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清廷文化的發展軌跡

融合︰清廷文化的發展軌跡
定價:468
NT $ 407
  • 作者:劉潞 專/著
  • 出版社:紫禁城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9-12-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800479013
  • ISBN13:9787800479014
  • 裝訂:精裝 / 470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本書為故宮博物院明清史研究中心研究員、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圖錄項目專家劉潞的論文集子,這里凝聚了作者30余年間對清代宮廷歷史文化研究的心血,共選錄相關論文近50篇,從中可以看到她本人對清代宮廷文化的解讀與論述。全書從“聯姻——文化融合之始”、“中原——文化融合之壤”、“制度——文化融合之徑”、“西洋——文化融合之鑒”、“藝術——文化融合之魂”、“清代宮廷軼聞”等六個方面,以作者個人特有的方式論述了其對清代宮廷文化發展軌跡的獨特理解。


劉潞,祖籍湖南,1947年8月22日生于山西潞城.1966年高中畢業于北京景山學校,1968年赴內蒙古自治區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插隊務農,1976年起在故宮博物院工作,從事文物保管、陳列展覽和歷史研究;現為故宮博物院明清史研究中心研究員,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圖錄項目專家。

主要研究領域為清代宮廷政治、禮制、婚姻、習浴、中西交流,以及清代宮廷繪畫、清宮科技儀器等文物;在研究方法上.注重使用跨學科方法和新技術手段,注重將宮廷歷史研究與宮廷文物及相應的政治、民族、文化、社會背景相結合,如在對歷史人物或事件考察時,將民族學、文化人類學等方法運用其中。同時盡可能地利用計算機建立數據庫.進行分類統計研究,以得到更為準確的結論。

30年來發表論文數十篇,並著有《清代皇權與中外文化》、《帝國略景》、《清代宮廷史》(合著)、《一代英主康熙》、《盛世乾隆》等;主編《故宮珍品全集西洋儀器》卷、策劃主持編寫12卷《清史圖典》;主持國家清史編委會14卷《清史圖錄》項目。

曾在美國歐柏林學院博物館、法國社會科學高等學院中國中心和法蘭西學院漢學研究所、淪敦大學亞非學院進行訪問研究和講學。
 

目錄

序言︰我與紫禁城
一 聯姻——文化融合之始
清太祖太宗時期滿蒙婚姻考
對後金時期滿蒙聯姻的再認識
論後金與清初四帝婚姻的政治特點
滿洲婚俗與皇帝婚姻對象的演變
皇後冊立與八旗大姓氏族
坤寧宮為清帝大婚洞房原因論
清帝大婚禮的文化詮釋
名滿天下的睿智皇太後孝莊
二 中原——文化融合之壤
清入關後的首次宮廷政變
康熙的文化政策
康熙南巡淺論
康熙舉博學鴻詞科
擔任日講起居注官期間的陳廷敬
三 制度——文化融合之徑
清代第一次選秀女
論清前期冬至圜丘的政治內容
今人筆下的清代皇位繼承制度
祭先農、耕(耒昔)田與《祭先農壇圖》
——雍正皇帝重要的政治手段
論清代先蠶禮
眼飾與皇權
一部規範清代社會成員行為的圖譜
《叢薄行詩意圖》與《清高宗大閱圖》考析
——清代多民族國家形成的歷史見證
皇帝過年與萬國來朝
——讀《萬國來朝圖》
清宮書房論
清代帝後土葬始于何時
清初皇帝成員火葬的見證
紫禁城中戊戌變法的遺跡
四 西洋——文化融合之鑒
康熙帝與西方傳教士
談需求與引進
——從故宮所藏西方天文儀論及
從觀象台走進《禮器圖》
——清宮西洋科技儀器的命運
英制雙千里鏡象限儀
——中英皇室首次交往的見證
馬戛爾尼使團畫家筆下的中國
——社會學視角的解讀
五 藝術——文化融合之魂
“耕織圖”景觀與石刻繪畫
論乾隆皇帝的土人化傾向
乾隆皇帝與紫禁城宮殿
清代十三行貿易與廣州藝術
六 附編——清代宮廷軼聞
漢族公主孔四貞
董小宛何曾進過宮
順治帝死于養心殿
太液池畔萬善殿
南懷仁在中國
康熙南書房軼事
揚州行宮天寧寺
揚州高�寺
清代何以有三位祖皇帝
紫禁城中的寡婦院
香妃真有其人嗎
慈禧謁西陵之行
 

1976年7月下旬,我帶著一身東北三江平原的泥土味,作為一個回城知青,被招聘進了紫禁城。對絕大多數人來說,紫禁城或是旅游勝地,或是歷史記憶。但對我,卻是個“宿命”。

1949年4、5月間,隨著北平的和平解放,尚在牙牙學語的我,跟著父母,住進了皇城根下一座廢棄的王府中。從此,就跟紫禁城結了緣。

因為離家近,也因為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紫禁城的護衛——景山,是北京市少年官所在地,出入不需門票。于是景山就成了兒時伙伴們的樂園,不但每個星期天都要去少年宮參加各種活動(後來才知道,當年的樂園原是清代皇帝供奉祖先聖容的壽皇殿),平時有空也要往景山跑。那松柏參天的古木林,那漫山遍野的芍藥花、二月蘭,鑽進去呼朋引伴,你追我趕,鳥兒般嘰喳不停,好不快活,十足一幅嬰戲圖!紫禁城也就是在那時收入眼界,進入腦海的。景山最高的萬春亭是每次必登之處。好像是在小學三四年級時學了“遠眺”一詞,“遠眺”就成了在萬春亭上必做的功課。當年的北京沒什麼高大建築,但樹木繁茂,大街小巷、大門小戶都被槐樹棗樹遮掩著,“遠眺”也“眺”不到哪里去。西邊的北中南海,除了湖、塔、樹,幾乎看不到什麼;北邊的鼓樓,在萬春亭上一覽無余,也沒什麼吸引人的地方;南邊的紫禁城就不同了︰那一片金海般的房頂怎麼像是看不到邊?金房子里又都是些什麼呢?似乎每次登上萬春亭,都會冒出這類疑問。那時亭中須彌石座上,還雄踞著巨大的金佛,看著他“遠眺”紫禁城的樣子,常常會覺得這尊坐在山頂上的大金佛,可能也正和我一樣在疑惑這片金海吧!

中學時代離紫禁城更近了一步︰小升初時,原本報考的是某女中,但鬼使神差,卻進了與紫禁城隔河相望的景山學校。此後若干年,就生活在紫禁城的影子下︰學校操場小,體育課的場地,常常就定在午門外廣場;考前復習或團支部活動是在護城河邊;文革期間的困惑傍徨,也要跑到紫禁城下排遣;甚至初戀,都是萌生于紫禁城下……盡管如此,卻從未想過有一天會成為她的一名守護者;誰想遠離她身邊8年後,一個對未來茫茫然的回城知青,競走進了紫禁城!

或許是10年文革的痕跡,亦或許是8年東北農村風雪的磨歷,初進紫禁城的感覺是一片陌生︰環境陌生,我也算得上是四合院里長大的了,卻再想不到皇宮殿堂內是如此高大空寂!語言也陌生,人們早晨見面打招呼的話語常是︰“您點心吃過了麼?”好像那時我還很疑惑,點心?是桃酥嗎?……就在這陌生帶給我的一片惶惶之中,唐山大地震突發了。記不清是震後的第二天還第幾天,我隨組里老同志進庫房查看文物安全。當時我是工藝組的成員,庫房在北五所。進去後一個庫一個櫃的開,又一個庫一個櫃的鎖。這在老同志,是熟練工序;在我,卻是五雷轟頂的震憾!瞠目結舌的震驚!滿地的青苔,彌漫全庫的霉味和土味,“嘎嘎”作響的大龍櫃櫃門,一櫃櫃一層層的玉石、牙雕、漆器、景泰藍,一包包一卷卷的粉箋、蠟箋、撒金箋……像是阿里巴巴進了大寶庫,又像是劉姥姥進了大觀園!讓我驚詫、困惑、痴迷……這深入紫禁城的第一印象,難以磨滅,在後來的歲月里時隱時現,伴著我在院里工作近30年。

斗轉星移,青絲漸白,紫禁城內座座城門、宮門、垂花門、如意門、隨牆門……慢慢向我打開了。終于,從最初印象中的大觀園,漸漸走入了這座500年皇宮的歷史,觸摸到當年皇宮主人的心脈,感受到它的氣韻。

走進了紫禁城,才知當年在景山上“遠眺”的不止是“金海”,“海”下還有金頂、金柱、金桌、金椅、金盆、金碗、金匙、金筷……總之,一派金碧輝煌!可唯有皇後住的坤寧宮,卻是個昏暗的殺豬祭神之地。每次進去打掃灰塵,都備感壓抑,反倒是宮門兩側那排高高支起的大窗,宮內那南北相連的祭神大炕,以及灶間的殺豬大鍋,似曾相識,頗覺親切——那不就是插隊時住過的嫩江畔達斡爾族老鄉家的放大版麼!那時達族男女新婚之夜,就是在這種居室度過的;而屯子里殺年豬,用的也就是這種鍋!不過,這里畢竟是母儀天下的皇後之宮,似不應這般帶有民間色彩!而且,听老同志說,當年宮里每天都要在此殺豬祭神,帝後和王公大臣還要來此吃祭肉,宮外那高聳的帶木缽的神桿,就是為祭神鳥盛放豬內髒的。對此,我萬般不解。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