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發展、改革、文化、信仰、官德、學習、用人、功名八個方面入手,着重闡述了領導者在人生、事業中應努力避免的問題和應積極追尋的方向,是對領導者如何提高領導能力、強化領導魅力、加強自身修養、造福社會民眾的真誠告誡。通過閱讀本書,領導干部將更加清醒地認識到廉潔自律、勤政為民的緊迫性,並切實感悟實干興邦、勇於擔當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
李飛龍,任職中國民航管理干部學院,游走於管與教之間多年。更以布衣自居,樂在耕讀,縱觀歷史官場,心系社會民生。
長期從事黨政干部教育與企業管理培訓工作,多年潛心中國傳統歷史文化,善用國學中的管理智慧,致力於現代管理理論、中國傳統文化和國情的融匯和合,追求管理科學的「本土化」。講授內容和風格獨特,剖析冷靜深邃,語言幽默風趣,凝結了對人性的深遠關懷與現實的深入思考。主講課程包括:領導的底氣、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管理、企業文化與核心競爭力,等等。
目錄
序言 也說說「無欲則剛」
第一章 發展之誡,功成不必在我
盛世離「和諧」有多遠
該「向身體學管理」了
實現平衡,還需「乾坤大智慧」
不貪一時之功,不圖一時之名
從來打敗我們的,不是別人
勸君莫忘《過秦論》
第二章 改革之誡,從來改革非易事
托克維爾之問
商鞅變法為什麼成功
奸臣怎麼成了改革派
革卦和鼎卦的啟示
第三章 文化之誡,數典忘祖最可怕
最核心問題,將是文化問題
「軟實力」被忘了
「窮」得只剩下錢了
我們何時沒了文化自信
傳統文化合理在哪兒
文化必須復興
第四章 信仰之誡,不問蒼生問鬼神
這個領導「我什麼也不信」
他們究竟信什麼
讓一部分人先信仰起來
別讓「不戰而勝」成為現實
「全民趨利」何時休
第五章 官德之誡,有德才能為官
德者才之帥也
常存敬畏之心
是官員,不是演員
領導一定要「三戒」
勇於公戰,怯於私斗
「無為」也是無德
第六章 學習之誡,古之學者為己
靈魂的「豆腐渣」工程
有人在傳播「病毒」
「全民娛樂化」很流行
第七章 用人之誡,勝任力模型是把紙剪子
欲知人,先正心
莫讓「能力」迷住你雙眼
用「六正」「六邪」考核干部
「三嚴三實」是把硬尺子
近君子,遠小人
第一章 發展之誡,功成不必在我
盛世離「和諧」有多遠
該「向身體學管理」了
實現平衡,還需「乾坤大智慧」
不貪一時之功,不圖一時之名
從來打敗我們的,不是別人
勸君莫忘《過秦論》
第二章 改革之誡,從來改革非易事
托克維爾之問
商鞅變法為什麼成功
奸臣怎麼成了改革派
革卦和鼎卦的啟示
第三章 文化之誡,數典忘祖最可怕
最核心問題,將是文化問題
「軟實力」被忘了
「窮」得只剩下錢了
我們何時沒了文化自信
傳統文化合理在哪兒
文化必須復興
第四章 信仰之誡,不問蒼生問鬼神
這個領導「我什麼也不信」
他們究竟信什麼
讓一部分人先信仰起來
別讓「不戰而勝」成為現實
「全民趨利」何時休
第五章 官德之誡,有德才能為官
德者才之帥也
常存敬畏之心
是官員,不是演員
領導一定要「三戒」
勇於公戰,怯於私斗
「無為」也是無德
第六章 學習之誡,古之學者為己
靈魂的「豆腐渣」工程
有人在傳播「病毒」
「全民娛樂化」很流行
第七章 用人之誡,勝任力模型是把紙剪子
欲知人,先正心
莫讓「能力」迷住你雙眼
用「六正」「六邪」考核干部
「三嚴三實」是把硬尺子
近君子,遠小人
序
過去,寫了一些有關領導與管理的書,都是講作為一名管理者應該如何的。這次寫的卻是講不應該如何的,姑且叫作《為官之誡》吧。寫下這個題目后,心中多少有些忐忑。因為按照常理,所謂「誡」,都得由領導的領導來寫才是,而「臣本布衣」,讓一個平頭百姓來告誡「父母官」,似有不知天高地厚之嫌。不過話又說回來,咱還是有資格說的。有這樣一句歌詞:「天地之間有桿秤,那秤砣就是老百姓。」世間的事,不正是這樣嗎?
話說近一年來,在黨中央雷霆萬鈞的反腐風暴中,一批大小「老虎」「蒼蠅」「碩鼠」紛紛落網進籠。當一雙雙罪惡之手被牢牢捉住的時候,他們那曾經輝煌或還將繼續輝煌的政治生命就此戛然而止,這些往日的人中之「龍」,也就被永遠地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百姓們額手相慶,慶幸我們的黨以前所未有的決心,清除了自己軀體上的一顆顆「毒瘤」。慶幸之余,許多人都像我一樣在反思:這些「毒瘤」是怎樣由一個原本正常的細胞轉化為「癌細胞」,並惡變為「惡性腫瘤」的?除了機制環境的外因外,應該說內因是不可忽視的主要因素。所謂內因,指的是那些隱藏在人們內心深處的各種貪欲邪念。這些東西被聚焦放大后,就變成了烈焰濁浪,燒毀了一個個錦綉般的前程,吞噬了一條條鮮活的生命,摧毀了一個個幸福的家庭。更為嚴重的是,他們同時也給黨和人民的事業造成了難以挽回的損失。
掐指算來,改革開放已經三十六年了。子日:「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在改革事業接近不惑之齡時,其實我們每個人都要認真反思一下這幾十年的歷程了。應該說,改革開放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釋放出巨大的正能量。但任何政策都有其兩面性,當正能量被釋放出來的同時,那些隱藏在潘多拉盒子里的各種邪惡,也如魔鬼一樣乘機鑽了出來。它們猶如毒罌粟一樣,披着改革的美麗外衣,開始蠱惑人心,並沖擊着道德和法律的堤壩。這些見不得人的劣根性被「正式化」,並被巨量放大,逐漸演化為橫流的物欲,變成了作惡人間的巨魔。正如一些心理學家所分析的:時下,有不少人就是生活在各種欲望和欲望得不到滿足的痛苦當中。這就是佛教里常說的「心魔」。
人心是大的,人的欲望是無止境的,正所謂「人心不足蛇吞象」。有句廣告詞說得好:「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殊不知,這個舞台是有規矩的。人作為一種社會化的動物,其欲望按層次划分,便有了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按道德划分,便有了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之說。所謂「本我」,指的是人如果活在最低級、最原始的本能當中,沒有社會的約束,那與動物無異。每個人都有欲望,但這些欲望一旦越界,便成了惡。為了防惡,道家主張「淡泊人生」,儒家主張「欲而不貪」,也就是必須對個人那些不符合社會基本道德規范的欲望加以約束。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這個「道」在道家來講就是規律,在儒家來講就是道德規范。其實,細想起來也都一樣,壞了道德,自然就毀了規律,那就只能自取其咎了。所以,為了社會的長治久安,人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約定俗成地形成了不同的行業規范和職業道德,就官員來講就是「官德」。
自古以來,統治者尤其重視「官德」的養成,因為它影響着社會的風氣,關系着政權的存亡。歷史上的興盛時期,最高統治者都要和臣下討論前朝滅亡之因,如唐太宗李世民;並且諄諄告誡子孫和臣下為官之道,甚至定下各種訓令,如明太祖朱元璋。理學家們也跑出來湊熱鬧,嚷嚷「存天理,滅人欲」。其實,「人欲」是不能徹底滅除的。隨着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人們的要求會越來越多,這就要不斷滿足人民不斷增長的需求。不過,要滿足這些需求,千萬別壞了天理,沒了良心。
作為一名官員,尤其是一名共產黨的領導干部,更是要以身作則,按照客觀規律辦事,潔身自好。有不少東西,看起來是誘人的,一旦對其起了貪念,便毀了一生。比如,錢是個好東西,但當了領導千萬別貪,否則就違背了黨的宗旨;比如,美色固然誘人,但千萬別說什麼「寧在花下死,做鬼也風流」,因為那是流氓。一個人一旦有了這些貪念,心里就虛了。
之前我寫了一本書,名字叫《領導的底氣》,總覺得有些東西還沒有說透。作為一名領導,怎麼着才能有底氣呢?技能?魄力?上面有人?這些都不是根本。還是古人說得好:「無欲則剛。」我們共產黨員是沒有什麼私利可追求的,所以才無所畏懼。這就叫「心底無私天地寬」。唯有「無欲」才能接地氣,才能聚人氣,才能有豪氣。
隨着反腐斗爭的深入,據說有些官員「抑郁」了。我們不排除一些人由於工作壓力比較大,導致了心理疾病。但是老百姓們並不傻,怎麼你早不抑郁,晚不抑郁,偏偏在這時候「抑郁」了呢?而且還跳樓了、割腕了,晚節不保,不能善終了。人生有什麼過不去的坎兒,連命都不要了。說來歸去,還是心里有了「魔」,有了鬼,有道是:不做虧心事,不怕鬼叫門。他們有沒有鬼呢?俗話講:鬼才知道,因為他們已然成了鬼。那麼還有誰知道呢?天知,地知,黨知,人民知。
不管是儒家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還是佛家的「戒定慧」三學,其實都在說一件事:「知止」的戒,才是一切修為和善果的根本。而這種「知止」需要毅力和勇氣,更需要智慧。雖然官員的「人欲」不能徹底滅除,但要戒掉內心深處的各種「魔鬼」,「有所為」於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有所不為」於追逐各種私欲邪念。只有這樣,才會做到真正有底氣,在這片豐美的中華大地上安身立命、善始善終,做一個無愧於天地,無愧於黨,無愧於人民,無愧於子孫后代的官員。
這就是我所理解的《為官之誡》。
話說近一年來,在黨中央雷霆萬鈞的反腐風暴中,一批大小「老虎」「蒼蠅」「碩鼠」紛紛落網進籠。當一雙雙罪惡之手被牢牢捉住的時候,他們那曾經輝煌或還將繼續輝煌的政治生命就此戛然而止,這些往日的人中之「龍」,也就被永遠地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百姓們額手相慶,慶幸我們的黨以前所未有的決心,清除了自己軀體上的一顆顆「毒瘤」。慶幸之余,許多人都像我一樣在反思:這些「毒瘤」是怎樣由一個原本正常的細胞轉化為「癌細胞」,並惡變為「惡性腫瘤」的?除了機制環境的外因外,應該說內因是不可忽視的主要因素。所謂內因,指的是那些隱藏在人們內心深處的各種貪欲邪念。這些東西被聚焦放大后,就變成了烈焰濁浪,燒毀了一個個錦綉般的前程,吞噬了一條條鮮活的生命,摧毀了一個個幸福的家庭。更為嚴重的是,他們同時也給黨和人民的事業造成了難以挽回的損失。
掐指算來,改革開放已經三十六年了。子日:「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在改革事業接近不惑之齡時,其實我們每個人都要認真反思一下這幾十年的歷程了。應該說,改革開放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釋放出巨大的正能量。但任何政策都有其兩面性,當正能量被釋放出來的同時,那些隱藏在潘多拉盒子里的各種邪惡,也如魔鬼一樣乘機鑽了出來。它們猶如毒罌粟一樣,披着改革的美麗外衣,開始蠱惑人心,並沖擊着道德和法律的堤壩。這些見不得人的劣根性被「正式化」,並被巨量放大,逐漸演化為橫流的物欲,變成了作惡人間的巨魔。正如一些心理學家所分析的:時下,有不少人就是生活在各種欲望和欲望得不到滿足的痛苦當中。這就是佛教里常說的「心魔」。
人心是大的,人的欲望是無止境的,正所謂「人心不足蛇吞象」。有句廣告詞說得好:「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殊不知,這個舞台是有規矩的。人作為一種社會化的動物,其欲望按層次划分,便有了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按道德划分,便有了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之說。所謂「本我」,指的是人如果活在最低級、最原始的本能當中,沒有社會的約束,那與動物無異。每個人都有欲望,但這些欲望一旦越界,便成了惡。為了防惡,道家主張「淡泊人生」,儒家主張「欲而不貪」,也就是必須對個人那些不符合社會基本道德規范的欲望加以約束。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這個「道」在道家來講就是規律,在儒家來講就是道德規范。其實,細想起來也都一樣,壞了道德,自然就毀了規律,那就只能自取其咎了。所以,為了社會的長治久安,人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約定俗成地形成了不同的行業規范和職業道德,就官員來講就是「官德」。
自古以來,統治者尤其重視「官德」的養成,因為它影響着社會的風氣,關系着政權的存亡。歷史上的興盛時期,最高統治者都要和臣下討論前朝滅亡之因,如唐太宗李世民;並且諄諄告誡子孫和臣下為官之道,甚至定下各種訓令,如明太祖朱元璋。理學家們也跑出來湊熱鬧,嚷嚷「存天理,滅人欲」。其實,「人欲」是不能徹底滅除的。隨着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人們的要求會越來越多,這就要不斷滿足人民不斷增長的需求。不過,要滿足這些需求,千萬別壞了天理,沒了良心。
作為一名官員,尤其是一名共產黨的領導干部,更是要以身作則,按照客觀規律辦事,潔身自好。有不少東西,看起來是誘人的,一旦對其起了貪念,便毀了一生。比如,錢是個好東西,但當了領導千萬別貪,否則就違背了黨的宗旨;比如,美色固然誘人,但千萬別說什麼「寧在花下死,做鬼也風流」,因為那是流氓。一個人一旦有了這些貪念,心里就虛了。
之前我寫了一本書,名字叫《領導的底氣》,總覺得有些東西還沒有說透。作為一名領導,怎麼着才能有底氣呢?技能?魄力?上面有人?這些都不是根本。還是古人說得好:「無欲則剛。」我們共產黨員是沒有什麼私利可追求的,所以才無所畏懼。這就叫「心底無私天地寬」。唯有「無欲」才能接地氣,才能聚人氣,才能有豪氣。
隨着反腐斗爭的深入,據說有些官員「抑郁」了。我們不排除一些人由於工作壓力比較大,導致了心理疾病。但是老百姓們並不傻,怎麼你早不抑郁,晚不抑郁,偏偏在這時候「抑郁」了呢?而且還跳樓了、割腕了,晚節不保,不能善終了。人生有什麼過不去的坎兒,連命都不要了。說來歸去,還是心里有了「魔」,有了鬼,有道是:不做虧心事,不怕鬼叫門。他們有沒有鬼呢?俗話講:鬼才知道,因為他們已然成了鬼。那麼還有誰知道呢?天知,地知,黨知,人民知。
不管是儒家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還是佛家的「戒定慧」三學,其實都在說一件事:「知止」的戒,才是一切修為和善果的根本。而這種「知止」需要毅力和勇氣,更需要智慧。雖然官員的「人欲」不能徹底滅除,但要戒掉內心深處的各種「魔鬼」,「有所為」於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有所不為」於追逐各種私欲邪念。只有這樣,才會做到真正有底氣,在這片豐美的中華大地上安身立命、善始善終,做一個無愧於天地,無愧於黨,無愧於人民,無愧於子孫后代的官員。
這就是我所理解的《為官之誡》。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