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樁原是我國武術傳統的基本功,過去皆以口傳心授,閉門自秘,自20世紀20年代起,河北省深縣王薌齋先生始公開傳授,並在實踐中豐富提高,使站樁逐步發展成為一種療效卓著的醫療體育。
王薌齋先生傳授的站樁功,是在心意拳、形意拳、意拳、大成拳的基礎上,摒棄了傳統的套路架子和招法,專門強調意念引導,精神假借,統一意志,統一氣力,統一動作,使形、意、力、氣、神,渾元一體,調動全身一切積極因素,為一擊而服務的新興拳學派,因此,時人以拳術改革家視之。大成拳的鍛煉方法是以站樁為主,佐以走步、試力、發力、試聲、推手、實戰。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一、站樁的醫療作用
二、站樁後身體的反應
三、影響療效的因素
四、減壓實驗法
五、站樁對機體的量變與質變淺解
六、站樁與武術的關系
七、站樁與太極拳的關系
八、站樁的注意事項
第二章 站樁功的基本理論
一、運動與醫學的關系
二、醫生為什麼不許某些病人進行體育運動
三、站樁功的作用機制
四、論動中有靜與靜中有動的標準問題
五、站樁功的生理特點
第三章 站樁功的各種姿勢
一、臥式練功姿勢
二、坐式練功姿勢
三、站式練功姿勢
四、行走練功姿勢
五、基本試力法
第四章 站樁功如何掌握運動量
一、鍛煉手好還是鍛煉腳好
二、運動量的分類
三、運動量的標準
四、運動量的計算方法
五、形、意的調配原則
六、形、意、力、氣、神的相互協調
七、各關節的彎曲角度與運動量的關系
第五章 站樁功的意念活動
一、放松活動
二、設想活動
三、緊松活動
四、連接活動
五、抽筋活動
六、牽掛活動
七、腳底緊松活動
第六章 關于“氣”的研究
一、“氣”是什麼
二、國外對氣功、特異功能的評論
三、關于氣功“外氣”的真偽問題
第七章 關于“物”的研究
一、“物”是什麼
二、“物”的分類法
三、道家功法
四、醫家功法
五、儒家功法
六、道教與佛教的功法
七、站樁與氣功的區別
八、站樁的近代發展
第八章 關于“道”的研究
一、意拳大成拳站樁求“物”溯源
二、《管子》毋先物動論淺釋
三、《老子》為道日損究竟損失了什麼
四、弱者道之用應作何解
五、“非以民明,將以愚之”是愚民政策嗎
六、陸行不遇兕虎與陵行不畏兕虎孰是孰非
七、道可道,還是不可道
八、站樁求“物”運動體系簡介
第九章 “物”的學名——第二隨意運動
一、隨意運動分類法
二、第一隨意運動
三、第二隨意運動
四、第二隨意運動的脈搏變化情況
五、站樁功的訓練順序
六、站樁功的應用範圍
七、結論
第十章 站樁功的適應癥及典型病例
一、站樁功的適應癥
二、典型病例介紹
附錄
拳道中樞 王薌齋遺著 于永年校對
拳學總綱淺釋 于永年
王薌齋生平大事記 王玉祥 于永年
大成拳論 王薌齋
一、站樁的醫療作用
二、站樁後身體的反應
三、影響療效的因素
四、減壓實驗法
五、站樁對機體的量變與質變淺解
六、站樁與武術的關系
七、站樁與太極拳的關系
八、站樁的注意事項
第二章 站樁功的基本理論
一、運動與醫學的關系
二、醫生為什麼不許某些病人進行體育運動
三、站樁功的作用機制
四、論動中有靜與靜中有動的標準問題
五、站樁功的生理特點
第三章 站樁功的各種姿勢
一、臥式練功姿勢
二、坐式練功姿勢
三、站式練功姿勢
四、行走練功姿勢
五、基本試力法
第四章 站樁功如何掌握運動量
一、鍛煉手好還是鍛煉腳好
二、運動量的分類
三、運動量的標準
四、運動量的計算方法
五、形、意的調配原則
六、形、意、力、氣、神的相互協調
七、各關節的彎曲角度與運動量的關系
第五章 站樁功的意念活動
一、放松活動
二、設想活動
三、緊松活動
四、連接活動
五、抽筋活動
六、牽掛活動
七、腳底緊松活動
第六章 關于“氣”的研究
一、“氣”是什麼
二、國外對氣功、特異功能的評論
三、關于氣功“外氣”的真偽問題
第七章 關于“物”的研究
一、“物”是什麼
二、“物”的分類法
三、道家功法
四、醫家功法
五、儒家功法
六、道教與佛教的功法
七、站樁與氣功的區別
八、站樁的近代發展
第八章 關于“道”的研究
一、意拳大成拳站樁求“物”溯源
二、《管子》毋先物動論淺釋
三、《老子》為道日損究竟損失了什麼
四、弱者道之用應作何解
五、“非以民明,將以愚之”是愚民政策嗎
六、陸行不遇兕虎與陵行不畏兕虎孰是孰非
七、道可道,還是不可道
八、站樁求“物”運動體系簡介
第九章 “物”的學名——第二隨意運動
一、隨意運動分類法
二、第一隨意運動
三、第二隨意運動
四、第二隨意運動的脈搏變化情況
五、站樁功的訓練順序
六、站樁功的應用範圍
七、結論
第十章 站樁功的適應癥及典型病例
一、站樁功的適應癥
二、典型病例介紹
附錄
拳道中樞 王薌齋遺著 于永年校對
拳學總綱淺釋 于永年
王薌齋生平大事記 王玉祥 于永年
大成拳論 王薌齋
序
可為“道” 何為“年物”
一、“道”是看不見、摸不著、抽象的道理、道路、理論、法。
二、“物”是看得見、摸得著、代表“得道”者具體的、實的、動作表現的神態符號。
道即是物,物即是道。道是內物,道物一體。
“道”是言,“物”是行,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道者一立而萬物生矣。”“一以無二是謂知道。”
三、既會講述抽象的、空洞的“道”,又能表現具體的、實在的;
“視之不見,生而不有,無狀之狀,無物之象;
其中有物,其中有象;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以身觀身”的“內物”,是檢驗“德蓄之、物形之”得“道”者的唯一標準。
反之,只會講述抽象的、空洞的“道”,不能表現具體的、實在的“生而不有”的“內物”,是葉公好龍。
四、《道德經》是中國道家養生文化獨特的、舉世無雙的、最有效果的教科書。
抱一無離 以觀其妙 獨立不改 周行不殆
聖人抱一 為天下式 修之于身 其德乃真
衛生保健 治療疾病 強身健體 預防疾病
返本求源 以物為法 延年益壽 簡而易行
五、根據“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勢成之”,研制成《老子為道圖》,首先提出休息肌的緊松內動運動學說。學名︰第二隨意運動,即“非常道,非常名”。中國道家養生、傳統文化與現代醫學、科學相結合的新理論。
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于永年
九十一歲箴言
2010年3月31日
一、“道”是看不見、摸不著、抽象的道理、道路、理論、法。
二、“物”是看得見、摸得著、代表“得道”者具體的、實的、動作表現的神態符號。
道即是物,物即是道。道是內物,道物一體。
“道”是言,“物”是行,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道者一立而萬物生矣。”“一以無二是謂知道。”
三、既會講述抽象的、空洞的“道”,又能表現具體的、實在的;
“視之不見,生而不有,無狀之狀,無物之象;
其中有物,其中有象;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以身觀身”的“內物”,是檢驗“德蓄之、物形之”得“道”者的唯一標準。
反之,只會講述抽象的、空洞的“道”,不能表現具體的、實在的“生而不有”的“內物”,是葉公好龍。
四、《道德經》是中國道家養生文化獨特的、舉世無雙的、最有效果的教科書。
抱一無離 以觀其妙 獨立不改 周行不殆
聖人抱一 為天下式 修之于身 其德乃真
衛生保健 治療疾病 強身健體 預防疾病
返本求源 以物為法 延年益壽 簡而易行
五、根據“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勢成之”,研制成《老子為道圖》,首先提出休息肌的緊松內動運動學說。學名︰第二隨意運動,即“非常道,非常名”。中國道家養生、傳統文化與現代醫學、科學相結合的新理論。
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于永年
九十一歲箴言
2010年3月31日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