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資訊有如江海氾濫,電腦、網路已然成了安身立業之根本的E世代,美國總統柯林頓卻提出了「數位鴻溝」的問題,他擔憂電腦資訊教育因為性別、種族、收入、地域、年齡、殘障、教育等因素,會導致原有的社會矛盾加劇,拉大了人與人之間的鴻溝,為了挽救這些可能產生的問題,美國在擬定資訊教育政策時,特別設計了許多「填補」措施,比如對有色人種加強資訊教育、拉近城鄉電腦資訊的差異等。
每一個新的時代都有全新的挑戰,以西方的中古世紀而言,當時知識掌握在少數貴族、僧侶的手中,人民面對的是「知識鴻溝」,但是古騰堡發明的印刷術卻將知識的禁鎖打開,任由平民擷取、捕捉,人與人之間的鴻溝歷經百年的彌補,已日趨平緩;但是在電腦發明之後,新的鴻溝又產生了,想要跨越這道鴻溝似乎比以往更加困難,因為它不僅牽涉到知識,還受到技術、設備等層面的影響,不懂操作電腦或沒有上網設備,要想突破困境猶如緣木求魚,因此新的鴻溝又產生了。
臺灣的電腦資訊產業聞名於世,雖然仍屬代工性質,有其發展競爭上的憂慮,但是,不可諱言的,電腦和軟體的價廉、新穎,使得資訊教育的普及和差距比許多國家小,當設備、技術不再是「不會」的理由時,「不斷的練習」就成為決戰致勝的關鍵了。
面對電腦,我也曾經像許多人一樣,對它懷有不可知的「恐懼」,唯恐在這具難以駕馭的機器前顯現了自己的笨拙,於是先以敬而遠之的態度去面對,真到了迫不得已非學不可時,則誠惶誠恐地向專家討教,結果電腦照樣不領情,在緊要關頭依然當機。最後,終於激起了我「憤慨」的情緒,下定決心要「克敵致勝」,在大膽嘗試下,遇到幾次莫名的當機後,終於體認到小時候的課本裡,那位賣油的老人為什麼能夠準確無誤地把油倒進小口瓶中的道理了;任何技能或學習,是沒有任何的捷徑可依循的,唯有一個「熟」字而已,如果我每天與電腦為伍,時時想辦法克服遇到的障礙,那麼與電腦何來「鴻溝」之有?
如果你將電腦當成你亟欲結交的朋友,放下對新技術、能力與學習的焦慮,讓自己輕鬆面對「數位鴻溝」,確定真正的方向與輪廓,下定決心去嘗試,一試再試不停地試,不久之後,你自然能跨越過重重迷障與鴻溝,和孩子一起分享使用電腦的好處,輕鬆悠遊於E時代,而與網路齊飛了。這就是本書想要與你分享的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