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塞爾與《笛卡爾式的沉思》

胡塞爾與《笛卡爾式的沉思》
定價:144
NT $ 125
 

內容簡介

《笛卡爾式的沉思》是20世紀著名哲學家、現象學奠基人胡塞爾生前發表的三部現象學的導論性著作之一,它是胡塞爾哲學成熟期的代表作。本書基本以一一對應的方式,結合胡塞爾的其他著述以及未公開發表的手稿,對《沉思》中的五篇沉思予以細致的分析說明,就其中所涉及的現象學的重要問題進行了嚴謹的討論與梳理,並且剖析了胡塞爾的現象學所特有的概念、術語。該書簡潔明快,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沉思》本身的艱澀煩雜,可謂是一部恰到好處的「先驗現象學的導論」的導論。

A.D.史密斯,1970年代初期在牛津大學學習哲學與神學,並在那里完成了博士論文《論物理實在的本質》。2003年轉入蘇塞克斯大學(Univ.of Sussex)哲學系,現為該系教授。研究領域有:哲學史、現象學、形而上學、語言哲學、心靈與行為哲學、感知、宗教哲學。
 

目錄

《勞特里奇哲學指南叢書》中文版總序
譯序
前言
譯文與引文說明
胡塞爾著作名稱縮略表
導論(第1—2節)
哲學的「理念」
胡塞爾與笛卡爾
第一章 第一沉思(第3—11節)
懸擱與先驗還原
對象的構造
先驗現象學與心理學
自明性與直觀
「笛卡爾式的道路」
第二章 第二沉思(第12—22節)
意向性
視域的概念
「感覺主義」與感覺材料理論
時間意識與質素
意向分析
第三章 第四沉思大部分(第30—39節)
自我,人格,單子
靜態現象學與發生現象學
主動綜合與被動綜合
本質現象學與思想的本質
奠基
先驗本能與「沖動意向性」
第四章 第三沉思與第四沉思的一部分
(第23—29、40一41節)
實在性與理性
世界
作為「觀念」的實在性
實在性與客觀性
胡塞爾的觀念論
胡塞爾對觀念論的證明
理論科學與生活世界
胡塞爾的形而上學
第五章 第五沉思(第42—62節)
本己性領域
身體
同感
交互主體性
同感:更廣闊的圖景
胡塞爾關於同感的論述的地位與范圍
結語(第63—64節)
附錄
參考文獻
索引
 

大概沒有任何一個學科比哲學更具有歷史的連續性和思想的傳承性:若不是出於追隨思想史的發展的需要,數學家現在不必去讀歐幾里得的《幾何原本》,物理學家現在不必去讀牛頓的《自學哲學的數學原理》,生物學家和醫學家不必去讀希波克拉底學派的生物學和醫學著作,甚至文學和歷史不僅具有一定的地域性,而且也打上了時代背景和生活氛圍的烙印,然而,哲學在這些方面都與這些學科顯得很不相同。盡管哲學學研究本質上是一種個性化的事業,也就是說,哲學家對一個哲學問題的思考總是與他的思想背景、個人經驗以及看待問題的角度具有密切的聯系,但哲學問題一開始就是人類所面臨的永恆問題——哲學問題不僅本質上就是人類生活中所產生或出現的最根本的問題,而且也因為人類生活形式在某個層面上的相似性而成為全人類共同思考的問題。哲學問題具有持久性和普遍性的特點,例如,古希臘哲學家所思考的很多問題仍然是當今的哲學家繼續思考和探究的問題。作為西方文明的源頭,古希臘人的思想觀念(尤其是哲學思想觀念)以一種一脈相傳的方式在西方文明的發展史上被繼承下來,盡管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經過各種批判性的改造和重塑。例如,亞里士多德對中世紀哲學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而盡管現代哲學是在新科學的背景下誕生的,但我們仍然無法割裂早期現代哲學家與中世紀哲學的聯系——不僅現代哲學的奠基者笛卡爾的哲學思維並未完全與中世紀哲學發生決裂,而且萊布尼茨這樣的哲學家一直試圖在中世紀哲學和新科學的認識論、方法論和形而上學之間實現一種調和;現代哲學(尤其是它的經驗主義流派)經過邏輯實證主義學派對當代分析哲學的影響是相當明顯的,而在倫理學和政治哲學這些探究人類價值和政治制度的哲學領域,當代哲學家對歷史上的哲學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比其他的哲學領域更為明顯。因此,從哲學問題的本質以及哲學的歷史發展的延續和傳承來看,任何研究哲學的學生和學者都無法忽視人類思想史上最重要的哲學論著:不論是為了理解哲學史上最重要的哲學思想和哲學論證,還是為了利用這些思想和論證來充實和深化我們的哲學思維,我們都需要深人地研究哲學史上一切重要的哲學著作。

經常有人認為哲學研究工作就在於論證,然而這是對哲學事業的一種褊狹的、甚至有點不負責任的理解。提出邏輯上連貫有力的論證固然是任何哲學工作的第一步,但僅僅是做到了這一點是不夠的:一個論證在邏輯上的有效性並不意味著其結論就是可接受的,因為論證的前提有可能是錯誤的或者至少沒有得到充分有力的論據的支持;把哲學事業僅僅降低為論證全然忽視了哲學在人類生活中的使命和價值,而且也在某種程度上使哲學失去了它本來就具有的思想魅力。哲學家的使命在於通過哲學這項事業來思考和關注在人類生活出現的最根本、最持久的問題,以便對人類存在和人類生活達到一種理性的自我理解。亞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學》中一開始就提到,每一個人都渴望理解;他也把人類定義為具有理性的動物——正是人類所特有的那種理性反思的能力把他與自然界中的其他成員區分開來。亞里士多德的說法實際上意味著:通過理性反思實現一種自我理解就是人類的本質特征。只要人類仍然存在和繼續存在,只要人類仍然繼續生活在人類的條件中,這種自我理解以及尋求這種理解的願望就自始至終地伴隨著人類生活,不管是對人類個體還是對整個人類來說都是如此。因此,只要一個人開始反思他自己,反思他在自然世界和社會世界中的地位,他就是在開始從事這些思維。蘇格拉底曾經說過,未經審視的生活是一種不值得過的生活。我們的生活需要審視,不僅因為我們人類具有一種雙重的本質——我們是具有感性欲望和理性本質的存在者,而二者經常處於某種張力之中,而且也因為每一個人類個體都只是生活在其他人類個體中的一員,因此我們也需要反思我們自己與其他人類成員的關系。如果蘇格拉底的論斷是正確的,那麽它就意味著:至少在某些時候,每一個人類個體都應該把哲學思維看作他的生活的一個本質部分。所以,哲學不是一門高高在上、與人類的現實生活和現實關注毫無關系的事業。相反,一旦生活需要批判性的審視,那麽哲學就成為我們的現實人生的一個不可或缺的要素。這就是為什麽我們需要反對那種「哲學工作僅僅在於論證”的論調。哲學不是單純的邏輯思辨,它從一開始就是對人類生活和人類狀況的深切反思,它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每一個方面。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