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導論
一 關于人類的大人物
二 哲學家與其他大人物的區別
三 大哲學家的標準
四 大哲學家的挑選和編組
(一)編組的必要性及其在歷史上的變化
(二)將哲學家分成的三大組
(三)尋找分組中的原則
(四)為學習者的選擇
五 與哲學家的交往
六 關于大哲學家的爭辯
七 對大哲學家的疑問
八 對大哲學家描述的任務
思想範式的創造者
蘇格拉底
一 生平資料(公元前469年~公元前399年)
二 思想發展
三 對話
四 蘇格拉底生命的本質
五 法院的起訴
六 柏拉圖對蘇格拉底的美化
七 影響史
八 蘇格拉底不朽的意義
佛陀
一 生平述略
二 教義與禪定
三 教義的陳述
四 對佛陀創新問題的探討
五 發展史
六 佛陀與佛教對我們來說有何意義
孔子
一 生平
二 孔子的根本思想︰借對古代的復興以實現對人類的救濟
三 孔子的道德、倫理規範
四 根本知識
五 孔子的極限意識
六 有關孔子的人格
七 孔子及其反對者
八 影響史
耶穌
一 宣告
二 耶穌的生平
三 對耶穌人格的看法
四 耶穌的影響
有關思想範式創造者的討論
一 闡釋的方法
二 為什麼單單是這四個人
三 這四位大師的共同點和差異
四 我們對待四大哲學範式創造者的態度
思辨的集大成者
柏拉圖
一 生平和著作︰理解柏拉圖的前提
(一)柏拉圖的生平(公元前428年~公元前347年)
(二)柏拉圖的著作
(三)理解柏拉圖的前提
二 柏拉圖的哲學
(一)柏拉圖的思想
(二)可表達的問題
(三)理念、辯證法、厄洛斯
(四)柏拉圖思想的特殊領域
三 特色與評論
(一)對柏拉圖的總體評價
(二)柏拉圖的局限性
(三)柏拉圖對我們的意義
四 歷史影響
奧古斯丁
一 生平和著作
二 從哲學到信仰的認識
(一)皈依基督教
(二)在遵循天啟思想基本原理前提下,獨立的哲學思想的改變
(三)奧古斯丁思想的發展
三 奧古斯丁思想的方法
(一)生存之光與《聖經》的詮釋
(二)理性和信仰的真理
(三)上帝和基督
(四)啟示信仰中的哲學思想
四 特征和批判
(一)在首次全部觀點中的人格
(二)與克爾愷郭爾和尼采的比較
(三)基督教會思想
(四)奧古斯丁的矛盾
(五)作品形式
(六)人格
五 歷史地位、影響史和現實意義
(一)歷史地位
(二)影響史
(三)奧古斯丁對我們的意義
康德
一 生平與著作
二 康德走向批判哲學的道路
(一)前批判著作
(二)1766年之後的轉折
(三)新問題︰主客體分裂以及新哲學的出發點
三 康德對認識的解釋的結構
(一)分裂
(二)感觀性、空間和時間
(三)思想
(四)從判斷中引出範疇
(五)兩個基礎
(六)出發點是意識而不是存在
(七)先驗推論
(八)康德說明非對象性事物的源泉的方法之分析
(九)二律背反
(十)理智原型
(十一)回顧和總結
四 在其所有形式當中的理性的結構
(一)理念
(二)倫理行為
(三)對美的直觀
(四)康德對超越性事物的哲學解釋
五 康德的理性
(一)思維方式的革命
(二)康德的問題的廣闊性
(三)康德的懷疑論
(四)哲學思維的消極意義與積極意義
(五)人的有限性與理性的界限
六 政治與歷史
(一)基本思想
(二)公民社會的觀念
(三)啟蒙之路
(四)康德的時代
(五)康德的政治思想方式
(六)反對意見
(七)比較
七 對康德的批判
(一)科學性特點
(二)通向“教條”之路
(三)體系的要求
(四)康德哲學的局限
(五)康德的思維方式
(六)關于對康德的闡釋
八 康德的歷史地位、對今天的影響與意義
原創性形而上學家
阿那克西曼德
赫拉克利特與巴門尼德斯
一 赫拉克利特
二 巴門尼德斯
三 比較赫拉克利特與巴門尼德斯
柏羅丁
一 生平與著作
二 對柏羅丁的“體系”的描述
三 整體性的超越
四 認識的諸層次
五 思辨性的超越
六 墮落與升華
七 反對唯物主義與諾斯替教派
八 批判性特點
九 歷史地位及其影響
安瑟爾謨
一 生平與著作
二 安瑟爾謨的基本哲學思想
(一)對思想的復述
(二)闡釋
(三)安瑟爾謨基本思想的歷史
三 安瑟爾謨思維的特點
(一)安瑟爾謨原本作為基督教式思維的哲學
(二)何謂安瑟爾謨的思維
(三)權威性
斯賓諾莎
一 生平與著作
二 哲學與生活實踐
三 形而上學觀點
(一)實體、屬性、樣式
(二)上帝
(三)兩種屬性
(四)樣式
(五)時間;必然性
(六)上帝與世界之間的飛躍及其統一性問題
四 認識的理論
(一)認識的階段
(二)觀念
(三)與上帝的關系
(四)斯賓諾莎對自己根據幾何學方法獲得的洞識的闡述
(五)神秘主義、理性主義、思辨性思維
五 人
(一)人不是實體,而是樣式
(二)人的思維與神的思維
(三)人是精神和形體
(四)人與動物以及人們之間的不同
(五)不朽與永恆
六 目的無涉和價值無涉
(一)目的和價值是從上帝觀的顛倒中產生的成見
(二)我們作為樣式的有限理智
(三)現實與價值
(四)兩種認識方式的轉換
(五)價值無涉的倫理
七 精神的奴役與自由
(一)關于情感的學說
(二)對奴役的描述
(三)觀念與自由的可能性
八 宗教與國家
(一)斯賓諾莎的國家思想
(二)國家中的宗教
(三)斯賓諾莎的宗教解釋和政治學的批判性特征
九 斯賓諾莎哲學的特點
(一)斯賓諾莎的哲學與本質一瞥
(二)斯賓諾莎的局限
十 斯賓諾莎的身後影響
老子
一 生平與著作
二 對老子哲學的闡述
(一)道
(二)道與世界
(三)道與個體的人(生命的實踐)
(四)道與國家之統治(駕馭人類社會的實踐)
三 獨特性與批判
(一)老子的意義
(二)效法老子的各色人物
(三)老子在歷史上的地位及其局限性
龍樹
一 歷史位置
二 思維操作
三 對學說的概括
四 有關學說意義的討論
五 歷史比較
附錄
一 雅斯貝爾斯年表
二 《大哲學家》德文原書目錄中譯文
三 參考文獻
譯後記
《大哲學家》中文版第二版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