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
現今社會繁忙,使人在精神上承受沉重壓力,生活上所遇到之困擾及種種不如意,使抑鬱症成為世界上一個十分廣泛之疾病。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資料顯示,全球約有三億五千萬不同年齡的人士被抑鬱症所影響。香港生活環境特別緊迫,各類型壓力亦相對更大,對人的精神影響更加深遠。再者,抑鬱症是一個相對來說沒有明顯症狀的疾病,在有形無形之中,會以不同程度影響患者的精神及身體健康。傅德蔭基金在數年前已看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和解決問題的資源不足的情況,所以決定資助明愛機構,向抑鬱症隱閉患者主動伸出援手,透過街站及培育精神健康大使等方法提供協助。
大家都明白,要解決問題便先要察覺問題之存在,再去認識問題,然後向能幫助解決問題的人求助。面對如抑鬱症般比較隱形的疾病,能使患者認識自己患有抑鬱症是踏上康復之路的首要關鍵。人生往往有很多非常不幸的遭遇會引致患上抑鬱症,希望本書所敍述在香港發生的「真人真事」個案,不僅能夠使讀者加深認識抑鬱症之起因及對患者所產生之影響;同時也希望使潛在患者明白抑鬱症之普遍性,從而承認問題之存在,向明愛或其他經驗豐富之團體求助。
我們也想藉此機會,感謝明愛前線工作者向患者提供熱心及專業的輔助,每一個個案故事背後都由悲傷開始,但通過明愛一班熱心社工及義工的關懷,患者不單看到曙光,更繼而踏上康復之路。同時,有不少康復者在明愛社工的引導下,成為精神健康大使,以過來人身份成為向其他不幸的病患者提供協助之生力軍,更顯出此計劃的長遠成效。
吳方
傅德蔭基金委員
前言二
「炸彈未爆不代表沒有危險性,無奈有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患了抑鬱症,如果待他們病發後,社會才開始正視問題,那時候要補救已經太遲了。」
越來越多報告指出,抑鬱症將會成為全世界第二多人患上的疾病,即便如此,很多人至今亦似乎不太在乎問題的嚴重性,「抑鬱症不似流感,身體上不會感到不適,相比其他疾病亦沒有明顯症狀,就是這樣,這個病會慢慢蠶食身體而不自知,最後甚至令病人走上不歸路。患上抑鬱症的人多喜歡留在家中、無緣無故情緒低落,以為大哭一場便可以把鬱悶的心情舒解出來,不去根治病源只會令問題繼續存在,然而卻有很多人不覺得這是一回事,情況的嚴重性令我們不得不主動走進社區尋找這些隱蔽病患者,以作出輔導及轉介。
但問題是,現在除了明愛的前線社工,針對抑鬱症在個別社區以外展方法推行精神健康評估的工作,有多少機構及政府部門在進行相關的支援工作?答案是甚少的。尤其是深水埗區等舊區,不少老夫在內地迎娶少妻,當妻子從內地移居香港後,往往產生很多問題:她們以前在內地的居住面積較大,往往對香港有着憧憬,但當她們發現來港後只能夠住在幾十呎的劏房內,各種適應的問題便隨之而來,她們不懂得廣東話,與香港人又存在着社會文化的差異,少妻情緒出現問題,老夫又不懂得去體諒,無人願意正視問題,政府亦沒有留意問題正在發酵,加上有調查顯示,近八成的病人在最初患上抑鬱症的時候,都不會主動去求醫,甚至不懂得如何求醫,所以我們必須在未去到最差的情況前,把這些炸彈找出來。否則,不過幾年,葵涌醫院很快便沒有足夠床位。
面對日益嚴重的社區精神健康問題,明愛一直不遺餘力推行前線的輔導及轉介工作,但每宗個案都不是單一化的問題。當明愛的前線社工遇上一位患有抑鬱症的單親媽媽,看看是否有需要轉介往醫療社工或政府醫院的精神科部門跟進時,社工首先要衡量問題的迫切性及受助人的需要,因為有可能需要聯絡房屋署,協助受助者縮短申請輪候公屋的時間,至於年幼子女又不能在媽媽進行治療期間單獨留在家中,於是又可能要通知教育署和社會福利署作出相應的安排。所以,只是一宗個案可能已經牽涉多個政府部門,只要其中一項遇上阻滯,病人得不到幫助,炸彈就只會繼續留在社區內,問題亦會不斷地延伸。
香港明愛社區發展服務與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的馬麗莊教授,合作研究社區精神健康計劃的成效及持續發展的可行性,以馬教授的分析和數據做基礎,以決定該計劃的擴展規模有多大?何時擴展?以及與哪一個(或多個)機構合作擴展?在有限的資源下,現時明愛只可以在個別地區推行計劃,但這不代表精神健康問題有區域性,也不代表只有舊區才有較多抑鬱症病人。
即使日後的數據具體地顯示,香港在不同的社區會有相當數量的抑鬱症病人等待幫助,但單靠明愛不可能完成扶助整個香港社羣的目標。資金一直是困擾機構的最大難題。明愛得到各界的熱心人士捐助,每年都可以從這些捐助中維持各項的福利工作,但隨着經濟環境的變遷,在每年的籌款工作上都遇上不同的挑戰。
「扶助抑鬱症病人及其家人」是未來明愛其中一個必須要做的任務,但相比起現時各項的社福工作,有關的精神健康服務屬於新增服務,以明愛過往從政府撥款資助的經驗中不難看出,要爭取政府資源進行原有的社區工作已經十分困難,新服務更加不會輕易獲得撥款。所以,任何新服務必須在社區先試行成功,交出數據,讓政府及社會人士知道問題的嚴重及迫切性後,才有機會作出相應的支援。
當然,這是我們與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馬教授的團隊研究後要做的工作,但我們同時希望各界可以伸出援手,透過這本書以及過往在社區推行預防及扶助抑鬱症病患者的實質「業績」,令這項有意義亦是有需要的計劃,得以持續推行及進一步擴展。
閻德龍神父
香港明愛總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