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廣告?從廣告學興起以來,有關廣告的定義至少有上百種,各類專家對廣告的定義層出不窮。定義雖多,但我們翻看之後只能知道廣告就是廣告主通過媒介傳播信息以達成營銷或公益目的的活動。而廣告制作流程怎樣,廣告何以成其為廣告,它的本源力量從何而來這些問題卻始終難以找到答案。
什麼樣的廣告才是有效的廣告?我們為什麼會听從廣告的指示去購買、去消費、去行動?這些問題已縈繞在廣告主和廣告人心中很久了,但直到如今,我們依然沒有找到答案。
一個廣告能達到怎樣的效力呢?說起來很簡單,就是通過有說服力的產品和廣告形象,將花費在廣告上的金錢,轉換成為更大的價值。然而說服力從何而來,.我們如何判斷說服力的有無或大小?創造有效的廣告是一道難以解答的問題。廣告人自認為很好的廣告,消費者並不買賬;業內齊罵平庸或惡俗的廣告,卻讓消費者趨之若鷸。在廣告現實中,這種案例比比皆是。因此,需要關注的中心問題是︰怎樣才能創造有效的廣告?如何創造打動客戶內心的形象?關鍵是什麼?
從學術的角度來看,目前對廣告效果評估的研究一直是零星的,基本上沒有任何系統推進的痕跡。更令人尷尬的事實是,迄今為止還沒有哪一個關乎廣告效果評估的理論得到普遍的推崇,更沒有一個具備“國際標準”的評估工具誕生。盡管這麼多年來,廣告業界、傳播專家、企業甚至跨學科專家,都在這條探索之路上付出過大量心血,但結果卻概莫能外地令人失望。他們的觀點不僅各行其是,而且相互還有著劇烈的沖突。在現實生活的廣告實踐中,對廣告效果的評估方法也可謂五花八門。這使得目前的廣告效果評估的科學性、體系性和可信度都成為一個個巨大的問題。
面對今天令人眼花繚亂的廣告,消費者顯然有些無所適從。更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商家也在遭受溝通矛盾的折磨。現在比以前有更多的傳播渠道幫助他們抵達消費者,但信息零亂和沖突又使得建立準確的客戶連接成為了一件似乎近在眼前,卻又總是遙不可及的難題。
正確的信息頻繁地向正確的目標對象暴露,消費者將會形成對某一產品的習慣、興趣和依賴。在廣告中的關鍵是︰只說必須說的東西,既要突出產品特色,又要叫人相信。因此,溝通過程需要精簡,要說到要害處。最好的溝通應遵循這一簡化原則。那麼,對于產品或品牌的某一信息,就需要找到創造性的表達方式。一個好的廣告理念就是如何把產品的關鍵信息創造性地用一種能抓住人們注意力的方式表達出來,並給人以驚奇。
那麼,我們現在的問題就是,如何才能找到這種人們的共同點,並能將其完美地展現在消費者眼前。本書正是基于這樣的考慮,將原型理論引入到廣告研究中,通過中西文化中各種神話形象的對比,去發現當代廣告中能打動人心的、隱藏在人們心底的、並能夠利用的、在古代就已經在並延續到現代的、文化的、跨越東西文化的最深層力量。
目錄
引言
第一章 研究背景
第一節 導論:廣告中的形象運用困境
一、原型理論的現實意義
二、原型在廣告中的巨大作用
三、廣告研究的困境
四、引入原型研究對當代廣告的意義
五、原型理論進入廣告效果研究的可能性
第二節 研究主題與框架
一、研究主題
二、研究框架
第二章 學術研究回顧與評析
第一節 原型理論與原型批評
一、原型理論溯源
二、原型批評
三、我國的原型研究及在廣告研究中的運用
第二節 人格心理與品牌人格
一、相關人格理論簡述
二、品牌人格的相關理論
第三章 研究模型與假設
第一節 變量描述
一、廣告原型:核心變量
二、中國廣告原型
三、廣告原型作用與發現方法
第二節 研究創新
第四章 廣告形象維度量表設計
第一節 廣告形象最表施測前的準備
一、特質詞語的確定
二、待測廣告形象的選擇
三、調查實施
第二節 施測、評估及量表的形成
一、原始樣本數據適當性考察
二、總變量解釋
三、碎石圖檢驗
四、簡化
五、再次因子分析
六、因子可靠性分析與多級變量的剔除
七、14因子意義分析與層級識別
八、最終量表
第五章 分析與發現
第一節 研究的可靠性檢驗
一、調查結果的一致性研究
二、研究者的一致性判別
第二節 原型的探索與發現
一、數據的簡單描述
二、廣告形象歸類(聚類)
第六章 廣告原型的意義及其表現特點(一)
第七章 廣告原型的意義及其表現特點(二)
第八章 研究結論、理論貢獻及進一步研究領域
附錄一 2001年形象個案聚類龍骨圖
附錄二 2001廣告作品年鑒維度分析及分類組合表
參考文獻
第一章 研究背景
第一節 導論:廣告中的形象運用困境
一、原型理論的現實意義
二、原型在廣告中的巨大作用
三、廣告研究的困境
四、引入原型研究對當代廣告的意義
五、原型理論進入廣告效果研究的可能性
第二節 研究主題與框架
一、研究主題
二、研究框架
第二章 學術研究回顧與評析
第一節 原型理論與原型批評
一、原型理論溯源
二、原型批評
三、我國的原型研究及在廣告研究中的運用
第二節 人格心理與品牌人格
一、相關人格理論簡述
二、品牌人格的相關理論
第三章 研究模型與假設
第一節 變量描述
一、廣告原型:核心變量
二、中國廣告原型
三、廣告原型作用與發現方法
第二節 研究創新
第四章 廣告形象維度量表設計
第一節 廣告形象最表施測前的準備
一、特質詞語的確定
二、待測廣告形象的選擇
三、調查實施
第二節 施測、評估及量表的形成
一、原始樣本數據適當性考察
二、總變量解釋
三、碎石圖檢驗
四、簡化
五、再次因子分析
六、因子可靠性分析與多級變量的剔除
七、14因子意義分析與層級識別
八、最終量表
第五章 分析與發現
第一節 研究的可靠性檢驗
一、調查結果的一致性研究
二、研究者的一致性判別
第二節 原型的探索與發現
一、數據的簡單描述
二、廣告形象歸類(聚類)
第六章 廣告原型的意義及其表現特點(一)
第七章 廣告原型的意義及其表現特點(二)
第八章 研究結論、理論貢獻及進一步研究領域
附錄一 2001年形象個案聚類龍骨圖
附錄二 2001廣告作品年鑒維度分析及分類組合表
參考文獻
序
東西方文明的差異自古而然,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與踫撞也由來已久。然而自西方工業革命興起以來,由于西方社會的發展速度和發展水平超過了世界其他地區,以至于在相當長的時期,不少東西方學人都把西方的科學技術、社會制度乃至生活方式視為衡量文明發展水平的標尺,把社會進步的理想目標定位于以西方發展模式為藍本的現代化,或以西方價值觀為基礎的普世文明。西風東漸、西學東移,相當一批東方學人和政治家也把工業化、信息化等現代科技進步看做西方文明的必然產物,為此他們不遺余力地向西方尋求真理,甚至將揚棄本民族的傳統,從器物、制度到生活方式上全面模仿西方作為實現現代性改造的唯一模式和人類文明發展的歸宿。東西方文明的交流遂呈現為單向的態勢——以先進的西方文明征服、影響和改造其他所謂“落後”或“野蠻”的文化似乎成為人類走向現代化生活的必然趨向。
自20世紀80年代以降,由于交通、信息交流的日趨便捷,發達國家產業的轉移和國際市場的開拓,不同地域和文明之間的經濟依存度和文化聯系不斷增強,人員、商品、信息乃至生活方式、思想觀念的流動和相互溝通日益增長,逐漸使整個世界變成一個各種復雜關系滲透交織的網絡,全球化已成為人類社會發展的大勢所趨。然而,今天的全球化並不意味著將出現一種全球同質的“世界文化”或“地球文化”,相反,隨著西方式工業文明內在矛盾的凸顯、西方知識界的自省和一大批民族國家的重新崛起,本土化、地方化也成為全球化語境下許多後發區域維護民族文化傳承、保持自身文化特質的策略。全球化背景下的現代化發展道路已不再是簡單地演繹強勢的西方文明對東方文明及其他弱勢文明的征服或同化的模式,相反長期處在邊緣的第三世界地區的文化傳統也開始發出自己的聲音,參與對現代性的詮釋,確立自己的文化身份,並尋求走向現代化的多元模式與道路。
盡管不同國家、民族之間的矛盾乃至對抗仍難以避免,不同文化在價值觀和生活方式上的差異與沖突依然存在,但和平發展、和諧相處畢竟已經成為我們時代的主旋律。因此,對話正在成為不同文明之間交往的基本立場和方式。
何謂對話?對話的實質應是不同主體間雙向互動的交流。哈貝馬斯把對話作為不同社會階層交往的主要形式,認為通過對話達到人們之間的相互理解和一致正是交往行為的目的。而巴赫金則將對話關系看做無所不在的現象,他認為整個人類的語言、人類生活的一切關系和一切表現形式、乃至一切蘊含著意義的事物之間都浸透著對話關系。毋庸置疑,對話的精神是交流、溝通與互動。這里有相互的凝視、好奇與欣賞,有積極的理解、借鑒與汲取,有主動的自省、調整與改造。總之,它是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學與互滲過程,文化學所總結的關于文化交往過程中的互化與涵化現象都可以說是對話的成果。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文明間對話的基礎應是平等、相互尊重,而不是仰望或歧視,更不是恃強凌弱的輸出與同化。
那麼,不同文明之間的對話應當怎樣進行呢?顯然,我們所理解的文明間的對話並非政治家之間的會談,也不限于傳統意義上的學術文化交往,甚至不一定都來自實際的接觸行為或交互關系研究所產生的主題,而是包括能使文明之間產生踫撞與交流的所有可能形式——它有時借助于面對面的接觸,相互汲取對方的優勢,滋養自身的肌體;有時卻並無直接交往,只是文明畫廊中不同文化間差異的自然呈現,各自在對異域風景的注視中產生心有靈犀的感悟、啟迪,乃至誤讀。此時,其中一方只需利用某種可以達成溝通的媒介和語言,將自身的文化特征與個性表達出來便已成為對話的主體。
基于上述理解,我們將這一套叢書定名為“跨文明對話書系”。這里匯集了西南交通大學“比較文學與當代文化研究中心”、“藝術與傳播學院”、“外國語學院”一批教授和博士多年研究的成果,其中包括對西方文學和文化經典成果的多視角研究,關于中外語言文學的交流與影響的個案分析以及基于現代學術立場、運用現代方法進行的中國傳統語言文化的個案研究,可謂眾彩紛呈。此中既有對過去的中西對話所產生成果的研究總結,也有在當下的語境中對其他文明的審視與讀解,還有對中華文明自身文化傳承的整理與反思,其中自應包含著對新的對話的期許。相信這些學術探索對于讀者加深對全球化時代中西文明的交互作用以及東西方文明優秀傳統的理解會有所裨益。
感謝西南交通大學出版基金的支持。讓我們將這一系列學術成果作為西南交通大學年輕的人文學科對正在走向多學科協調發展的母校的獻禮,並借以恢復“交通”這一術語最古老也最豐富的意蘊。
徐行言記于斑竹苑
2008年6月
自20世紀80年代以降,由于交通、信息交流的日趨便捷,發達國家產業的轉移和國際市場的開拓,不同地域和文明之間的經濟依存度和文化聯系不斷增強,人員、商品、信息乃至生活方式、思想觀念的流動和相互溝通日益增長,逐漸使整個世界變成一個各種復雜關系滲透交織的網絡,全球化已成為人類社會發展的大勢所趨。然而,今天的全球化並不意味著將出現一種全球同質的“世界文化”或“地球文化”,相反,隨著西方式工業文明內在矛盾的凸顯、西方知識界的自省和一大批民族國家的重新崛起,本土化、地方化也成為全球化語境下許多後發區域維護民族文化傳承、保持自身文化特質的策略。全球化背景下的現代化發展道路已不再是簡單地演繹強勢的西方文明對東方文明及其他弱勢文明的征服或同化的模式,相反長期處在邊緣的第三世界地區的文化傳統也開始發出自己的聲音,參與對現代性的詮釋,確立自己的文化身份,並尋求走向現代化的多元模式與道路。
盡管不同國家、民族之間的矛盾乃至對抗仍難以避免,不同文化在價值觀和生活方式上的差異與沖突依然存在,但和平發展、和諧相處畢竟已經成為我們時代的主旋律。因此,對話正在成為不同文明之間交往的基本立場和方式。
何謂對話?對話的實質應是不同主體間雙向互動的交流。哈貝馬斯把對話作為不同社會階層交往的主要形式,認為通過對話達到人們之間的相互理解和一致正是交往行為的目的。而巴赫金則將對話關系看做無所不在的現象,他認為整個人類的語言、人類生活的一切關系和一切表現形式、乃至一切蘊含著意義的事物之間都浸透著對話關系。毋庸置疑,對話的精神是交流、溝通與互動。這里有相互的凝視、好奇與欣賞,有積極的理解、借鑒與汲取,有主動的自省、調整與改造。總之,它是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學與互滲過程,文化學所總結的關于文化交往過程中的互化與涵化現象都可以說是對話的成果。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文明間對話的基礎應是平等、相互尊重,而不是仰望或歧視,更不是恃強凌弱的輸出與同化。
那麼,不同文明之間的對話應當怎樣進行呢?顯然,我們所理解的文明間的對話並非政治家之間的會談,也不限于傳統意義上的學術文化交往,甚至不一定都來自實際的接觸行為或交互關系研究所產生的主題,而是包括能使文明之間產生踫撞與交流的所有可能形式——它有時借助于面對面的接觸,相互汲取對方的優勢,滋養自身的肌體;有時卻並無直接交往,只是文明畫廊中不同文化間差異的自然呈現,各自在對異域風景的注視中產生心有靈犀的感悟、啟迪,乃至誤讀。此時,其中一方只需利用某種可以達成溝通的媒介和語言,將自身的文化特征與個性表達出來便已成為對話的主體。
基于上述理解,我們將這一套叢書定名為“跨文明對話書系”。這里匯集了西南交通大學“比較文學與當代文化研究中心”、“藝術與傳播學院”、“外國語學院”一批教授和博士多年研究的成果,其中包括對西方文學和文化經典成果的多視角研究,關于中外語言文學的交流與影響的個案分析以及基于現代學術立場、運用現代方法進行的中國傳統語言文化的個案研究,可謂眾彩紛呈。此中既有對過去的中西對話所產生成果的研究總結,也有在當下的語境中對其他文明的審視與讀解,還有對中華文明自身文化傳承的整理與反思,其中自應包含著對新的對話的期許。相信這些學術探索對于讀者加深對全球化時代中西文明的交互作用以及東西方文明優秀傳統的理解會有所裨益。
感謝西南交通大學出版基金的支持。讓我們將這一系列學術成果作為西南交通大學年輕的人文學科對正在走向多學科協調發展的母校的獻禮,並借以恢復“交通”這一術語最古老也最豐富的意蘊。
徐行言記于斑竹苑
2008年6月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