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代生人思想錄》
首先,它們記錄了一個60年代生人如何從馬克思主義出發,走向更廣袤的精神世界並在其中尋找自己位置的過程。我們這一代人,同老一輩一樣,都是從馬克思主義出發的,馬克思主義構成我們的知識基礎和精神背景。在厭棄了蘇聯模式的馬克思主義後,我們如飢似渴地尋找「真正的」馬克思。我們把馬克思的早期著作讀了一遍又一遍。
其次,它們記錄了一個60年代生人如何吸納西方文化並力圖使之本土化的過程。八九十年代,中國掀起了一浪高過一浪的西學熱,遍及各個學科和文化分支的西學經典被譯介進來,令人驚喜交加、目不暇接。四五卜年代生人完成了譯介西學的大部分工作,而直接受益和最大受益的莫過於60年代生人了——譯者成年累月才能譯出一本書,而我們在一個月內就能閱讀十幾本他們譯出來的書。
再次,它們記錄了一個60年代生人如何對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的過程。坦白地說,我們這一代人的知識結構有一個重大的缺陷,那就是缺乏對傳統文化的深入了解。80年代我們基本不讀老書,一是因為沒有時間讀,二是認為不值得讀。
目錄
《六十年代生人思想錄》總序
第一篇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問題
實踐哲學探源
一、一元論和二元論的抽象對立
二、馬克思以前的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抽象對立
三、實踐哲學——哲學史上的偉大革命
四、辯證唯物主義的歷史命運
自然唯物主義在歷史哲學中的命運——兼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問題
一、把自然唯物主義直接輸入歷史哲學的種種嘗試及其失敗
二、馬克思恩格斯對自然主義歷史觀和客觀主義歷史觀的批判
三、略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問題
生產力、生產關系與人——科學人道主義化與人道主義科學化
一、生產力、生產關系與人
二、史前社會的生產力、生產關系與人
三、共產主義社會的生產力、生產關系與人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的歷史考察
一、生產力的歷史演變
二、生產關系的歷史演變
三、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的歷史演變
人的活動與歷史規律
一、自然規律與社會規律
二、人類活動與歷史規律
三、個體活動與歷史規律
第二篇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展問題
哲學從何處突破
上篇:哲學應從人突破
下篇:人的研究應從個人突破
競爭——中國哲學繁榮之路
一、把競爭機制引入馬克思主義哲學
二、把競爭機制引入整個哲學領域
論哲學家
一、哲學家的心理構成
二、哲學家的文化修養
三、哲學家的人格品質和生活實踐
重建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論初探
略論康德的批判理性
中國三代學人對康德哲學詮釋范式的嬗變——以鄭昕、李澤厚、黃裕生為例
一、《康德學述》:認識論的角度和范式
二、《批判哲學的批判——康德述評》:人類學本體論的視角和范式
三、《真理與自由》:存在論的視角和范式
四、結語
《辯證理性批判》之第一卷第一分冊《方法問題》初探
一、《方法問題》所要解決的問題
二、薩特論存在主義和馬克思主義的關系
三、建立歷史人學的中介問題和輔助學科
四、薩特論「逆溯一前進」的方法及其認識論基礎
五、結語
第三篇 人性、主體性、人道主義問題
馬克思主義人道主義論綱
一、論人的存在
二、論人的本質
三、論人的存在與本質的關系
四、論歷史哲學與人學的關系
馬克思的健康人格思想——兼論馬克思的英雄人格
一、病態人格與健康人格
二、無產階級革命——從病態人格到健康人格
三、英雄人格——病態社會中的健康人格
四、小結
恩格斯的健康人格思想——兼論恩格斯的辯證人格
一、恩格斯的人格思想
二、恩格斯的辯證人格
三、小結
第四篇 個體、個人、個性問題
試論馬克思主義關於個人的理論
一、西方哲學史與個人問題
二、馬克思主義哲學與個人問題
三、馬克思主義個人理論的基本內容
重建馬克思主義的個人哲學
馬克思的個人理論的形成和發展
一、《博士論文》
二、《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和《論猶太人問題》
三、1844年的《摘要》和《手稿》
四、《神聖家庭》、《費爾巴哈論綱》和《德意志意識形態》
五、《1857—1858年的經濟學手稿》、《政治經濟學批判》和《資本論》
第五篇 馬克思主義哲學與改革實踐
建立以公民權利為本位的現代文化價值體系
一、西方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與中國五四新文化運動之比較
二、應建立以公民權利為本位的現代文化價值體系
三、超越五四與超越歷史
務實主義的偉大宣言——兼論鄧小平理論的形成及其特點
一、南方談話吹響了進一步改革開放的號角
二、務實主義與「左」傾思想的對比
三、務實主義思想路線形成和發展的三個階段
普通職工應該成為改革的主體和推動者
一、改革的原則:無公平的效率還是有效率的公平
二、改革的性質:資本主義還是社會主義
三、改革的戰略:重蹈西方路徑還是獨創中國道路
勞動與資本的歷史合題——勞動性資本
一、勞動與資本各自向對方演變
二、勞動與資本的矛盾依然存在
三、勞動與資本的現代定義
四、「勞動性資本」這一歷史合題能夠確立嗎?
論經濟與倫理的原生統一性與內在同一性
勞動哲學:重構中國工人群眾的階級意識
一、當代中國的國家意識形態與工人階級的特殊意識形態
二、勞動哲學的意識形態性質和意識形態定位
三、勞動哲學的科學性質和學科定位
四、勞動哲學的理論傳統和理論資源
五、勞動哲學的研究對象和理論體系
六、從勞動哲學視角看中國工會的改革、建設和發展
七、結語
交互主體論(Intersubjective Theory)——大學德育課改革的基本構想
一、交互主體論的基本思路
二、大學德育課目標的轉變
三、大學德育課內容的轉變
四、大學德育課過程的轉變
五、大學德育課形式的轉變
六、與大學德育課改革相關的配套改革
王江松作品一覽
第一篇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問題
實踐哲學探源
一、一元論和二元論的抽象對立
二、馬克思以前的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抽象對立
三、實踐哲學——哲學史上的偉大革命
四、辯證唯物主義的歷史命運
自然唯物主義在歷史哲學中的命運——兼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問題
一、把自然唯物主義直接輸入歷史哲學的種種嘗試及其失敗
二、馬克思恩格斯對自然主義歷史觀和客觀主義歷史觀的批判
三、略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問題
生產力、生產關系與人——科學人道主義化與人道主義科學化
一、生產力、生產關系與人
二、史前社會的生產力、生產關系與人
三、共產主義社會的生產力、生產關系與人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的歷史考察
一、生產力的歷史演變
二、生產關系的歷史演變
三、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的歷史演變
人的活動與歷史規律
一、自然規律與社會規律
二、人類活動與歷史規律
三、個體活動與歷史規律
第二篇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展問題
哲學從何處突破
上篇:哲學應從人突破
下篇:人的研究應從個人突破
競爭——中國哲學繁榮之路
一、把競爭機制引入馬克思主義哲學
二、把競爭機制引入整個哲學領域
論哲學家
一、哲學家的心理構成
二、哲學家的文化修養
三、哲學家的人格品質和生活實踐
重建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論初探
略論康德的批判理性
中國三代學人對康德哲學詮釋范式的嬗變——以鄭昕、李澤厚、黃裕生為例
一、《康德學述》:認識論的角度和范式
二、《批判哲學的批判——康德述評》:人類學本體論的視角和范式
三、《真理與自由》:存在論的視角和范式
四、結語
《辯證理性批判》之第一卷第一分冊《方法問題》初探
一、《方法問題》所要解決的問題
二、薩特論存在主義和馬克思主義的關系
三、建立歷史人學的中介問題和輔助學科
四、薩特論「逆溯一前進」的方法及其認識論基礎
五、結語
第三篇 人性、主體性、人道主義問題
馬克思主義人道主義論綱
一、論人的存在
二、論人的本質
三、論人的存在與本質的關系
四、論歷史哲學與人學的關系
馬克思的健康人格思想——兼論馬克思的英雄人格
一、病態人格與健康人格
二、無產階級革命——從病態人格到健康人格
三、英雄人格——病態社會中的健康人格
四、小結
恩格斯的健康人格思想——兼論恩格斯的辯證人格
一、恩格斯的人格思想
二、恩格斯的辯證人格
三、小結
第四篇 個體、個人、個性問題
試論馬克思主義關於個人的理論
一、西方哲學史與個人問題
二、馬克思主義哲學與個人問題
三、馬克思主義個人理論的基本內容
重建馬克思主義的個人哲學
馬克思的個人理論的形成和發展
一、《博士論文》
二、《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和《論猶太人問題》
三、1844年的《摘要》和《手稿》
四、《神聖家庭》、《費爾巴哈論綱》和《德意志意識形態》
五、《1857—1858年的經濟學手稿》、《政治經濟學批判》和《資本論》
第五篇 馬克思主義哲學與改革實踐
建立以公民權利為本位的現代文化價值體系
一、西方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與中國五四新文化運動之比較
二、應建立以公民權利為本位的現代文化價值體系
三、超越五四與超越歷史
務實主義的偉大宣言——兼論鄧小平理論的形成及其特點
一、南方談話吹響了進一步改革開放的號角
二、務實主義與「左」傾思想的對比
三、務實主義思想路線形成和發展的三個階段
普通職工應該成為改革的主體和推動者
一、改革的原則:無公平的效率還是有效率的公平
二、改革的性質:資本主義還是社會主義
三、改革的戰略:重蹈西方路徑還是獨創中國道路
勞動與資本的歷史合題——勞動性資本
一、勞動與資本各自向對方演變
二、勞動與資本的矛盾依然存在
三、勞動與資本的現代定義
四、「勞動性資本」這一歷史合題能夠確立嗎?
論經濟與倫理的原生統一性與內在同一性
勞動哲學:重構中國工人群眾的階級意識
一、當代中國的國家意識形態與工人階級的特殊意識形態
二、勞動哲學的意識形態性質和意識形態定位
三、勞動哲學的科學性質和學科定位
四、勞動哲學的理論傳統和理論資源
五、勞動哲學的研究對象和理論體系
六、從勞動哲學視角看中國工會的改革、建設和發展
七、結語
交互主體論(Intersubjective Theory)——大學德育課改革的基本構想
一、交互主體論的基本思路
二、大學德育課目標的轉變
三、大學德育課內容的轉變
四、大學德育課過程的轉變
五、大學德育課形式的轉變
六、與大學德育課改革相關的配套改革
王江松作品一覽
序
六十年代生人的思想文人化定位
我出生於1963年,今年38歲,已近不惑之年。
「文革」爆發那一年,我3歲;林彪摔死於溫都爾汗那一年,我8歲;毛澤東逝世和粉碎「四人幫」、 「文革」結束那一年,我13歲;恢復高考制度后的第二年即1979年,我考人武漢大學,那一年我16歲。此后的歲月是與中國的改革開放同步成長的,親身經歷了改革開放的全過程。
經常索繞於我腦海中的一個問題是:20世紀60年代生人,前與40年代、50年代生人相比,后與70年代、80年代生人相比,有什麼聯系和區別?我們這一代人能夠給中國的歷史奉獻一點什麼獨特的東西?
一
四五十年代生人,年長者已屆六十,年少者也已過四十。這一代中冒尖的人已經功成名就,活躍在當代中國經濟、政治和文化生活的各個領域,可以說構成了當代中國的中堅力量和領導階層。這一代中平凡的人,有的已經或將近退休,有的正被下崗失業問題所困擾,更多的正在過着一種小康或溫飽的生活。他們比我們有更多的經歷。他們經歷了1949年國體的巨變,經歷了土地改革、鎮壓反革命和抗美援朝,經歷了社會主義改造運動,經歷了反右、「大躍進」和「三年天災人禍」,經歷了四清、「文化大革命」和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他們正在經歷這些的時候,我們這一代人或者還沒有出生,或者還是懵懂無知的小孩。如此復雜的經歷,既給他們帶來了豐厚的精神財富,也給他們帶來了更多的因襲和重負,有的人甚至已經被歷次政治運動摧殘得一塌糊塗了。他們當中有些人能成功地把苦難轉化為財富,成為傑出的政治家、藝術家、思想家、企業家,但更多的人被磨平了、被醬染了,他們因此而消沉了、麻木了、認命了,隨波逐流了。他們的熱情幾近消退,他們的壯志幾近喪失,他們的獨立思考能力幾近泯滅。
與前輩們相比,我們60年代生人沒有經歷過那麼多的苦難和折磨,也沒有承受那麼多因襲的重負。正好在改革開放之初,我們進人了精神上的發育成長時期,我們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和精神上的自我同一性,是在改革開放過程中建立起來的。我們雖然從時間上經歷了「文革」的全過程或「文革」的中后期,但童年和少年強健的天賦、天真未鑿的野性和調皮好玩的孩子氣,使我們有效地抵御了來自「文化大革命」的破壞和傷害,甚至能夠把成人社會一切血腥殘酷的事件(比如武斗、批斗游街等)轉化為兒童世界中歡樂的游戲節目。當我們進人成人世界的時候,恰好中國已經改革了,已經開放了。我們是改革開放的最早最直接的受益者。對老一輩來說,改革開放是一種補償,是遲到的春天;對我們這一代來說,改革開放是凈所得,是正逢其時的春天里盛放的似錦繁花。對老一輩來說,改革開放在給他們帶來解放的同時,也帶來了某種沉重的壓力,有些人甚至不能適應這一時代的潮流;對我們這一代來說,改革開放正好和我們內在的本性要求相呼應,我們與改革開放就像魚和水一樣天然交融。我們這一代在80年代和90年代初完成了高等教育和人力資本的積累,到90年代末,已經開始頭角崢嶸地涌現在中國社會的舞台上了。在我們當中,已有很多人30多歲就已經成了副教授、教授或處長、司局長,或身價千萬的老板和企業家,而且在演藝界已占據半壁江山,在新聞界也縱橫馳騁。我們這一代已開始在各個領域擺開了與老一輩人一爭長短、一競高低的態勢。
……
我出生於1963年,今年38歲,已近不惑之年。
「文革」爆發那一年,我3歲;林彪摔死於溫都爾汗那一年,我8歲;毛澤東逝世和粉碎「四人幫」、 「文革」結束那一年,我13歲;恢復高考制度后的第二年即1979年,我考人武漢大學,那一年我16歲。此后的歲月是與中國的改革開放同步成長的,親身經歷了改革開放的全過程。
經常索繞於我腦海中的一個問題是:20世紀60年代生人,前與40年代、50年代生人相比,后與70年代、80年代生人相比,有什麼聯系和區別?我們這一代人能夠給中國的歷史奉獻一點什麼獨特的東西?
一
四五十年代生人,年長者已屆六十,年少者也已過四十。這一代中冒尖的人已經功成名就,活躍在當代中國經濟、政治和文化生活的各個領域,可以說構成了當代中國的中堅力量和領導階層。這一代中平凡的人,有的已經或將近退休,有的正被下崗失業問題所困擾,更多的正在過着一種小康或溫飽的生活。他們比我們有更多的經歷。他們經歷了1949年國體的巨變,經歷了土地改革、鎮壓反革命和抗美援朝,經歷了社會主義改造運動,經歷了反右、「大躍進」和「三年天災人禍」,經歷了四清、「文化大革命」和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他們正在經歷這些的時候,我們這一代人或者還沒有出生,或者還是懵懂無知的小孩。如此復雜的經歷,既給他們帶來了豐厚的精神財富,也給他們帶來了更多的因襲和重負,有的人甚至已經被歷次政治運動摧殘得一塌糊塗了。他們當中有些人能成功地把苦難轉化為財富,成為傑出的政治家、藝術家、思想家、企業家,但更多的人被磨平了、被醬染了,他們因此而消沉了、麻木了、認命了,隨波逐流了。他們的熱情幾近消退,他們的壯志幾近喪失,他們的獨立思考能力幾近泯滅。
與前輩們相比,我們60年代生人沒有經歷過那麼多的苦難和折磨,也沒有承受那麼多因襲的重負。正好在改革開放之初,我們進人了精神上的發育成長時期,我們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和精神上的自我同一性,是在改革開放過程中建立起來的。我們雖然從時間上經歷了「文革」的全過程或「文革」的中后期,但童年和少年強健的天賦、天真未鑿的野性和調皮好玩的孩子氣,使我們有效地抵御了來自「文化大革命」的破壞和傷害,甚至能夠把成人社會一切血腥殘酷的事件(比如武斗、批斗游街等)轉化為兒童世界中歡樂的游戲節目。當我們進人成人世界的時候,恰好中國已經改革了,已經開放了。我們是改革開放的最早最直接的受益者。對老一輩來說,改革開放是一種補償,是遲到的春天;對我們這一代來說,改革開放是凈所得,是正逢其時的春天里盛放的似錦繁花。對老一輩來說,改革開放在給他們帶來解放的同時,也帶來了某種沉重的壓力,有些人甚至不能適應這一時代的潮流;對我們這一代來說,改革開放正好和我們內在的本性要求相呼應,我們與改革開放就像魚和水一樣天然交融。我們這一代在80年代和90年代初完成了高等教育和人力資本的積累,到90年代末,已經開始頭角崢嶸地涌現在中國社會的舞台上了。在我們當中,已有很多人30多歲就已經成了副教授、教授或處長、司局長,或身價千萬的老板和企業家,而且在演藝界已占據半壁江山,在新聞界也縱橫馳騁。我們這一代已開始在各個領域擺開了與老一輩人一爭長短、一競高低的態勢。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