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維坦與空氣泵浦:霍布斯、波以耳與實驗生活

利維坦與空氣泵浦:霍布斯、波以耳與實驗生活
定價:580
NT $ 387 ~ 435
  • 作者:史蒂文.謝平賽門.夏佛
  • 譯者:蔡佩君
  • 出版社:行人
  • 出版日期:2006-07-15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8186021
  • ISBN13:9789868186026
  • 裝訂:精裝 / 640頁 / 16k菊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霍布斯:消除真空,就是避免內戰!

  一本科學史、政治史交匯處的經典作品

  一段盤根錯節的科學知識誕生過程

  本書榮獲2005年伊拉斯模斯獎,得獎原因:「這兩位作者完全顛覆了我們看待科學與社會的方式」

  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百年精選代表作

  在我們生活的世界中,「實驗證明」通常就代表不需懷疑,例如「實驗證明」不含防腐劑的食物,消費者理應可以大口咬下。就像電視影集CSI,各種專家利用實驗讓證據說出真相,事實於是就在眼前。不過你是否知道,這整套我們「信以為真」的實驗系統,曾經備受懷疑。它是經過怎樣的歷史過程,才獲得今天「理所當然」的位置?

  《利維坦與空氣泵浦》帶我們回到十七世紀英格蘭這個實驗起源的年代,重現化學之父波以耳如何利用空氣泵浦展現真空的存在。更重要地,這本書向我們展示,真空的背後,如何跟權位的競逐者聯繫在一起,搶奪執政者的權力;政治哲學名著《利維坦》的作者霍布斯從這個角度,不容許任何真空的存在,以確保政治和平的使命。

  觀察這個科學革命的特殊時刻,我們會發現,今天「理所當然」的實驗,其實是利用各種「社會技術」取得正當性,而非單單依賴科學家所號稱的「讓證據說話」。另一方面,現在看來「客觀公正」的操作技術,其實跟當時的政治需求密切相關。「事實」、「詮釋」、「實驗」、這些現代科學關鍵概念,其實都是建立新的政治秩序所必須的基礎。因此作者說:「知識問題的解答,就是社會秩序問題的解答。」

  《利維坦與空氣泵浦》已經成為科學史的經典著作。兩位作者藉著科學爭議,撥開科學的「純粹」面孔。更利用人類學方法,將十七世紀「科學家」的工作方式,鉅細靡遺的展現在我們眼前。正如二○○五年本書獲得拉斯莫斯(Erasmus )獎時,荷蘭王室表示其得獎原因為:「兩位作者全然改變了我們對科學與社會的觀點」。因此我們可以說,要理解現代科學,此書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讀物。

本書附錄

  本書特別收錄霍布斯的物理學思想精義《物理學對話錄》,這份文獻在《利維坦與空氣泵浦》原文版問世時,首次從拉丁文譯成英文,讓現代西方讀者有機會接觸到霍布斯對於物理學的思考;而中譯本的《物理學對話錄》,不假英譯本,直接譯自拉丁文,以饗中文讀者。這也是中文出版界少有的創舉。

作者簡介

  史蒂文.謝平(Steven Shapin)為哈佛大學科學史教授,曾出版《真理的社會史》(A Social History of Truth, 1994)、《科學革命》(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 1996)等著作。目前興趣為減肥專家的過去與現代、企業科學以及現代學院與工業關係。他並且長期為《倫敦書評》、《紐約客》撰稿。謝平曾獲得貝爾納(J.D.Bernal)科學社會研究獎、弗萊克(Ludwik Fleck)獎、美國社會學學會莫頓(Robert k. Merton)獎、英國科學史協會丁格爾(Herbert Dingle)獎、伊拉斯莫斯(Erasmus )等眾多獎項。

  賽門.夏佛(Simon Schaffer)為劍橋大學科學史與科學哲學教授,專長於物理史、科學社會史。曾共同編撰《實驗之用》(The Uses of Experiment, 1989)、《休厄爾》(William Whewell, 1991)、《啟蒙歐洲的科學》(The sciences in enlightened Europe, 1999)等書。並曾在英國國家廣播公司製作《光之舞》(Light Fantastic)系列紀錄片。

譯者簡介

蔡佩君,政治大學政治學系畢業,清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曾任職出版社,學校,廣播媒體。現職媽媽,並為政府英文機關報執筆。譯作有《前衛藝術理論》、《共和危機》、《知識的騙局》、《多瑙河注》、《劍橋流行與搖滾音樂讀本》等。

附錄《物理學對話錄》譯者

區立遠,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畢。德國杜賓根大學古典語文碩士畢(拉丁文與希臘文雙主修),現就讀於該校拉丁文系博士班。

 

內容連載




第一章 認識實驗





阿德索:「但怎麼會這樣,」我很崇拜地說:「您從外頭觀看就可以解開圖書館之謎,但在裡頭的時候卻沒辦法?」

貝斯克維爾的威廉:「上帝是如此認識世界的,因為祂在腦中構思,有如從世界之外,在創造之先;吾人不識其法則,正因身居其間,發現世界早已造成。」

艾科(Umberto Eco),《玫瑰的名字》(The Name of the Rose)



本文的主題是實驗。旨在了解實驗實作及其智識產物的性質和地位。我們試圖解答的問題如下:何謂實驗?實驗如何進行?實驗要透過什麼手段才可以說是生產出事實(matters of fact),而實驗事實和具有解釋功能的建構物又有何關係?如何辨認出一個成功的實驗,而實驗的成功和失敗又要如何區分?在這一連串特定的問題背後,猶有一更普遍的問題:為什麼獲得科學真理需要實驗?實驗是達到各方認可之自然知識中的最佳途徑嗎?其他手段可能做到嗎?是什麼促成科學中的實驗方式優於其他選擇?



我們希望取得歷史性的答案。為此目的,所要處理的問題便是:在何種歷史環境中,實驗作為生產自然知識的系統方法而出現?在何種歷史環境中,實驗實作被體制化,而實驗產生的事實變成所謂適當科學知識的基礎?是故,我們從實驗程序的偉大典範開始:羅伯特.波以耳(Robert Boyle)對氣體力學(pneumatics)的研究以及氣泵(air-pump)在該領域的運用。



波以耳的氣泵實驗在科學文本、科學教學以及科學史的學術養成訓練上都具有典律地位。綜觀科學史,這個主題可能最被認為是沒有什麼新的東西可以多談。故事常常被講,大體上也說得不錯。誠然,波以耳的實驗工作及其發生的背景,許多面向都已有充分記載,似乎無法陳添新意:我們受益於前人的歷史書寫部分甚多,無法一一列舉致意。著名的《哈佛實驗科學個案史》(Harvard Case Histories in Experimental Science)中,對於波以耳在一六六○年代之氣體力學實驗所做的傑出記述為該系列的第一則,的確非常恰當。這份花了三十五年做出來的研究,令人佩服,也是本書的出發點;此研究顯示,波以耳的氣泵實驗目的是在對於如何確立真正的科學知識提供(也從此提供了)啟發式的模型。



有意思的是,《哈佛個案史》本身也取得了典律權威的地位:在此學門中如何做研究?何種歷史的問題才是適恰的?何種史料和研究相關?何者又無密切關係?而歷史敘述和解釋的一般形式應該如何等等?該系列都提供了具體的範例。然而,現在是從深植於《哈佛個案史》及其他類似研究中的方法、假說及歷史綱領中走出,繼續前進的時候了。本書想重新觀看氣泵實驗,針對這些素材提出更多問題,更換方式、重新表述傳統的問題。我們開始此一計劃,目的並非批評對波以耳實驗的既有記述。事實上,開始時我們也曾懷疑,對於過往波以耳研究的學術成果,我們還能添加多少東西。但隨著分析的進行,我們漸漸相信,我們希望已有答案的問題,前人並沒有系統性地提出過。為何如此?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67
    $387
  2. 二手書
    72
    $416
  3. 新書
    75
    $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