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世界一流的管理之道,盡在「精實」二字,全球市值第一大汽車廠豐田的管理智慧核心
由世界企管顧問公司第一把交椅的麥肯錫帶領你一窺究竟,唯有第一.造就第一

  誰有能耐擔當鴻海、光寶、華碩、台達電、台新銀、新竹貨運、巨大機械……的學習表率?答案是:豐田。這個從第一線員工到產業龍頭都在實踐的學問,就是精實學。精實不僅是工具、方法與原則,最重要的是運作此系統的人員心態與行為,將此難以掌握的因素與作業系統、管理基礎建設緊密結合。

  來自麥肯錫公司的三位頂尖顧問,利用本書「精實全貌」與「精實之旅」兩大部分,帶領你踏上成為精實企業的旅程,讓你見證精實對企業盈虧的龐大影響力,以及改變員工工作動機與效率的成長力:一本洞悉精實的理論與實務,一路行向企業持久維繫變革成果的目的地。

名人推薦語

  本書實際且詳盡,堪稱是第一本討論「精實毅力」的著作。如果精實有效-─而從它於1950年代在日本出現後,也的確有許多正面的證據證實這一點─-那為什麼會有公司遲滯不前?就算這些公司開始進行精實,為什麼卻常無法持續推行精實,讓舊有的壞習慣再度出現,成功又消失無蹤?答案就是作者提到的:「精實是一切。」它不只是一連串的解答工具及技巧,更是「大量生產之外的另一選擇,而非其互補」。
──西蒙.考爾金(Simon Caulkin),《觀察家報》(The Observer)

  本書開啟使用精實工具及技巧尋求答案,並處理維持績效這種棘手問題的大門。
──《製造業》(The Manufacturer)期刊

作者簡介

約翰.德魯

  德魯是麥肯錫公司英國作業、策略及效能諮詢業務的副董事(Expert Associate Principal)。他已將精實作業原則運用在許多產業範疇裡,包括汽車、航太、鋼鐵及消費用品和零售業等。他對於支持精實作業轉型、確保精實成果持久性的行為改變特別有興趣,在加入麥肯錫公司前,他曾於卡努金屬盒公司(CarnaudMetalbox)、路華(Land Rover)汽車服務。

布萊爾.麥卡倫

  麥卡倫是麥肯錫公司的董事(Partner)之一,也是麥肯錫生產系統設計中心的領導人.該中心致力於發展製造業及服務業的管理新知,並與各類公司合作推行精實系統,其中包括石油及天然氣、汽車、航太、家具、國防建設等產業。他曾服務於豐田汽車,精實生產便是源於該公司聞名遐邇的生產系統;他也曾任職於路華集團,負責將精實生產引進新產品的製造流程,例如路華的Rover 75。

史帝凡.羅根霍佛

  羅根霍佛是麥肯錫公司的董事(Partner)之一,也是麥肯錫歐洲製造諮詢業務的領導人。他曾協助許多公司執行作業績效改善專案,包括銀行業、流通業、精品業、航太、家用電器及鋼鐵業等。在加入麥肯錫之前,他曾在法國航太公司Aerospatial,以及Prodel SA公司服務。

譯者簡介

呂奕欣

台大外文系學士,師大翻譯研究所筆譯組碩士。曾任編輯,現專事翻譯。

張素華

台灣師大英語系畢業,英國羅浮堡大學企業管理碩士,師大翻譯研究所肄業。兼職翻譯多年。

 

目錄

關於本書

第一章  精實的挑戰
精實的大好承諾
豐田:精實的先驅
艱困的旅程
踏上精實之旅

第一部 精實全貌
第二章  精實的要素

挖掘隱藏的潛力
作業系統
管理基礎建設
心態與行為
精實無捷徑
精實:整合的處理方式

第三章 精實作業系統
精實的設計方式
精實作業系統的核心原則
原則整合

第四章 管理基礎建設
組織架構
績效管理系統
持續改善基礎建設
發展作業技術的流程
管理重要的功能支援流程

第五章 人員的心態與行為
精實心態
精實行為
心態與行為要和作業系統配合
打破作業問題的惡性循環

第二部 精實之旅
第六章 決定啟程

面臨壓力的市場領導者
權衡選擇
他山之石
擬定計畫,著手精實

第七章 發掘機會
解決營運三大層面問題
評估作業的規劃
確立權責歸屬
評估作業系統
詮釋調查結果
溝通調查結果

第八章 動員領導
瞭解不同的觀點
從目前的問題邁向未來的規劃
建立團隊共識
在公司需求、改善潛能以及改變能力中取得平衡
資深經理與前線人員的溝通
與廣大的組織進行溝通

第九章  精實計劃的試辦
建立穩定的平台
培養績效文化
解決根深蒂固的問題
資深經理的參與
處理挫敗
執行拉式系統

第十章  深植改變
發現試辦與推行的迷思
發展維持改變的條件
培養持續進步的文化

登場人物
後記
附錄︰失敗類型、徵狀、可能原因、解決工具及技巧

 

內容連載

第一章:精實的挑戰

  • 精實可以在任何產業進行作業轉型,開啟新的策略契機。
  • 精實絕非只是一套工具,而是完全不同的工作方式。
  • 精實的實踐是一趟旅程,而不是流程。

    完美的表現可以激勵人心。觀看老虎伍茲(Tiger Woods)出賽,可促發我們拿起塵封已久的高爾夫球桿,前往附近的高爾夫球場。我們許下雄心壯志,發誓要打完十八洞、要克服差點、要多花點時間到球場,少去酒吧鬼混。我們甚至會找專業教練上課,或者花大錢買一套新的球桿,希望藉此提升自己的表現。
      
    但我們都知道,光有雄心壯志是不夠的。一旦三分鐘熱度過去,接下來就得靠決心和努力才能堅持下去了。我們一再發現,原來達到目標遠比想像中來得困難多了。
      
    對企業及其改善計畫來說也一樣。世界上有許多公司看到日本汽車製造商的成功,因而受到鼓舞,決定採取精實的方式、改變工廠的運作以減少作業浪費,企圖提振績效。然而,對大多數企業來說,改善通常只是曇花一現。而且,所有成效都得付出額外的努力與資源。一旦管理者停下腳步,即便只是暫時放鬆,整個改善績效就煙消雲散。
      
    究其原因,部分是工廠原本就是個難以預料的地方。這是任何系統的常態;大自然本來就偏向混沌。若非刻意努力,任何改進都難以維持。事實上,在變化多端的環境之下,光是維持現狀已經很費力,還要努力改善現狀,無非緣木求魚。正如一名主管所言,在這樣的條件下進行變革,宛如「在暴風中搭帳篷」。如果品質、成本,以及交貨給顧客的責任,全都落到組織前線的管理者身上,那麼挑戰將更形艱鉅。
      
    我們曾和許多管理者一起著手改善計畫,自己也在業界工作,因此深知達到持續變革是多麼困難的任務。救火是許多組織中的常態,也是企業根基不穩的徵候。這樣的不穩定性,是大量生產無可避免的特色。
      
    即便實行了如「生產需求規劃」(manufacturing requirements planning,MRP)的複雜排程系統,但是需求與供給的變化無常,幾乎註定了二者不會同步。問題的根源在於排程本身:人們向來就不願也無法長期遵守排程。顧客會在最後一刻改變訂單、交貨不準時、零組件不足,以及機械故障等狀況隨時都可能發生。一旦問題出現,排程就可能出錯,因此作業員就得變通,想法子讓生產繼續運作。
      
    就算出發點是好的,這些突如其來的干預只會使問題更趨惡化。製程中任一階段的小偏差,都會快速引發價值鏈供需的大幅變動。以前蘇維埃的集中規劃經濟會一敗塗地,其實不是偶然。排程仰賴的是貫徹及狀況掌握,但從沒有任何作業可以進行得這麼順利。
      
    這麼一來就出現一個難題。如果大量生產本來就會有突發狀況,且難免會導致不穩定而需要救火,那麼是否任何變革計畫都無法具有持久的影響?不穩定性是否會迫使員工以原有方式行事,使得新系統最後無用武之地?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19
    $60
  2. 新書
    88
    $282
  3. 新書
    9
    $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