1 策略聯盟的定義與型態 325
10.2.2 國際策略聯盟的定義 329
10.2.3 聯盟策略的動機 329
10.2.4 策略聯盟之目的 331
10.2.5 策略聯盟關鍵成功因素 332
10.3 全球化策略 333
10.3.1 跨國企業全球研發活動的影響因素 334
10.3.2 個案:京都議定書 335
10.4 策略聯盟的類型 339
10.4.1 個案:e-Japan──「建立全球最高水準之資訊通信網路」
目標與施行策略 342
10.4.2 國際策略聯盟的型態 344
10.4.3 跨國策略聯盟的趨勢 345
10.4.4 我國中小企業策略聯盟之模式 346
10.4.5 影響聯盟類型之環境因素 348
10.5 策略聯盟的運作與管理 350
10.5.1 策略聯盟之運作選擇 351
10.6 策略聯盟的益處 354
10.6.1 中小企業聯盟的潛在利益 354
第11章 科技移轉 363
11.1 當代科技發展特性 364
11.2 科技移轉的重要概念 367
11.2.1 經過有系統編纂與內隱的知識 368
11.2.2 使用時是否可被觀察 368
11.2.3 正向知識與負向知識 369
11.2.4 無形資產、有形資產與智慧財產權 369
11.2.5 重製 371
11.2.6 仿製 372
11.2.7 專用性 372
11.3 育成中心 373
11.4 以科技移轉作為競爭策略 383
11.5 商業化科技移轉的形式 385
11.6 智慧財產的重要 390
11.6.1 專用權的體制 391
11.6.2 標準與時機的議題 392
第12章 智慧財產權 395
12.1 前言 396
12.2 智慧財產權的定義及重要性 397
12.2.1 專利法 397
12.2.2 什麼是「專利權」? 400
12.2.3 專利權的範圍與保護 402
12.3 商標法 403
12.3.1 什麼是「商標」? 403
12.3.2 商標權的取得撤銷與廢止 406
12.3.3 商標權的範圍與保護 408
12.4 著作權法 409
12.4.1 什麼是「著作」? 409
12.4.2 著作權 410
12.4.3 著作財產權的保護與授權 418
12.5 智慧財產權對產業競爭之影響 422
12.5.1 專利權對產業競爭的優勢 422
12.5.2 我國對智慧財產權不公平競爭的反制 425
12.5.3 國際組織對智慧財產權及產業競爭之重視 426
12.6 我國政府在智慧財產權保護所扮演的角色 431
12.6.1 目前政府所做的智慧財產權保護工作 431
12.6.2 WTO對我國智慧財產權的影響 432
12.6.3 未來政府應努力的方向 433
第13章 知識管理 439
13.1 何謂知識經濟? 440
13.1.1 知識經濟的定義 440
13.1.2 知識經濟的特徵 441
13.1.3 知識經濟的要素 442
13.1.4 知識經濟與傳統經濟的差異 443
13.2 知識與資訊 444
13.3 科技管理與知識經濟 448
13.4 組織中的知識特性 453
13.4.1 知識螺旋體 453
13.4.2 從象徵語到模型 456
13.5 何謂學習型組織? 458
13.6 學習型組織的主要活動 460
13.6.1 有系統的解決問題 460
13.6.2 實驗新方法 461
13.6.3 從自己的經驗與過往歷史學習 462
13.6.4 從其他人的經驗與最佳典範學習 464
13.6.5 將知識迅速有效地移轉給整個組織 465
第14章 科技政策 469
14.1 科技政策制訂機制 470
14.1.1 市場需求派對科技政策的看法 470
14.1.2 政府主導派對科技政策的看法 471
14.2 美國科技政策 472
14.2.1 美國科技體系 473
14.2.2 美國科技政策案例 475
14.3 德國科技政策 477
14.3.1 德國科技政策目標與體系 477
14.3.2 德國科技政策案例 480
14.4 中國大陸科技政策 482
14.4.1 中國大陸科技政策類型 483
14.4.2 中國大陸主要科技機關 484
14.4.3 中國大陸科技政策案例 485
14.5 南韓科技政策制定 487
14.5.1南韓科技政策專職機關成立 487
14.5.2 南韓產業政策演進 489
14.5.3 南韓四大IT願景 490
14.5.4 南韓科技政策案例 492
14.6台灣科技政策 494
14.6.1 台灣主要科技政策之演進 495
14.6.2 政府組織再造後,科技執行機關亦隨之調整 497
14.6.3 台灣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500
14.6.4 台灣科技政策案例 505
第15章 科技創業 515
15.1 前言 516
15.2 技術面 517
15.3 技術來源 520
15.3.1 自有技術 520
15.3.2 引進技術 520
15.4 技術成熟度 523
15.5 管理面 524
15.5.1 智慧財產權的管理程序 526
15.5.2 智慧財產權的開發模式 527
15.5.3 育成(技轉)中心的任務 528
15.5.4 風險 530
15.5.5 成功的關鍵因素 530
15.6 資金 531
15.7 經驗法則 532
第16章 科技前瞻 537
16.1 科技前瞻概念 538
16.1.1 前瞻意義及未來思考 538
16.1.2 科技前瞻的意義及未來展望 543
16.2 科技前瞻方法概述 549
16.2.1 德爾飛調查法 549
16.2.2 關鍵技術法 550
16.2.3 專家小組討論法 551
16.2.4 情境分析法 551
16.3 各國應用科技前瞻的情形 552
16.3.1 日本 553
16.3.2 德國 554
16.3.3 法國 555
16.3.4 荷蘭 556
16.3.5 美國 557
16.3.6 英國 559
16.3.7 台灣 561
中英索引 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