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薩德傅立葉羅猶拉》為“中期”羅蘭‧巴爾特的四個中篇論述的匯集。

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說,它們具有實質的主題同一性。符號學家巴爾特通過對西方思想史上的三大主題——性,信仰,社會正義——的經典分析,一方面突出了其本人的語言學主義觀點,另一方面揭示了西方思想史上的宗教主義性禁忌(薩德)、原罪論(羅猶拉)和社會主義的始源之一︰烏托邦幻想主義(傅立葉)。

表面上這本《薩德傅立葉羅猶拉》不過是對幾本古典書的讀解分析,實質上,巴爾特(台譯︰羅蘭巴特)在此對西方思想史上的基本價值做了徹底懷疑主義的呈現。而對西方思想史的批評,不難立即擴展為對人類文明普遍價值的理性主義質疑。



羅蘭‧巴爾特(台譯︰羅蘭巴特),法國著名結構主義文學理論家與文化評論家。其一生經歷可以大致劃分為三個階段︰媒體文化評論期(1947—1962)、高等研究院教學期(1962—1976),以及法蘭西學院講座教授期(1976—1980)。他和存在主義大師薩特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法國文學思想界前後輝映,並被公認為蒙田以來法國最杰出的散文大家之一。

羅蘭‧巴爾特在法國開創了研究社會、歷史、文化、文學深層意義的結構主義和符號學方法,發表了大量分析文章和專著,其豐富的符號學研究成果具有劃時代的重要性。巴爾特的符號學理論,從嶄新的角度,以敏銳的目光,剖析了時裝、照片、電影、廣告、敘事、汽車、烹飪等各種文化現象的“記號體系”,從而深刻地改變了人們觀察和認識世界及歷史的方式。晚期巴爾特對當代西方文化和文學的思考進一步深化,超越了前期結構主義立場,朝向有關意義基礎、下意識心理、文學本質等後結構主義和解構主義認識論問題的探討。

羅蘭‧巴爾特對于西方未來學術和文化的發展,影響深遠。其學術遺產對于非西方文化思想傳統的現代化發展,也具有極大的啟發意義。他的思想和研究領域寬廣,其作品適合于關心人文科學各領域、特別是文學理論領域的廣大讀者研讀。
 

目錄

序言
注解
薩德Ⅰ
羅猶拉
1.寫作
2.多重文本
3.佔卜術
4.想象
5.分節
6.樹形圖
7.主題
8.集合
9.幻想式
10.形象的正統教義
11.簿記學
12.稱量和標記
傅立葉
開始
快樂的計算
金錢創造幸福
發明者,非作家
元—書籍
燃燒著的舊鞋
象形文字
自由?
激情
幸福的樹形圖
數字
油桃
系統/系統學
Party
糖煮水果
天氣
薩德Ⅱ
掩蓋女人
食品
傳送帶
審查,發明
憎恨面包
被照亮的身體
泛濫
社會性
禮貌
修辭學的手法
生僻
波紋綢
不可能式
手帕
家庭
鏡子
打擊
敘事詩
放蕩的陳設
標記
頭盔
語言的區分
懺悔
散播,場景
語言的空間
反諷
旅行
先驅者薩德
放蕩者的詩學
機器
顏色
場景,機器,寫作
語言和罪行
同音異義詞
脫衣舞
色情圖
奧古斯丁的語言
語句的受容性
建立秩序
交換
授意
鏈條
語法
沉默
書頁的底部
儀式
專有名詞
偷竊,賣淫
縫合
紅線
頭的欲望
性虐狂
精致原則
生平
薩德的生平
傅立葉的生平
 

我們知道,結構主義是以反人本主義和反主體論為其認識論立場的,強調各種客觀條件的復雜決定作用,懷疑和否定主體或意識的自主作用。這樣的觀點導致了結構主義的某種“不可知論”,而其直接的結果則是一種系統的懷疑主義。但是,我們也知道,懷疑主義是思想史上理性主義的先驅,可以說︰沒有懷疑就沒有理性,科學就是產自懷疑,而懷疑產自人生的困境和人性的好奇心。這樣一來,懷疑主義又與人本主義重新發生了聯系。懷疑主義一方面通向理性主義,另一方面又通向虛無主義。因為“懷疑心 可以針對客觀世界,也可以針對主觀世界;不僅相關于康德主義的主觀認識能力問題,也相關于尼采主義的價值根據問題。本書作者羅蘭‧巴爾特的懷疑主義兼及這兩個方面︰認識論的懷疑主義(因此不是信仰主義)和價值論的虛無主義(因此是社會實踐的悲觀論者)。但是,這兩種傾向,其實都與人本主義密切相關,因此也就與入世主義或現世主義密切相關。巴爾特思想是徹底的現世主義思想,是對人世現實體驗、觀察、分析、懷疑、希望、失望、表達希望、表達失望的思想。其現實思考對象,一方面是對人生意義本身的反思,另一方面是對社會和歷史不公現象的分析和批評。基于尼采理論的價值懷疑主義,導致他對西方信仰傳統的批評;基于現代西方左翼思想的批判態度,導致他對工商時代的拜金主義和物質主義產生強烈反感。結果,巴爾特對資本主義文化的批評以及對西方歷史上的信仰主義的批評,都是基于其價值學反省的。本身為文化批評家而非社會科學家的巴爾特,畢生未能對社會、歷史、政治、經濟進行系統的研究,卻將觀察和感受到的一切現世問題及其因果現象,做了相當理性主義的呈現。作為文藝家的巴爾特,往往以個人偏好的選擇方式來間接呈現其價值學的褒貶,其表達的“手段”或“能指介質”,卻反諷地也是“物質主義”的或“感官主義”的。這樣我們就看到了強烈關心感性世界的文學家巴爾特。

按照譯者的理解,今日在建設新世紀人類人文科學新框架時,最重要的西方理論資源來自兩種理性主義傳統︰正面的、系統的理性邏輯建構,從康德到胡塞爾的邏輯主義;反面的、文本讀解式的邏輯理性批評,從尼采到巴爾特的懷疑主義。前者從正面整理、重構人類理性知識,卻難免于墮入教條主義。後者從反面“敲打”此理性邏輯系統,以便“去偽存真”,卻難免于墮入虛無主義。巴爾特文學論述的科學價值和理論意義正在于此。巴爾特未嘗不想通過其虛無主義的宣導來傳播其否定性人生觀,而讀者卻反可以從中獲得另類理性思維的反省機會。應該看到,當代西方人文學界,“跨學科”的實踐還欠通暢,“哲學家”和“文學家”之間的溝通本來應該更為細致和豐富,才會產生更有效的人文話語的解釋學效力。由于均受到職業化的限制,文學界和哲學界只是從各自習慣的立場來看待巴爾特的理論話語。本書譯者作為人文科學認識論研究者,則特別強調上述兩類理性主義思維方式的匯通,因此本書中作者在其細膩文本解讀中呈現出來的各種理性精神火花,對于今日讀者重新認識各種古典類作品意義提供了有用的參考資料。在兩篇有關法國古典性變態作家薩德的分析文章中,作者不避其原著的“露骨”描述,也使我們了解了溫文爾雅的羅蘭‧巴爾特所接受的各種不同人生趣味。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