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本歷史普及讀物,本書從全球史的視角,搜集了大量的文獻史料和先行研究成果,對中國近代史上主要的不平等條約之形成背景、過程和影響做了細緻的梳理,用一種比較新穎的角度來重讀中國近代史,用國與國之間的外交活動來重新認識已經為讀者所熟悉的歷史事件,給閱讀增加了新鮮感,給歷史認識增加了新的維度。該書語言通俗易懂,靈動活潑,為學習和了解中國近代史提供了有益的補充。
序
前 言
宗民
這是一本關於中國近代史的小書。很久以前,我就想寫一本不太一樣的近代史。因為,在我的印象裡,中國近代史和幾千年以來的歷史大不一樣。作為一個愛好歷史的普通人,我們了解祖國的古代史,並不需要過多地關注除了中華文明以外的世界,尤其是亞洲以外的世界。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飛將軍李廣和匈奴之間的戰爭是勝了還是敗了與歐洲並沒有什麼直接關係。一個熟悉兩宋歷史掌故的史學愛好者,他可能完全不了解同時期法國的歷史。這也不妨礙他成為一個具有良好中國古代史素養的人。然而歷史到了近代,情況就發生了根本的轉變。
科學技術的進步、社會文明的發展將人類社會不可避免地完全聯繫在了一起。大洋彼岸發生的一件哪怕看似很平常的事件,很有可能在另一個大洲掀起波瀾壯闊的歷史。人類不再各自為營的孤立地生存,因此我對這段歷史非常感興趣。
世界之間相互交往當然分成國家間的交往和民間自發的交往。但從一個宏觀歷史的角度考察和觀測,國家間的交往在變革時期往往更加更夠展示出歷史的演進規律。中國近代史的主要脈絡,事實上就是一部和西方列強鬥爭、反抗、妥協、合作的歷史。這一切外交活動最終多是以中方簽訂不平等條約的結果而告終,所以本書選擇了這樣一個視角——希望通過對近代史上主要的不平等條約加以考察,來直觀地剖析這段歷史。
中國的近代史同時也是一部不斷完成近代化和工業化的歷史。對於外交的認識、參與、反思和成熟也是這個過程的一部分。所以,本書選擇了以《尼布楚條約》開端。
我們都知道,世界近代史的發端始於1640年英國的工業革命,而中國近代史則發端與1840年的第一次中英鴉片戰爭。這書從整體性角度出發考慮從,在第一部分《尼布楚條約》的創作中也使用了“近代”這個概念,這是從世界史的角度而言的。本書的第二、三部分所說的“近代”則是真正意義上的“中國近代史”,為了能夠使廣大讀者更通暢和便捷地閱讀,行文中即沒有再細緻地區分。因此在此處說明。
中國作為亞洲最強大的帝國和俄羅斯這個歐洲領土最廣闊的帝國之間的外交軍事衝突拉開了我國近代外交活動的序幕。此後,中國對於外交的認識也是循序漸進、充滿曲折。
1840年以後,甚至一直到洋務運動之前,中國對於西方近代外交整體上毫無概念。因循著過去宗藩體系下的亞洲國際秩序,但是隨著軍事上的不斷失利、我們對於外交的概念也逐漸清晰起來。不得不承認,中華民族是一個善於學習、善於轉變的民族。儘管種種歷史政治原因造成了鴉片戰爭以後中國淪為世界上遭受侵略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但短短幾十年我們能夠深刻的理解西方近代外交的真諦、開始廣泛有效地參與到西方外交活動中,並湧現了一大批外交人才。這是非常不容易的。
本書正是試圖展示和考察這樣一個過程。
“弱國無外交”,這是一句人所共知的名言。確實,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決定了它的國際地位,也決定了它在外交活動中的實際影響力。儘管到了十九世紀末,中國確實出現了很有國際影響力和聲望的外交家。但這些外交家的外交實踐無一例外地都充滿艱難險阻。儘管他們努力斡旋、奮起抗爭,一次又一次地希望通過外交手段給祖國爭取利益,但他們的努力大多數時候都是徒勞無功。這就不得不涉及到當時中國的內政和國際政治的環境。本書也在這一層面對當時的歷史進行了分析和考察,希望大家通過這樣的歷史還原與展現可以取得對外交活動的更加深入的理解。
我寫作此書有兩個目的,第一想試圖用一種比較新穎的視角來重新審視整個中國近代的歷史,用國與國之間的外交活動來重新解釋當時發生的很多人們已經非常熟悉的歷史事件,希望能夠得出一切不一樣的內容,給人們的閱讀帶來一絲新鮮感。第二,我想摒棄一種以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簡單表述為主要方式的近代史敘述,希望從世界各國內政外交的不同角度出發來描述這段歷史。各國的經濟文化和歷史背景都可能反射回來影響中國,這一點往往是我們過去所忽視的。對於近代史究竟能夠給我們什麼樣的啟迪,這段關於國家民族沉痛和傷心的回憶能夠喚起今天的我們什麼樣的情感和內涵,就請諸位在本書中尋找各自的答案吧。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