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年章太炎才把「味道」這個詞用在食物上,之前是沒有「味道」一說的,評價食物只有好吃、不好吃。這個「道」字暗藏了很多玄機,包括人們獲得食材的方式、烹制食材的方法,也包括對待食材的態度。簡單來說,就是「人與食物的關系」。
凡事不宜苟且,而於飲食尤甚。二毛一直在味的道上尋尋覓覓,探求味與道的真諦,並將飲食之道用詩歌、哲學和情趣調味,最終成就此書。
這本《味的道》,二毛以詩人和美食家的雙重身份,與袁枚的《隨園食單》對應,解讀隱藏在兩百多年前隨園會所里的佳餚,探尋是否更能接近「味道」本身,同時也遠眺一下今天的「味」與那個時代的「道」之間的距離。
二毛,《舌尖上的中國》美食顧問,「天天向上」推薦嘉賓,《新周刊》、《中國經營報》等美食專欄作家。1960年代生,重慶酉陽人,原名牟真理,80年代莽漢主義詩派代表詩人之一。開有知名餐館「天下鹽」「簽簽君子」,著有《民國吃家》《碗里江山》《媽媽的柴火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