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采用典型的西方經濟學分析框架,系統分析了分銷行業的運行機制,特別強調了對零售業的討論。作者以對零售需求和供給的研究為支點,論證了分銷服務是零售產出的首要核心要素,及其在分析零售商、供應商、消費者、特許經營商之間關系時所起的作用。
本書還基于大量的研究文獻,在零售多產品屬性、包裝服務、業態演進(比如超市、無店鋪零售和購物中心等)的研究方面提出很多創新見解進一步揭示了零售活動與消費者之間的成本轉夠如何減少了消費者的總支出。從某種意義上說,商家所擁有經濟勢力的大小取決于其提供分銷服務能力的強弱,對分銷渠道、零售連鎖和特許經營等領域的研究也證明了這一點。本書指出並討論了商品零售和服務零售的關鍵性差異,在這部分內容中,作者巧妙地整合了概念分析、理論研究和實證檢驗等手段來解釋零售和分銷領域的典型現象。本書適合對產業組織、市場營銷、微觀應用經濟學以及商業管理等領域感興趣的學者和研究人員使用。
目錄
第1章 導言
1.1 研究領域的重要性
1.2 研究方法與研究對象
第1部分 總論
第2章 零售組織的經濟實質
2.1 分銷成本與服務
2.2 成本轉移
2.3 商品組合
2.4 分銷服務中的價格差異性與商品多樣性
2.5 零售市場中的競爭與福利
2.6 零售服務的全價模型
2.7 度量與實證
2.8 作為戰略工具的分銷服務︰一個實例
第3章 零售需求
3.1 家庭生產模型和零售需求
3.2 零售需求中的可替代性和互補性︰價格
3.3 應用
3.4 零售需求中的可替代性和互補性︰分銷服務
3.5 零售競爭與集聚效應
3.6 對分銷服務與零售需求的已有研究
附錄︰古諾加總與消費影響
第4章 零售供給
4.1 變換函數和生產函數
4.2 零售規模經濟
4.3 成本函數
4.4 消費者在零售供給中的作用
4.5 生產率分析的意義
附錄︰商品品類服務的生產函數
第2部分 零售商與消費者的關系
第5章 組合商品零售
5.1 商品價格還是購買點的商品價格
5.2 提供不變分銷服務的組合商品零售商的價格政策
5.3 例證與說明
5.4 多種分銷服務中的組合商品零售商的價格策略
5.5 啟示︰互聯網
5.6 特價商品
附錄︰零售數據的特征與價格指數的結構
第6章 提供包裝服務還是價格歧視
6.1 完全商品捆綁均衡︰儲存成本
6.2 混合商品捆綁均衡︰儲存成本和購物成本
6.3 折扣、溢價與包裝尺寸︰特征表現
6.4 消費者異質性和包裝大小的種數
6.5 實例
6.6 結束語
附錄︰數量折扣是完全商品捆綁均衡存在的必要條件
第7章 零售業態與分銷服務的提供
7.1 食品商店趨勢及其解釋
7.2 商品品類選擇與業內競爭
7.3 超級市場的計量經濟學實證
7.4 擴展︰商品品類與空間競爭
7.5 深度、寬度和零售業態的劃分
7.6 無店鋪零售商
7.7 購物中心和大型購物廣場
第3部分 零售商與其他代理商的關系
第8章 渠道問題
8.1 渠道中的經濟力量
8.2 渠道力量的實證研究
8.3 零售商應該停止出售VHS還是BETAMAX
8.4 擴張的動機︰後向一體化,沃爾瑪和自有品牌
8.5 分銷服務與有關渠道問題的經濟學和營銷學文獻
第9章 特許經營
9.1 特許經營的數量信息
9.2 零售商品貿易名稱特許經營︰加油站
9.3 零售商品貿易名稱特許經營︰新舊汽車經銷商
9.4 商業形式特許經營
附錄︰專利許可費用的基本作用
第10章 眼務零售與全書結論
10.1 服務的“基本”特征
10.2 對零售的意義
10.3 對金融服務的應用
10.4 總結陳述
參考文獻
1.1 研究領域的重要性
1.2 研究方法與研究對象
第1部分 總論
第2章 零售組織的經濟實質
2.1 分銷成本與服務
2.2 成本轉移
2.3 商品組合
2.4 分銷服務中的價格差異性與商品多樣性
2.5 零售市場中的競爭與福利
2.6 零售服務的全價模型
2.7 度量與實證
2.8 作為戰略工具的分銷服務︰一個實例
第3章 零售需求
3.1 家庭生產模型和零售需求
3.2 零售需求中的可替代性和互補性︰價格
3.3 應用
3.4 零售需求中的可替代性和互補性︰分銷服務
3.5 零售競爭與集聚效應
3.6 對分銷服務與零售需求的已有研究
附錄︰古諾加總與消費影響
第4章 零售供給
4.1 變換函數和生產函數
4.2 零售規模經濟
4.3 成本函數
4.4 消費者在零售供給中的作用
4.5 生產率分析的意義
附錄︰商品品類服務的生產函數
第2部分 零售商與消費者的關系
第5章 組合商品零售
5.1 商品價格還是購買點的商品價格
5.2 提供不變分銷服務的組合商品零售商的價格政策
5.3 例證與說明
5.4 多種分銷服務中的組合商品零售商的價格策略
5.5 啟示︰互聯網
5.6 特價商品
附錄︰零售數據的特征與價格指數的結構
第6章 提供包裝服務還是價格歧視
6.1 完全商品捆綁均衡︰儲存成本
6.2 混合商品捆綁均衡︰儲存成本和購物成本
6.3 折扣、溢價與包裝尺寸︰特征表現
6.4 消費者異質性和包裝大小的種數
6.5 實例
6.6 結束語
附錄︰數量折扣是完全商品捆綁均衡存在的必要條件
第7章 零售業態與分銷服務的提供
7.1 食品商店趨勢及其解釋
7.2 商品品類選擇與業內競爭
7.3 超級市場的計量經濟學實證
7.4 擴展︰商品品類與空間競爭
7.5 深度、寬度和零售業態的劃分
7.6 無店鋪零售商
7.7 購物中心和大型購物廣場
第3部分 零售商與其他代理商的關系
第8章 渠道問題
8.1 渠道中的經濟力量
8.2 渠道力量的實證研究
8.3 零售商應該停止出售VHS還是BETAMAX
8.4 擴張的動機︰後向一體化,沃爾瑪和自有品牌
8.5 分銷服務與有關渠道問題的經濟學和營銷學文獻
第9章 特許經營
9.1 特許經營的數量信息
9.2 零售商品貿易名稱特許經營︰加油站
9.3 零售商品貿易名稱特許經營︰新舊汽車經銷商
9.4 商業形式特許經營
附錄︰專利許可費用的基本作用
第10章 眼務零售與全書結論
10.1 服務的“基本”特征
10.2 對零售的意義
10.3 對金融服務的應用
10.4 總結陳述
參考文獻
序
我國對貿易經濟學、商業經濟學研究的學術傳承源于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以及蘇聯範式的傳統社會主義經濟學。新中國建立初期,中國人民大學貿易經濟系的研究生直接學習俄文版的《蘇維埃貿易經濟》,後來此書被譯成中文作為我國財經院校的指定教材。此後,中國人民大學參照《蘇維埃貿易經濟》,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編寫了《貿易經濟學講義》,從而為我國商業經濟學的建立與發展打下了基礎。1962年,中國人民大學出版了《中國社會主義商業經濟》一書,成為我國商業經濟發展史上的標志性成果。
改革開放以後,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與實踐的豐富和發展,我國的商業經濟學研究也不斷地被賦予新的內容和時代特征,但與其他應用經濟學學科如金融學、財政學、勞動經濟學等相比,對西方經濟學中相關內容的引介、學習與借鑒較少,與西方國家相同研究領域的學者的相互交流、學習也較少。雖然對流通、貿易、商業的研究十分重要,但商業經濟學在熱鬧的應用經濟學領域中顯然不是一門“顯學”。所以,對商業經濟學的研究者而言,以“拿來主義”方式引入、翻譯西方學者的優秀著述就成為一項必需的任務,這是學術研究與交流的基礎。
由于經濟學研究範式的區別,西方學者對商業研究的視角和內容與我們有所不同。西方學者一般用distribution sector來描述我們一般所界定的包含批發和零售兩個主要部分的所謂“商業”概念。distribution sector可以直譯為“分銷業”,它是現代市場經濟中連接生產者和消費者的紐帶,負責將商品(goods或product)從生產者轉移到消費者,在此過程中,商業本身生產了一系列對消費者有價值的服務,稱為分銷服務(distribution services),分銷服務是商業的產出(output)。西方國家的商業或分銷業主要包括批發業(wholesale trade services)與零售業(retailing services),有時也會包括其他一些活動,如聯合國的CPC(Central Product Classification)將委托代理服務(commission agents﹀ services)和特許經營(franchising)也劃歸商業;有些國家或學者在設立統計口徑中,也有將物流業列入其中的,這主要是指區別于生產領域物流的商業物流。
值得注意的是,西方的主流經濟學界較少將分銷業或商業作為一個獨立學術領域進行經濟學研究,他們只是用基本的經濟學框架和相關理論來研究分銷業(商業) 。西方國家對商業的經濟學研究主要由兩類學者來承擔,其一是產業經濟學或產業組織理論的學者,很顯然產業經濟學的很多內容同樣適用于商業,進而適用于批發業、零售業乃至物流業;其二是營銷學者,這是零售或分銷經濟學的主要研究隊伍。當然,這兩類學者的研究角度是有較大差異的,產業經濟學者對商業的研究更多關注行業的競爭狀態、市場權力分布以及政府的宏觀規制等;營銷學者則更多關注商業企業在運營過程中的企業決策、渠道競爭及其產出的影響因素。前者大多分布在大學的經濟學系和管理系,而後者更多地分布在大學的商學院或市場營銷系。
……
改革開放以後,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與實踐的豐富和發展,我國的商業經濟學研究也不斷地被賦予新的內容和時代特征,但與其他應用經濟學學科如金融學、財政學、勞動經濟學等相比,對西方經濟學中相關內容的引介、學習與借鑒較少,與西方國家相同研究領域的學者的相互交流、學習也較少。雖然對流通、貿易、商業的研究十分重要,但商業經濟學在熱鬧的應用經濟學領域中顯然不是一門“顯學”。所以,對商業經濟學的研究者而言,以“拿來主義”方式引入、翻譯西方學者的優秀著述就成為一項必需的任務,這是學術研究與交流的基礎。
由于經濟學研究範式的區別,西方學者對商業研究的視角和內容與我們有所不同。西方學者一般用distribution sector來描述我們一般所界定的包含批發和零售兩個主要部分的所謂“商業”概念。distribution sector可以直譯為“分銷業”,它是現代市場經濟中連接生產者和消費者的紐帶,負責將商品(goods或product)從生產者轉移到消費者,在此過程中,商業本身生產了一系列對消費者有價值的服務,稱為分銷服務(distribution services),分銷服務是商業的產出(output)。西方國家的商業或分銷業主要包括批發業(wholesale trade services)與零售業(retailing services),有時也會包括其他一些活動,如聯合國的CPC(Central Product Classification)將委托代理服務(commission agents﹀ services)和特許經營(franchising)也劃歸商業;有些國家或學者在設立統計口徑中,也有將物流業列入其中的,這主要是指區別于生產領域物流的商業物流。
值得注意的是,西方的主流經濟學界較少將分銷業或商業作為一個獨立學術領域進行經濟學研究,他們只是用基本的經濟學框架和相關理論來研究分銷業(商業) 。西方國家對商業的經濟學研究主要由兩類學者來承擔,其一是產業經濟學或產業組織理論的學者,很顯然產業經濟學的很多內容同樣適用于商業,進而適用于批發業、零售業乃至物流業;其二是營銷學者,這是零售或分銷經濟學的主要研究隊伍。當然,這兩類學者的研究角度是有較大差異的,產業經濟學者對商業的研究更多關注行業的競爭狀態、市場權力分布以及政府的宏觀規制等;營銷學者則更多關注商業企業在運營過程中的企業決策、渠道競爭及其產出的影響因素。前者大多分布在大學的經濟學系和管理系,而後者更多地分布在大學的商學院或市場營銷系。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