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勒一幅MBA的圖像
──朱文儀英國倫敦大學EMBA、台大商學研究所副教授
管理知識與其相關的產品服務,是近二十年來最快速成長的全球性商品之ㄧ。無論在產業界、學術界,甚至政界,我們都可以清楚看到管理理論以新興之星的姿態,在全世界發揮其巨大影響力。以高等教育機構而言,企業管理也是最快速成長的學科領域之ㄧ。以統計資料來看,2004年有三萬多名台灣留學生出國,而其中將近三分之一的人選擇攻讀管理;每年EMBA入學考試吸引了為數眾多的企業經理人競逐;而亞洲每年則有近百萬人想申請美國名校的MBA。似乎MBA這個頭銜,已成為資本主義社會裡「都會化新貴階級」的必備身分證明。
看見日本企業的競爭優勢
儘管企管教育全球化的趨勢明顯,然而,美國、歐洲,以及日本這三大經濟體系,骨子裡對於MBA的看法卻是大不相同。美國向來是管理理論的大本營,對MBA的推崇與推廣不遺餘力。歐洲秉持中世紀古老而崇高的大學理念,看重文史哲學政治神學等領域,對於難免沾惹市儈之氣的管理教育是否應登入大學之殿堂,始終有著一點懷疑的態度。因此當1990年代中期,牛津與劍橋順應時代趨勢,相繼不能免俗的開辦起管理學院時,引起保守人士「古典教育最後堡壘的淪陷」的哀嘆。日本對管理理論的態度,則是很耐人尋味的,誠如本書作者提到的,「日本的各大學、企業乃至於個人,對於歐美MBA所代表的經營手法、行為模式等,有某種類似過敏的症狀。過去許多的事件顯示,就算企業管理階層好不容易取得MBA,想藉此在工作上發揮正面的作用仍是困難重重」。
也正因為如此,這本由日本人(由兩位歐美名校MBA領軍,一群MBA同學會成員協助執筆)寫成的圖解MBA,就顯得格外有趣。相當程度上,它是一本將管理知識介紹推廣給普羅大眾的入門書。畢竟日本公司在彈性生產、供應鏈、物流、品質管理,以及企業文化上具有極強的競爭優勢;但對行銷、策略等高階管理議題,卻向來不太感興趣。這或許也是這群親身感受到日本社會的「MBA過敏症候群」的MBA們的一種因應策略吧!
圖解讓管理不再令人生畏
本書有幾個特色。首先,本書透過圖文解說的方式,將令人望而生畏的管理理論與專有名詞科普教育化,即便是完全不曾接觸管理理論的人,都能輕易抓住重點。其次,不同於傳統教科書多半引用歐美公司作例子,本書多以日本公司為例子進行分析,例如新力與佳能的策略定位、麒麟啤酒的行銷策略,以及日產的組織變革等。最後,MBA教育的涵蓋領域甚廣,而本書在有限的篇幅中,幾乎將各個管理功能領域的主要理論與模式都涵蓋其中,是一本理想的工具書。
讀了這本書,是否意味您已完全掌握MBA精髓?很可惜,答案不是的。MBA之所以成為某一種標示記號,不只在於它兩年的時間中傳授了哪些東西,而更在於它傳授的方式。透過互動式教學、個案教學法以及團隊分工,MBA逐漸培養出來的思考習性、表達能力、溝通協商技巧,以及領導統馭能力等,也是我們在管理學院教學中相當重視的一些面向。這些面向的訓練,加上本書介紹的各種管理知識與工具,勾勒出一幅MBA的大致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