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是中國古代文論最重要的關鍵詞之一,也是當代美學研究關注的要點;「神話」一詞則是20世紀初在西學東漸的歷程中進入中國學術話語的。作者采用「神話意象」這個合成詞作為本書的標題,旨在突出一個世紀以來神話研究乃至文化研究的一個新動向——從書寫文本到圖像文本、從文字敘事到圖像敘事的重心轉移。
本書以『神話意象』為題,突出了一個世紀以來神話研究乃至文化研究的一個新動向——從書寫文本到圖像文本,從文字敘事到圖像敘事。在論述中,結合熱點文化問題,如《狼圖騰》引發的中華祖先圖騰辨析,《哈利·波特》引發的巫術復興討論,《達·芬奇密碼》引發的異教想象與神話符號熱潮等,充分利用考古材料,進行了打破學科界限的神話研究新實踐。
希望本書也能夠在這種打破學科界限的神話研究方面有所收獲,彰顯圖像敘事相對於文本敘事的超越性和豐富性,以及二者之間的張力。
目錄
美學的散步
自序:神話意象與知識考古
第一章 狼圖騰,還是熊圖騰?
——關於中華祖先圖騰的辨析
一、圖騰由來
二、狼來了
三、狼圖騰,還是熊圖騰?
四、熊圖騰與史前女神的對應
五、熊龍說與歐亞大陸的熊祖神話
第二章 「豬龍」與「熊龍」
——「中國維納斯」與龍之原型的藝術人類學通觀
一、引論:紅山文化女神宗教的再發現
二、龍的原型新解:豬、熊、鹿、蟲
三、豬、熊與史前女神:史前雕像的藝術人類學觀照
四、熊女神與北方薩滿教傳統
第三章 神聖貓頭鷹
——《詩經·鴟》的誤讀與知識考古
一、「經典」的神聖信仰背景與世俗化
二、《鴟》篇的誤讀
三、鴟的自然屬性與文化價值
四、神的妖魔化:從神聖女神到不孝惡鳥
五、經典還原:祝禱儀式上的人神對話
第四章 身體的神話與神話的身體
一、想象與創作的生理根源
二、身體的神話:洪水與膀胱
三、神話的身體:宇宙與性器
四、現代性風險中的身體神話
第五章 神話如何重述?
一、重述神州的理由
二、作為文化記憶的神話
第六章 神話復興與《哈利·波特》旋風
一、凱爾特文化與巫術傳統
二、《哈里·波特》與魔幻想象的復興
第七章 誰破譯了「達·芬奇密碼」?
——新時代人的異教想象及其原型
一、新時代運動與異教想象力
二、郇山隱修會:女神傳統的復興
三、《達·芬奇密碼》:文學版的《耶穌與女神》
四、哈佛課堂上的神話符號學傳授
五、治療男性文明癌症:女神復興何為
第八章 貓頭鷹重新降臨
——現代巫術的文化闡釋
一、巫術旋風反叛現代性
二、巫術復興與新薩滿主義
三、巫術復興與後殖民主義
第九章 神話智慧與文明反思
——文化尋根的哲學話語譜系
一、俄狄浦斯的雙眼
二、高更的反文明選擇
三、「根」與「跟」的神話哲理
四、文化尋根的話語譜系
第十章 神話的生態智慧
一、詩性智慧說的現代理解
二、神話的生態智慧
三、神話的循環生命觀
第十一章 儺、薩滿、瑜伽
——神話復興視野上的通觀
一、同源異流的儺、薩滿、瑜伽
——神話思維及其史前時代
二、東方文化復興背景中的儺、薩滿、瑜伽
三、作為文化資本的儺、薩滿、瑜伽及其符號學再造
附錄一:評《文學與儀式》
附錄二:托特神的原罪
——讀《尼古拉的遺囑》
附錄三:漢畫像「蹶張」的象征意義試解
參考文獻
後記
自序:神話意象與知識考古
第一章 狼圖騰,還是熊圖騰?
——關於中華祖先圖騰的辨析
一、圖騰由來
二、狼來了
三、狼圖騰,還是熊圖騰?
四、熊圖騰與史前女神的對應
五、熊龍說與歐亞大陸的熊祖神話
第二章 「豬龍」與「熊龍」
——「中國維納斯」與龍之原型的藝術人類學通觀
一、引論:紅山文化女神宗教的再發現
二、龍的原型新解:豬、熊、鹿、蟲
三、豬、熊與史前女神:史前雕像的藝術人類學觀照
四、熊女神與北方薩滿教傳統
第三章 神聖貓頭鷹
——《詩經·鴟》的誤讀與知識考古
一、「經典」的神聖信仰背景與世俗化
二、《鴟》篇的誤讀
三、鴟的自然屬性與文化價值
四、神的妖魔化:從神聖女神到不孝惡鳥
五、經典還原:祝禱儀式上的人神對話
第四章 身體的神話與神話的身體
一、想象與創作的生理根源
二、身體的神話:洪水與膀胱
三、神話的身體:宇宙與性器
四、現代性風險中的身體神話
第五章 神話如何重述?
一、重述神州的理由
二、作為文化記憶的神話
第六章 神話復興與《哈利·波特》旋風
一、凱爾特文化與巫術傳統
二、《哈里·波特》與魔幻想象的復興
第七章 誰破譯了「達·芬奇密碼」?
——新時代人的異教想象及其原型
一、新時代運動與異教想象力
二、郇山隱修會:女神傳統的復興
三、《達·芬奇密碼》:文學版的《耶穌與女神》
四、哈佛課堂上的神話符號學傳授
五、治療男性文明癌症:女神復興何為
第八章 貓頭鷹重新降臨
——現代巫術的文化闡釋
一、巫術旋風反叛現代性
二、巫術復興與新薩滿主義
三、巫術復興與後殖民主義
第九章 神話智慧與文明反思
——文化尋根的哲學話語譜系
一、俄狄浦斯的雙眼
二、高更的反文明選擇
三、「根」與「跟」的神話哲理
四、文化尋根的話語譜系
第十章 神話的生態智慧
一、詩性智慧說的現代理解
二、神話的生態智慧
三、神話的循環生命觀
第十一章 儺、薩滿、瑜伽
——神話復興視野上的通觀
一、同源異流的儺、薩滿、瑜伽
——神話思維及其史前時代
二、東方文化復興背景中的儺、薩滿、瑜伽
三、作為文化資本的儺、薩滿、瑜伽及其符號學再造
附錄一:評《文學與儀式》
附錄二:托特神的原罪
——讀《尼古拉的遺囑》
附錄三:漢畫像「蹶張」的象征意義試解
參考文獻
後記
序
「意象」是中國古代文論最重要的關鍵詞之一,也是當代美學研究關注的要點;「神話」一詞則是20世紀初在西學東漸的歷程中進入中國學術話語的。我采用「神話意象」這個合成詞作為本書的標題,旨在突出一個世紀以來神話研究乃至文化研究的一個新動向——從書寫文本到圖像文本、從文字敘事到圖像敘事的重心轉移。
說起「象」和「意象」,應該是具有十足的中國文化特色的符號范疇。大略地說,我們漢民族使用了數千年的漢字是「象形字」;古人所崇拜的天帝神明又叫「象帝」(《老子》:「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河上公注:「道自在天帝之前。此言道乃先天地生也。」王弼注:「不亦似帝之先乎!帝,天帝也。」)。我們祖先所創設的八卦,傳說來自伏羲仰觀俯察天地之象。群經之首的《周易》因象設教,凡言天日山澤之類自然物體皆為象,言初上九六之類為數。象數一體,傳為數千年沿用至今的I、筮之學。夏商周三代君王們制造神聖的青銅禮器,都小心翼翼地遵循著「鑄鼎象物」的象征傳統。上古以來的官方旗幟,完全因循著來自史前圖騰標記的「旗物」制度(《周禮·春官·司常》:「贊司馬頒旗物。」鄭玄注:「自王以下治民者,旗畫成物之象。」)。就連漢代以後自喜馬拉雅山南麓傳來的佛教,也被我們稱作「象教」(梁元帝《內典碑銘集林序》:「象教東流,化行南國。」),取其「刻木為佛,以形象教人」之義。這和西方宗教的不立偶像形成鮮明的對照。可以說,中國文化對象、意象和象征的特殊觀照,給中國神話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視覺原型和形象資料。
根據符號學的原理,古代文化傳承的物質媒介主要是兩個大類:其一是以書寫文字文本的方式傳承下來的。從甲骨刻辭到古代圖書的「經史子集」體系,就是這一傳承的結果。其二,是以雕塑、繪圖等造型藝術符號的方式傳承下來的。我們的彩陶一瓷器文化、石器文化、玉文化、建築、工藝品、美術史和民間禮儀、民俗表演文化所留下的一切實物造型和圖像資料,都可看做非文字系統的文化符號(參看俞建章、葉舒憲《符號:語言與藝術》,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然而,國學的學術研究傳統基本是偏重在傳世文獻基礎上的,可以視為文字文本的一統天下。雖然也有所謂金石學、名物學,但是和絕大部分知識人對書寫文獻的無比推崇相比,這些邊緣性的材料遠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其所蘊涵的人文研究方法論價值和潛在的「探索一發現」之意義,也從來沒有獲得系統的和普遍的認識。20世紀後期以來,現代文化人類學以及新史學對物質文化(materia culture)與圖像敘事(icon narrative)的研究,特別是後現代主義對文字——文本——權力的批判和方法論上的「圖像轉向」的強調,配合大眾文化方面「圖像時代」的理論建構,已經在文化研究中拓展出巨大的發展空間。20世紀20年代誕生的中國考古學在過去八十年里貢獻出前無古人的大批新出土材料。而海內外的人文學者已經開始尋找和利用傳世的與新出土的實物材料與圖像材料,探索一種「知識考古」的研究思路,在重寫文化史方面提出富有新創意的研究實例,如張光直《美術、神話與祭祀》(遼寧教育出版社,1988年)、拙著《千面女神——性別神話的象征史》(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4年)、巫鴻《禮儀中的美術》(三聯書店,2006)等。
希望本書也能夠在這種打破學科界限的神話研究方面有所收獲,彰顯圖像敘事相對於文本敘事的超越性和豐富性,以及二者之間的張力。
是為自序。
說起「象」和「意象」,應該是具有十足的中國文化特色的符號范疇。大略地說,我們漢民族使用了數千年的漢字是「象形字」;古人所崇拜的天帝神明又叫「象帝」(《老子》:「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河上公注:「道自在天帝之前。此言道乃先天地生也。」王弼注:「不亦似帝之先乎!帝,天帝也。」)。我們祖先所創設的八卦,傳說來自伏羲仰觀俯察天地之象。群經之首的《周易》因象設教,凡言天日山澤之類自然物體皆為象,言初上九六之類為數。象數一體,傳為數千年沿用至今的I、筮之學。夏商周三代君王們制造神聖的青銅禮器,都小心翼翼地遵循著「鑄鼎象物」的象征傳統。上古以來的官方旗幟,完全因循著來自史前圖騰標記的「旗物」制度(《周禮·春官·司常》:「贊司馬頒旗物。」鄭玄注:「自王以下治民者,旗畫成物之象。」)。就連漢代以後自喜馬拉雅山南麓傳來的佛教,也被我們稱作「象教」(梁元帝《內典碑銘集林序》:「象教東流,化行南國。」),取其「刻木為佛,以形象教人」之義。這和西方宗教的不立偶像形成鮮明的對照。可以說,中國文化對象、意象和象征的特殊觀照,給中國神話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視覺原型和形象資料。
根據符號學的原理,古代文化傳承的物質媒介主要是兩個大類:其一是以書寫文字文本的方式傳承下來的。從甲骨刻辭到古代圖書的「經史子集」體系,就是這一傳承的結果。其二,是以雕塑、繪圖等造型藝術符號的方式傳承下來的。我們的彩陶一瓷器文化、石器文化、玉文化、建築、工藝品、美術史和民間禮儀、民俗表演文化所留下的一切實物造型和圖像資料,都可看做非文字系統的文化符號(參看俞建章、葉舒憲《符號:語言與藝術》,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然而,國學的學術研究傳統基本是偏重在傳世文獻基礎上的,可以視為文字文本的一統天下。雖然也有所謂金石學、名物學,但是和絕大部分知識人對書寫文獻的無比推崇相比,這些邊緣性的材料遠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其所蘊涵的人文研究方法論價值和潛在的「探索一發現」之意義,也從來沒有獲得系統的和普遍的認識。20世紀後期以來,現代文化人類學以及新史學對物質文化(materia culture)與圖像敘事(icon narrative)的研究,特別是後現代主義對文字——文本——權力的批判和方法論上的「圖像轉向」的強調,配合大眾文化方面「圖像時代」的理論建構,已經在文化研究中拓展出巨大的發展空間。20世紀20年代誕生的中國考古學在過去八十年里貢獻出前無古人的大批新出土材料。而海內外的人文學者已經開始尋找和利用傳世的與新出土的實物材料與圖像材料,探索一種「知識考古」的研究思路,在重寫文化史方面提出富有新創意的研究實例,如張光直《美術、神話與祭祀》(遼寧教育出版社,1988年)、拙著《千面女神——性別神話的象征史》(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4年)、巫鴻《禮儀中的美術》(三聯書店,2006)等。
希望本書也能夠在這種打破學科界限的神話研究方面有所收獲,彰顯圖像敘事相對於文本敘事的超越性和豐富性,以及二者之間的張力。
是為自序。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