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的研究范圍僅限定在對明清時期的中國伊斯蘭哲學的探討與分析上。由於此項研究涉及不同文化系統--阿拉伯伊斯蘭教和中國儒家文化(包括其與中國佛教、道教等思想的交融)兩大文化系統,所以筆者從比較哲學和比較宗教學的研究視角,運用比較研究中的同比、異比等論證方法,對中國伊斯蘭哲學發展階段中的個例進行具體分析,強調其交融發展的邏輯性。與此同時,書中還明確了宗教與宗教哲學、宗教哲學與神學以及比較哲學與比較宗教學之間的概念內涵、研究方法及其研究目的。
本書概要闡述了伊斯蘭教《古蘭經》的哲學思想,詳細分析了11世紀伊斯蘭蘇非派重要思想家安薩里及其代表作——《聖學復蘇》的哲學思想內涵,揭示了影響中國伊斯蘭哲學創建的主要思想源頭,提出了《古蘭經》和安薩里的哲學思想是直接或間接影響中國伊斯蘭哲學最終建立的理論基礎。
在對中國伊斯蘭哲學發展的個案分析與論證上,書中較為詳細地闡述了王岱輿、馬注、劉智、馬德新等中國伊斯蘭教發展史上幾大著名經學家及其主要代表作的思想內涵,比較分析了他們的著述動機和基本思想主張,並根據其理論特征和思想范疇,闡示並指出了他們在中國伊斯蘭哲學理論的創建上所作出的獨特貢獻。認為在中國伊斯蘭哲學發展史上,王岱輿開啟了「以儒詮回」之先河,確立了中國伊斯蘭哲學如「真一」、「數一」及「體一」等重要哲學概念。他有意識地將伊斯蘭教與佛教、道教等其他宗教進行教義思想的比較,強調伊斯蘭教的特殊性。盡管在運用中國古代哲學,尤其是用宋明理學的哲學概念來詮釋伊斯蘭教義理方面顯得有些牽強,但他畢竟為中國伊斯蘭哲學的創立奠定了基礎,從而成為後代學者仿效和發展的依據。馬注力薦皇上接受伊斯蘭教,希望「以回補儒」、回儒共明;設問答疑,使得對伊斯蘭教義信條的闡發有的放矢,達到「布道解惑」的目的。馬注的《歸真要道》無論在語言風格和思想特性上都更為直白曉暢。在劉智的哲學思想研究上,筆者認為,劉智由於強烈地感受到「天方之經大同孔孟之旨」,而胸懷「使天下之理共明」之抱負,因此以極其客觀的態度,強調伊斯蘭哲學內涵與中國傳統哲學觀念融會貫通的共性。在馬德新哲學思想的分析論證方面,書中闡述了其著述的動機,即「以回補儒」。認為伊斯蘭教思想中所富有的「後世復生」的思想,是對中國儒學只講今生未談死後的補厥,強調「原始返終之要道』』思想的重要性。他糅合了中國儒學中的性理學和心學於一處,來闡釋人心與本然的相通無礙;他重新建構「理欲之辨」,澄清天理、人欲之內涵,將這一中國學說融進蘇非派理論之中。
通過對上述問題的分析、研究,筆者認為構成和發展中國伊斯蘭哲學的基本因素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一、中國穆斯林思想家在了解伊斯蘭教義哲學的基礎上,運用了中國古代哲學中的宇宙本根論中的道論、《易傳》中的太極陰陽論以及宋明理學中的哲學范疇,這類中國人慣用的思維模式來解說伊斯蘭教的教義理論。二、辨析來自阿拉伯的伊斯蘭教思想觀念與中國本土的傳統哲學理論,既凸顯其殊性,又肯定其共性,並在兩者之間找到了互補的成分。而中國伊斯蘭哲學發展的總體特征又可以概括為三點:即「以儒詮回」、「以回補儒」以及回儒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