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憂鬱症來了
這幾年所看的憂鬱症相關書籍,幾十本大概沒問題,有沒有破百本就不確定了。學者、實務工作者、憂鬱症當事人、陪伴憂鬱症親友的照護者……不同角色的立場我都跟讀者進行過討論,甚至跟當事人一起直播。但是翻閱《那一天,憂鬱症找上了我》這本書,讓我心裡有滿滿的感謝。
有些我介紹的憂鬱症的書,在整個書的設計還有文案內容,讓讀者不敢翻開來閱讀。尤其有些讀者正處在情緒低潮,光是看到封面就可能頻頻掉淚。如果書沒被翻開,或者只看到相關文字就想別過頭去,那麼就算書的內容再好,也幫不到什麼忙。
這是我特別感激《那一天,憂鬱症找上了我》這本書出版的理由,因為這本書的調性輕鬆多了,不但不會讓人望而生畏,還會在忍不住一篇接著一篇讀下去之後,讓人充滿希望。甚至沒有憂鬱症的朋友,翻開這本書都可以感覺陽光勵志。
「憂鬱症來了,不是因為我做錯了什麼事,而是憂鬱症自己找上門來。」
這本書採用的這種觀點,可以讓憂鬱症的當事人免去一些自責,能更深刻地去了解憂鬱症的本質。當然,及早關心心理健康,做好壓力控管,是可以進行部分的預防。然而,都已經有憂鬱症了,再持續用自責的方式對自己說話,只會讓自己更痛苦,對復原無益。
更何況,連心理相關專業人員本身都可能得到憂鬱症。再怎麼對憂鬱症有深入的了解,也不一定能完全抵擋憂鬱症這個故友來訪。
「我為何捨棄『得了』這種簡單明瞭的詞,選擇說憂鬱症『來了』呢?」
「『來了』感覺比『得了』更中立,不是我做錯事,而是憂鬱症自己找上我。打個比方,幾個朋友三更半夜忽然跑到我一個人住的家,我還能怎樣?既然『來了』不速之客,我起碼得請人家吃一碗泡麵才能送客吧。憂鬱症就像這些朋友一樣賴在我的心底不走,不過,有來就有去,客人總有一天還是得走的。等客人離開我家的那一刻到來時,我要打電話告訴朋友,說:『喔,憂鬱症不久之前走了。』」
這種讓情緒來去自由的態度,相當類似一種憂鬱症心理治療法的精神—正念。憂鬱症容易復發,也同時是其他心理疾病的危險因子。因此不畏懼跟情緒互動,以正向友善的態度面對情緒,能夠帶領著我們找到心中的寧靜安詳。
情緒本身沒有對錯,各種情緒對我們的生存具有助益,它可以看待成指引我們覺察身心需求的警報器。所以我們不用批判情緒,也不一定要評論跟著情緒而來的想法,可以只是靜靜地觀看著,而不必然要回應。學著把自己內心世界裡的任何發生,當成觀察研究的對象即可。
不拒不迎,任其來去。有時候狀況比較輕微,只是負面情緒出現了,有時候狀況比較嚴重,憂鬱症病發了,不管輕微或嚴重,既然都「來了」,我們就看看當時我們手上有什麼資源,在當時的情境下能做些什麼。
腹式呼吸也好,靜心冥想也可以,找人聊一聊能紓解情緒,直接求助心理專業可以獲得客觀實證的評估……。我們愈來愈明白,這些行動都是在對自己慈愛,直到情緒走了,相關症狀緩解了。
這本書一個比較少見的地方,是男性憂鬱症當事人的親身分享,因為憂鬱症通常以女性居多。而且這位男性當事人還是記者,文字功力沒話說,還認認真真以「業餘諮商師」自居。這讓這本書不只是經驗分享,還記錄了作者如何跟自己想法對話的策略,對憂鬱症者具有相當的參考價值。
作者身邊的社會支持,那真的是好到沒話說,這會讓多數的憂鬱症者羨慕。很多時候因為情緒困擾,還有認知功能的下降,憂鬱症者的工作、生活都會受到明顯的影響,也會導致他人的罪咎—這常常是二次傷害。
尤其作者的太太,不但積極關心作者就診與治療的過程,還在生活飲食方面,給予作者高品質的照護。我無法想像,如果作者沒有如太太的這般接納與照料,我所看到的情節走向會有怎麼樣的變化?!
憂鬱症者願意找人坦露自己的痛苦,這是很勇敢的舉動。當憂鬱症來了,他們每一天都要特別努力才能活著,這一點我深深敬佩。衷心祝福作者從此能保持適當的心理健康,也祝福看到這本書的讀者,能良善對待自己的情緒與情緒困擾。
臨床心理師/洪仲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