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德傅立葉羅猶拉》為“中期”羅蘭‧巴爾特的四個中篇論述的匯集。
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說,它們具有實質的主題同一性。符號學家巴爾特通過對西方思想史上的三大主題——性,信仰,社會正義——的經典分析,一方面突出了其本人的語言學主義觀點,另一方面揭示了西方思想史上的宗教主義性禁忌(薩德)、原罪論(羅猶拉)和社會主義的始源之一︰烏托邦幻想主義(傅立葉)。
表面上這本《薩德傅立葉羅猶拉》不過是對幾本古典書的讀解分析,實質上,巴爾特(台譯︰羅蘭巴特)在此對西方思想史上的基本價值做了徹底懷疑主義的呈現。而對西方思想史的批評,不難立即擴展為對人類文明普遍價值的理性主義質疑。
羅蘭‧巴爾特(台譯︰羅蘭巴特),法國著名結構主義文學理論家與文化評論家。其一生經歷可以大致劃分為三個階段︰媒體文化評論期(1947—1962)、高等研究院教學期(1962—1976),以及法蘭西學院講座教授期(1976—1980)。他和存在主義大師薩特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法國文學思想界前後輝映,並被公認為蒙田以來法國最杰出的散文大家之一。
羅蘭‧巴爾特在法國開創了研究社會、歷史、文化、文學深層意義的結構主義和符號學方法,發表了大量分析文章和專著,其豐富的符號學研究成果具有劃時代的重要性。巴爾特的符號學理論,從嶄新的角度,以敏銳的目光,剖析了時裝、照片、電影、廣告、敘事、汽車、烹飪等各種文化現象的“記號體系”,從而深刻地改變了人們觀察和認識世界及歷史的方式。晚期巴爾特對當代西方文化和文學的思考進一步深化,超越了前期結構主義立場,朝向有關意義基礎、下意識心理、文學本質等後結構主義和解構主義認識論問題的探討。
羅蘭‧巴爾特對于西方未來學術和文化的發展,影響深遠。其學術遺產對于非西方文化思想傳統的現代化發展,也具有極大的啟發意義。他的思想和研究領域寬廣,其作品適合于關心人文科學各領域、特別是文學理論領域的廣大讀者研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