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後臺灣文學理論史(全四冊)

戰後臺灣文學理論史(全四冊)
定價:3800
NT $ 3,420
  • 作者:古遠清
  • 出版社:萬卷樓
  • 出版日期:2021-06-01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4784404
  • ISBN13:9789864784400
  • 裝訂:精裝 / 1274頁 / 17 x 23 x 10 cm / 普通級 / 初版
 

內容簡介

  臺灣文學是一座富礦,然而目前臺灣文學的研究多只討論作家或作品,若要在文學研究中建立完整的理論觀念,也需借鑑相關的文學思潮、運動、爭論、事件及各家學者的理論。本書以一九四五年光復後至今的臺灣文學為主軸,尤其重視思潮史、運動史、論爭史等研究,同時對臺灣戰後的文學發展進行歷史性回顧與學理性反思,並以不同的視角,簡析臺灣文學發展,將學術評論融入娓娓動聽的叙述之中,為讀者展現全新的文學浪潮。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古遠清


  一九四一年生。廣東梅縣人,武漢大學中文系畢業。現爲陝西師範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教授、中國新文學學會名譽副會長。出版有《中國大陸當代文學理論批評史》《臺灣當代文學理論批評史》、《香港當代文學批評史》、《臺灣當代新詩史》、《香港當代新詩史》、《海峽兩岸文學關係史》、《臺灣新世紀文學史》、《當代台港文學概論》、《世界華文文學概論》等六十多種著作。另還有一百萬字的《臺灣當代文學事典》待出版。
 
 

目錄

第一冊
推薦序 古遠清的勇氣和學術堅持 孫紹振 一
導 論 一
第一節 「戰後臺灣文學理論」範疇的界定 一
第二節 《戰後臺灣文學理論史》的研究對象和內容 六
第三節 海峽兩岸當代文學理論的同異 一○
第四節 戰後臺灣文學理論面臨的危機 一七
第五節 本書的撰寫原則 二三
第一編 戰後初期至六十年代:過渡時期的文論 三一
第一章 由復甦到「重繪」 三三
第一節 歷史大河中的轉折 三三
第二節 復甦社會主義文藝理論 四○
第三節 許壽裳:魯迅精神的播火者 四五
第四節 兩岸作家首次「合作演出」 五○
第二章 日漸惡化的文論生態 六三
第一節 以政工的態度對待文學 六三
第二節 「自由中國文壇」的建立 六八
一 清除左翼文學,培養自己的「筆部隊」 七○
二 在報刊中安插「忠貞之士」,決不能讓軟性的作家或普羅分子掌權 七○
三 把戰鬥文藝納入黨政軍機關的工作範圍,尤其是開展軍中文藝運動 七二
四 包辦文壇,「不容外人插進」 七三
五 鎮壓異己勢力,由楊逵被捕開始 七四
第三節 張道藩:蔣家意識形態守門人 七六
第四節 與魯迅又愛又恨的矛盾衝突 八六
第三章 喧囂的文學運動與文學思潮 九七
第一節 「戰鬥文藝」的倡導 九七
第二節 小型文革:文化清潔運動 一○四
第三節 胡適「自由的文學」主張 一一二
第四節 現代主義文學思潮的出現 一一六
第五節 軍中文藝體系的竄起 一二三
第六節 三十年代文藝批判 一三一
第七節 扮演中華文化的守護者 一三五
第四章 論戰烽火與文化迷途 一四七
第一節 圍剿「袖手旁觀論」 一四七
第二節 《心鎖》是「黃色作品」? 一五一
第三節 保衛現代詩 一五五
第四節 中西文化大論戰 一五九
第五節 文壇往事辨偽與文化漢奸得獎案 一六八
第六節 提倡簡體字引發風波 一七四
第七節 抨擊「新閨秀派」 一七七
第八節 孟瑤抄襲大陸學者著作案 一八一
第五章 走出美學研究困境 一九三
第一節 徐復觀等人的美學研究 一九三
第二節 劉文潭的《現代美學》及其他 一九六
第六章 夏氏兄弟的創新 二○一
第一節 新的轉機和希望 二○一
第二節 夏濟安:現代派文學的先行者 二○三
第三節 夏志清的《中國現代小說史》 二一○
第七章 割地稱雄的新詩論壇 二一九
第一節 結黨營詩,論戰不斷 二一九
第二節 呼風喚雨的洛夫 二二六
一 關於《天狼星》的爭論 二二七
二 部分詩人對《七十年代詩選》的批判 二二八
三 〈招魂祭〉論戰 二三○
四 各詩社對〈詩壇春秋三十年〉的集體回應 二三○
第三節 現代派的崛起 二三三
一 紀弦所倡導的新詩再革命 二三三
二 林亨泰:冷靜、睿智的詩論家 二四一
第四節 《藍星》的制衡 二四四
一 覃子豪:詩歌教育家與理論家 二四五
二 余光中:「最終目的是中國化的現代詩」 二五一
第五節 《創世紀》的革新 二五七
一 洛夫的超現實主義詩論 二五八
二 瘂弦對現代詩的反思 二六五
三 張默:直覺還原型的批評代表 二六九

第二冊
第二編 七十年代:成長時期的文論 二八三
第一章 在查禁聲中展開的批評「野戰」 二八五
第一節 從關傑明旋風到唐文標事件 二八五
第二節 荒謬的「誹韓(愈)案」 二九三
第三節 詩壇的戰國風雲 二九七
一 圍繞羅門〈麥堅利堡〉的論爭 二九八
二 《詩潮》是否提倡工農兵文藝的爭論 三○○
三 由〈現代詩批評小史〉引起的爭議 三○二
第四節 空前的鄉土回歸浪潮 三○四
第五節 藍綠對決的前世:鄉土文學論戰 三一一
第六節 查禁書刊的警察行為 三二二
第七節 旋生旋死的評論刊物 三二八
第八節 副刊黃金時代的來臨 三三二
第九節 「三三」:張腔作家的聚集地 三三七
第十節 「文化統一中國」的先聲 三四二
第二章 脫穎而出的新文學論著 三五九
第一節 蘇雪林的《二三十年代的作家與作品》 三五九
第二節 鄭學稼和他的《魯迅正傳》 三六二
第三節 胡秋原:在論戰中建樹文學理論 三六七
第四節 劉心皇的淪陷區文學研究 三七三
第五節 尹雪曼和《中華民國文藝史》 三七九
第六節 周錦的新文學史研究 三八三
第七節 施淑的左翼色彩 三八八
第三章 文論界的新盟主 三九七
第一節 顏元叔:學貫中西,豪氣干雲 三九七
第二節 現代批評與傳統批評的交鋒 四○六
第四章 美學研究園林 四一五
第一節 七十年代美學研究一瞥 四一五
第二節 王夢鷗:將文藝學與美學聯姻 四一八
第三節 姚一葦:探索藝術奧秘 四二二
第四節 程大城的美學研究 四二六
第五節 柯慶明:以生命意識為中心的文學理論 四二九
第六節 高友工的美學思想 四三三
第五章 比較文學的崛起 四四三
第一節 比較文學的墾拓與發展 四四三
第二節 比較文學「中國學派」的提出 四四八
第三節 圓融客觀的侯健 四五一
第四節 葉維廉:尋索「共同的文學規律」 四五五
第六章 匯流在「民族鄉土」旗幟下 四六三
第一節 鄉土文學陣營的分裂 四六三
第二節 陳映真:左翼文壇祭酒 四六七
一 文學來自社會反映社會,文學與社會有密切的關係 四六八
二 文學應關心民眾疾苦,應給被侮辱、被壓迫的人前進的力量 四六九
三 建立文學的民族風格,喚起中國的民族主義的自立自強精神 四七○
四 「第三世界文學論」 四七二
第三節 尉天驄:鄉土文學論戰中的驍將 四七五
一 提出鄉土文學的現實主義定義,澄清了人們對鄉土文學的狹隘理解 四七七
二 提倡文藝要扎根於臺灣現實,要關懷國家和民族的命運 四七七
三 反對抽象的人性論 四七八
四 旗幟鮮明地主張工農兵也可以有自己的文學 四七九
第四節 陳少廷:臺灣新文學史的開拓者 四八二
第五節 寧折不彎的黃春明 四八六
一 為小人物樹碑立傳 四八七
二 為中華民族而創作 四八八
第六節 林載爵論臺灣文學的兩種精神 四九○
第七節 還吳濁流愛國真相的王曉波 四九四
第七章 海外文評家的品格與氣質 五○七
第一節 「逍遙海外」評論家的自由與不自由 五○七
第二節 夏志清的小說評論 五一一
第三節 葉維廉的文論秩序 五一五
第四節 楊牧文學評論的智慧之光 五二一
第五節 劉紹銘的曹禺評論及其他 五二五
第六節 推動中國小說現代化的李歐梵 五三○
第八章 小說、散文評論新貌 五四三
第一節 社會寫實主義及「藝術論戰」 五四三
第二節 引發臺灣文壇「地震」的《家變》 五四八
第三節 臺灣的香港傳奇:張愛玲熱 五五二
第四節 持平中和的何欣 五五九
第五節 研析《臺北人》的歐陽子 五六四
第六節 作家的散文評論 五六八
第七節 呼喚變革散文的余光中 五七二
第九章 新詩評論的審美更新 五八三
第一節 《笠》的詩論 五八三
一 現實經驗的藝術功能導向 五八三
二 趙天儀:本土詩評家的代表 五八九
第二節 《葡萄園》的詩論 五九三
一 倡導「健康明朗中國」的文曉村 五九三
二 李春生的現實主義詩論 五九七
第十章 兩位有建樹的詩論家 六○三
第一節 從西洋文論中吸取學理的張漢良 六○三
第二節 活躍在評論第一線的蕭蕭 六○七

第三冊
第三編 八∼九十年代:多元時期的文論 六一五
第一章 威權解構後的秩序重建 六一七
第一節 「自由中國文壇」的崩盤 六一七
一 飽含著抗議執政當局的政治詩、政治小說、政治散文紛紛占領各種報刊 六一八
二 女性文學的崛起,這是八十年代臺灣文學一大特色 六一九
三 「本土化」由邊緣發聲向主流論述過渡 六一九
四 三民主義再也無法作為評論家的指導思想 六二○
五 出現用社會文化乃至階級鬥爭觀點來觀察文學現象和社會現象 六二一
六 理論家們不再聽「自由中國文壇」的一致召喚 六二二
七 文學理論批評的中心命題,不再是文學應為「反共抗俄」的政治路線服務 六二四
八 兩岸文學交流,直接促進了「自由中國文壇」的崩盤 六二五
第二節 「臺灣結」與「中國結」的糾葛 六二六
一 〈龍的傳人〉:「中國意識」與「臺灣意識」的衝突 六二六
二 由葉石濤、詹宏志引起的論爭 六三一
第三節 「寧愛臺灣草笠,不戴中國皇冠」 六三六
一 提出「寧愛臺灣草笠,不戴中國皇冠」的口號 六三七
二 創辦新的文學刊物和社團,宣揚「臺灣文化主體性」與「臺灣文學主體性」 六三八
三 在詮釋臺灣文學以及整理臺灣文學史料時強調「臺灣人的立場」 六四○
第四節 在後現代主義的雜音中 六四一
第五節 解嚴前後看魯迅 六四八
第六節 前仆後繼的評論刊物 六五四
第七節 走向沒落的文學副刊 六五八
第八節 打壓「臺獨」書刊的方方面面 六六二
第九節 《文學界》:臺灣文學的另一中心 六六六
第十節 臺灣文學系所的設立 六七○
第二章 與政治同構的文學論爭 六八七
第一節 開放三十年代文藝的爭論 六八七
第二節 何謂「臺灣文學」? 六九四
第三節 臺灣作家如何定位 七○一
第四節 枯竭的「臺語文學」 七○六
第五節 輪番炮轟「大陸的臺灣詩學」 七一三
第六節 「三陳」會戰 七一八
第七節 誰的臺灣?誰的文學?誰的經典? 七二三
第三章 新世代評論家方陣 七四一
第一節 新世代評論家的特殊言說 七四一
第二節 蔡源煌:後現代小說的理論代言人 七四六
第三節 革新傳統文化的龔鵬程 七五三
第四節 李瑞騰:臺灣文學的先鋒推手 七六○
第五節 羅青:從學院色彩到前衛傾向 七六六
第六節 廖炳惠的解構批評和後殖民理論研究 七七○
第七節 林燿德的評論星空 七七五
第八節 簡政珍:注意美學與歷史的辯證 七八○
第九節 後現代主義評論家孟樊 七八六
第四章 南部詮釋集團 七九五
第一節 葉石濤:「本土文學論」的宗師 七九六
第二節 鍾肇政:徹底的臺灣文學論者 八○二
第三節 李喬:堅貞的臺灣主義者 八○八
第四節 彭瑞金:「南部文學」的發言人 八一二
第五節 注重歷史考察的林瑞明 八一八
第六節 李敏勇的「文學抵抗」 八二二
第七節 「充滿了拳聲」的宋澤萊 八二六
第八節 向陽的「臺灣立場論述」 八三○
第九節 高天生的盲點 八三五
第十節 專研臺灣文學本土論的游勝冠 八三七
第五章 現代文學研究的「歷史偏好」 八四九
第一節 現代文學研究叢書 八四九
第二節 王志健的新詩史研究 八五四
第三節 周伯乃:近三十年新詩的考察及評價 八五八
第四節 舒蘭、龔顯宗的新詩史研究 八六二
第五節 姜穆研究三十年代作家的「武化」傾向 八六六
第六節 馬森論現代戲劇的兩度西潮 八六八
第六章 當代文學研究的多元視野 八七五
第一節 臺灣當代文學研究的三個階段 八七五
第二節 停滯不前的大陸當代文學研究 八七九
第三節 大陸當代文學研究隊伍及問題 八八四
第四節 張放、周玉山的大陸文學研究 八八七
第五節 高準、陳信元的大陸文學研究 八九二
第七章 雜花生樹的美學比較文學研究 九○一
第一節 八十年代的美學研究 九○一
一 大學教師研究美學的成果突出 九○一
二 超越以往的研究範疇 九○三
三 從傳統的慣性作用而逐漸有了自覺的思辨與方向 九○四
第二節 鄭樹森論文學理論與比較文學的關係 九○五
第三節 周英雄:尋找不同的解牛刀法 九一○
第四節 「比較文學中國化」的討論 九一四
第五節 「中國學派」的理論發展 九一七
第六節 突出晚清現代性的王德威 九二一
第八章 互為表裡的小說評論 九三五
第一節 小說評論的潮流與走向 九三五
一 意識形態的尖銳對立 九三五
二 評論政治色彩的凸現 九三六
三 消費性評論功能的增強 九三六
四 多向選擇的尋求 九三七
五 出現了一些有分量的評論專集 九三七
六 對三毛作品的批評 九三八
七 對張愛玲小說的研究 九四○
第二節 金庸所帶來的「香港震撼」 九四一
第三節 齊邦媛:當代臺灣文學的知音 九四九
第四節 呂正惠:獨行江湖上梁山 九五五
第五節 詹宏志的文學心靈 九六二
第六節 由文學轉向文化的龍應台 九六七
第七節 對陳若曦等人的小說評論 九七二
第九章 互為強化的新詩論壇 九八三
第一節 羅門詩論的前衛性與創新性 九八三
第二節 張健的中庸詩觀 九九○
第三節 李魁賢:站在反抗詩學的角度 九九四
第四節 女性主義詩評家鍾玲 九九九
第五節 詩評專業化的奚密 一○○二
第十章 蹣跚行進中的散文評論 一○○九
第一節 散文分類及特點的探討 一○○九
第二節 鄭明娳的散文理論世界 一○一六
第三節 眾說紛紜的報導文學理論 一○二三
一 對報導文學定義的研究 一○二三
二 對報導文學特性的研究 一○二五
三 對報導文學功能的評價 一○二六
四 報導文學能否以寫黑暗面為主等問題的爭論 一○二八

第四冊
第四編 新世紀:轉型時期的文論 一○三五
第一章 傳承與挑戰 一○三七
第一節 夾著風暴和閃電的文學事件、論爭與思潮 一○三七
第二節 「臺語文書寫」引爆政治紛爭 一○四八
第三節 臺灣文學研究的世代交替 一○五五
第四節 逐漸式微的「臺灣文學系」 一○六一
第五節 臺灣文學館館長的人選之爭 一○六四
第六節 《灣生回家》作者造假風波 一○六九
第七節 超級「戰神」陳映真告別文壇 一○七三
第二章 活躍的文學場域 一○八三
第一節 「南部文學」與「臺北文學」的對峙 一○八三
第二節 李敖的「屠龍記」 一○九○
第三節 張瑞芬等人的散文研究 一○九七
第四節 應鳳凰的濃郁人文情懷 一一○二
第五節 陳義芝:從文化角度觀照詩歌 一一○六
第六節 極具叛逆精神的楊宗翰 一一一一
第七節 蔣勳:美學大師?文化明星? 一一一五
第八節 《求索》:陳映真研究的新突破 一一二○
第九節 外來兵團:馬華學者的臺灣論述 一一二五
第三章 臺大外文系評論家群 一一四一
第一節 張誦聖:海外學者的新寵 一一四一
第二節 探討現代性和後現代性的廖咸浩 一一四七
一 現代主義及後現代(比較)詩學及美學 一一四九
二 殖民時期到全球化時期,西方現代性對臺灣現代文學及文化的影響 一一五一
三 以明清之際的「中國現代性」與西方現代性的互動與協商重讀《紅樓夢》 一一五二
四 文化政策理論與實踐 一一五三
五 從生命與能量出發,對詩學及身體之研究 一一五四
第三節 劉亮雅所營造的「欲望更衣室」 一一五四
第四章 文學史前沿 一一五九
第一節 臺灣文學:充滿內在緊張力的學科 一一五九
一 從非法到合法 一一五九
二 從迴避權力與意識形態同謀到學科內部存在危機 一一六二
三 從臺灣文學系到所謂「假臺灣文學系」 一一六四
四 這門學科依然不夠成熟 一一六六
第二節 許俊雅:建構日據時期臺灣文學史 一一六七
第三節 楊照論戰後文學史 一一七二
第四節 高雄文學史的建構 一一七七
第五節 原住民文學史的誕生 一一八一
第六節 毀譽參半的《台灣新文學史》 一一八六
第七節 內容複雜的「臺語文學史」 一一九四
第八節 區域文學史寫作的檢視 一一九九
第九節 《台灣文學史長編》的新視野 一二○四
第十節 《世界華文新文學史》的誤區 一二一一

附 藤井省三研究華語文學的歧路 一二一五
後記 在「險學」道路上攀行 一二二九
附 錄 一二三五
一 臺灣文學現象如雲,我只是抬頭看過——答客問 一二三五
二 古遠清著作總目 一二五七
參考書目 一二六三
作者簡介 一二七一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9
    $3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