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影像背後的晚清社會》(作者楊紅林)選取晚清時期最著名、最經典的一系列老照片壓題,由此分別引出一個具有代表性的歷史話題。
《經典影像背後的晚清社會》在深入詮釋每個話題的同時,正文中插入相關歷史照片,旨在以圖文結合的方式分析滿清帝國晚期一系列重大事件背後的故事, 從而使讀者更加客觀地認識當時中國社會的方方面面。在《經典影像背後的晚清社會》的切入點上,綜合攝影史、近代史、人物評傳等角度。突破傳統歷史類圖書的模式。在敘述風格上,雅俗結合,觀點新穎。
楊紅林︰畢業于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歷史學碩士,現供職于中國國家博物館,兼任北京鄭和與海洋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主要從事中外文化史研究,發表學術論文多篇,某雜志與報刊特約撰稿人,出版歷史著作十幾部。
目錄
第一章 不速之客
一、兩廣總督的“新名片”
二、“鬼子六”的憂和愁
三、傳教士的“中國結”
四、穿黃馬褂的“洋鬼子”
第二章 窗外風景
一、總理衙門的外交官
二、“裱糊匠”的國際影響力
三、哈特福德的“中國女孩”
四、老佛爺的“藝術照”
第三章 絕地自救
一、庚子年的紛亂
二、華工的血淚與吶喊
三、尷尬的實業興邦
四、老腦袋中的新點子
第四章 東方怪象
一、可怕的東方式刑罰
二、奇怪的辮子和小腳
三、沉醉萬民的煙霧
四、“淡定”的子民
第五章 落日斜陽
一、風雨龍旗猶自飄
二、碾碎帝國的火車
三、末代皇室過場戲
四、“潛伏”的革命者
一、兩廣總督的“新名片”
二、“鬼子六”的憂和愁
三、傳教士的“中國結”
四、穿黃馬褂的“洋鬼子”
第二章 窗外風景
一、總理衙門的外交官
二、“裱糊匠”的國際影響力
三、哈特福德的“中國女孩”
四、老佛爺的“藝術照”
第三章 絕地自救
一、庚子年的紛亂
二、華工的血淚與吶喊
三、尷尬的實業興邦
四、老腦袋中的新點子
第四章 東方怪象
一、可怕的東方式刑罰
二、奇怪的辮子和小腳
三、沉醉萬民的煙霧
四、“淡定”的子民
第五章 落日斜陽
一、風雨龍旗猶自飄
二、碾碎帝國的火車
三、末代皇室過場戲
四、“潛伏”的革命者
序
整整一百年前,農歷辛亥年八月,在武昌城內的隆隆炮聲中,已經統治中國268年的大清王朝迅速走向崩潰。從那時起,對于晚清社會的研究和評說就一直沒有停息過。
話說19世紀初,在經歷了康雍乾時期表面上的輝煌後,大清王朝遭遇到了“千古未有之變局”。遺憾的是,面對各種紛至沓來的挑戰,無論是王朝的統治者還是億兆子民,都缺乏足夠的心理準備,因而局促得簡直就像一個小學生。倉促之下,這個老邁的東方帝國必然要付出學費。按照萊些西方歷史學家的觀點,大清王朝屬于“停滯的帝國”,而近代中國與外部世界之間,概括起來就是沖擊與回應的二元關系。從某種層面上講,這些觀點的確有一定道理。不過我們也應該看到,雖然正是在列強堅船利炮的轟擊下,大清王朝才被迫打開封閉已久的大門,但與此同時,這個帝國並非始終在被動地回應,她也在主動求變。事實上,自鴉片戰爭以來,整個晚清社會還是呈現出了種種新氣象的。我們無法否認,這一時期的眾多有識之士,依然心懷復興民族的夢想,一直在不斷摸索前行。雖然他們跌到過,但所留下的足跡卻永遠留在史冊中;雖然他們流過淚,但每一次恥辱都值得後人借鑒。
毫無疑問,晚清最後70年堪稱中國近代史上最難以言說的時段。在以往人們的腦海中,這一時期的滿清王朝,似乎除了腐朽、懦弱、專制、賣國等字樣以外,就再也沒有其他評價了。直到近20年來,隨著歷史觀念的轉變以及視野的開闊,對于晚清歷史的評價才逐漸客觀公正起來。也正是在這樣的氛圍中,我們才能有機會重新認識一個鮮為人知的晚清社會。
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當代人完全可以從今天的立場出發,憑著浩如煙海的第一手資料,全方位解讀百年前的晚清歷史。更值得慶幸的是,幾乎就在晚清歷史剛剛拉開序幕的同時,西方人發明了攝影術。毫無疑問,這項技術堪稱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因為從此,人們可以定格歷史的瞬間,從而營造出一種現場感。而對于廣大受眾來說,作為一種歷史的再現,影像的說服力似乎永遠都勝于文字,並且不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扭曲模糊。即使當今形形色色的所謂情景再現式的紀錄片,也要遜色于老照片的權威性。大約在鴉片戰爭前後,剛剛誕生不久的攝影術便傳人中國。在這一點上,大清王朝與國際接軌還是比較順利的。特別是隨著大批西方傳教士、外交官、探險家的進入,他們中的許多人都曾用照相機記錄下了這個古老帝國的一個個片段。到19、20世紀之交,由于攝影術在中國的普及,本土的照相館和新聞界也拍攝了大量照片。如今,這些發黃褪色的老照片已經成為珍貴的歷史資料,同時也成為了收藏界的新寵。
幸運的是,在國家博物館從事近代史研究期間,本人接觸到了大量反映晚清社會的經典影像。通過仔細揣摩不難發現,幾乎每幅經典影像的背後都有一段特殊的故事。在對這些老照片進行欣賞、研究時,仿佛使人漸漸穿越了歷史的時空,一下子置身于百年前的“現場”,面對面地體會到那些歷史人物的喜怒哀樂,體會到那些歷史場景中的風雲激蕩。此時,雖然大清帝國的背影早已漸漸消失在歷史的煙塵中,但原本作為歷史旁觀者的我們,卻恍然間成了歷史的參與者。
感謝國家博物館豐富的老照片收藏,其中一些珍貴的影像為本書的寫作提供了第一手資料。感謝中國青年出版社副總編輯李師東和責任編輯顧申二位先生,正是在他們的大力支持下,本書才得以順利出版。
話說19世紀初,在經歷了康雍乾時期表面上的輝煌後,大清王朝遭遇到了“千古未有之變局”。遺憾的是,面對各種紛至沓來的挑戰,無論是王朝的統治者還是億兆子民,都缺乏足夠的心理準備,因而局促得簡直就像一個小學生。倉促之下,這個老邁的東方帝國必然要付出學費。按照萊些西方歷史學家的觀點,大清王朝屬于“停滯的帝國”,而近代中國與外部世界之間,概括起來就是沖擊與回應的二元關系。從某種層面上講,這些觀點的確有一定道理。不過我們也應該看到,雖然正是在列強堅船利炮的轟擊下,大清王朝才被迫打開封閉已久的大門,但與此同時,這個帝國並非始終在被動地回應,她也在主動求變。事實上,自鴉片戰爭以來,整個晚清社會還是呈現出了種種新氣象的。我們無法否認,這一時期的眾多有識之士,依然心懷復興民族的夢想,一直在不斷摸索前行。雖然他們跌到過,但所留下的足跡卻永遠留在史冊中;雖然他們流過淚,但每一次恥辱都值得後人借鑒。
毫無疑問,晚清最後70年堪稱中國近代史上最難以言說的時段。在以往人們的腦海中,這一時期的滿清王朝,似乎除了腐朽、懦弱、專制、賣國等字樣以外,就再也沒有其他評價了。直到近20年來,隨著歷史觀念的轉變以及視野的開闊,對于晚清歷史的評價才逐漸客觀公正起來。也正是在這樣的氛圍中,我們才能有機會重新認識一個鮮為人知的晚清社會。
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當代人完全可以從今天的立場出發,憑著浩如煙海的第一手資料,全方位解讀百年前的晚清歷史。更值得慶幸的是,幾乎就在晚清歷史剛剛拉開序幕的同時,西方人發明了攝影術。毫無疑問,這項技術堪稱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因為從此,人們可以定格歷史的瞬間,從而營造出一種現場感。而對于廣大受眾來說,作為一種歷史的再現,影像的說服力似乎永遠都勝于文字,並且不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扭曲模糊。即使當今形形色色的所謂情景再現式的紀錄片,也要遜色于老照片的權威性。大約在鴉片戰爭前後,剛剛誕生不久的攝影術便傳人中國。在這一點上,大清王朝與國際接軌還是比較順利的。特別是隨著大批西方傳教士、外交官、探險家的進入,他們中的許多人都曾用照相機記錄下了這個古老帝國的一個個片段。到19、20世紀之交,由于攝影術在中國的普及,本土的照相館和新聞界也拍攝了大量照片。如今,這些發黃褪色的老照片已經成為珍貴的歷史資料,同時也成為了收藏界的新寵。
幸運的是,在國家博物館從事近代史研究期間,本人接觸到了大量反映晚清社會的經典影像。通過仔細揣摩不難發現,幾乎每幅經典影像的背後都有一段特殊的故事。在對這些老照片進行欣賞、研究時,仿佛使人漸漸穿越了歷史的時空,一下子置身于百年前的“現場”,面對面地體會到那些歷史人物的喜怒哀樂,體會到那些歷史場景中的風雲激蕩。此時,雖然大清帝國的背影早已漸漸消失在歷史的煙塵中,但原本作為歷史旁觀者的我們,卻恍然間成了歷史的參與者。
感謝國家博物館豐富的老照片收藏,其中一些珍貴的影像為本書的寫作提供了第一手資料。感謝中國青年出版社副總編輯李師東和責任編輯顧申二位先生,正是在他們的大力支持下,本書才得以順利出版。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