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0年,美國外交家和政冶活動家古維諾爾·莫里斯對法國革命和美國革命做了一番比較,他認為法國「以天才人物取代理性作為革全命的指導,以實驗代替經驗,在閃電和陽光之間,他們更願意選擇前者,也正因為此他們一直在黑暗中措索徘徊」。盡管這兩次革命都凸顯了對有關自由、平等以及公正的相似的啟蒙理念,但這次革命還是存着巨大的差異。美國人非常滿意於他們保留了許多英國的傳統,而法人卻致力於對其千年歷史的完全破壞。美國人接受非暴力的政冶沖突,而法國人反團結統一看得高於一切。美國人強調個人權利,而法國人着重於一切,美國人強調個人權利,而法國人着重公共秩序和團體的內聚力。
為什麼這兩次革命沿着不同的軌道前進?這兩種對民主的不同理解視角,對近代歷史發展又會產生怎樣的影響呢?它們又對今天的民主給予何種經驗教訓?用一種明晰的敘事型的體例風格,並特別強調對主訂當事人的生動描述,蘇珊·鄧恩始終追尋着這兩次偉大革命在從近代歷史一直到我們當代革命支動運中所遺留的影響。她的歷史學分析和政學分析有機結合,對那些對民主國家冶理方式感興趣的讀者來說,是很吸引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