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哈與我深刻理解的喜悅:當哲學教授愛上巴哈的「C小調賦格曲」,從此開啟了一段自學鋼琴的音樂旅程

巴哈與我深刻理解的喜悅:當哲學教授愛上巴哈的「C小調賦格曲」,從此開啟了一段自學鋼琴的音樂旅程
定價:380
NT $ 300
  • 作者:丹.莫樂
  • 原文作者:Dan Moller
  • 譯者:江信慧
  • 出版社:商周出版
  • 出版日期:2021-06-03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0734038
  • ISBN13:9789860734034
  • 裝訂:平裝 / 240頁 / 21 x 14.8 x 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內容簡介

保有一塊遠方的心靈淨土吧,那塊未遭破壞、常被忽略的淨土;保有在這世上一個別人無法到達的小小中心點吧,在那兒我們夢想著小小夢想——而時候一到,我們便再次進入大機器裡,緊咬住齒輪,且受「死亡輪」(thewheel)之酷刑。

 

在美國波士頓郊區聽重金屬音樂長大的丹.莫樂,有一天在母親的唱片架上出奇不意地發現了夾在肯尼.羅傑斯(Kenny Rogers)和「阿巴合唱團」(ABBA)十六首精選中間的《賦格的藝術》錄音,從此他的命運就起了變化。

成人學習鋼琴會引起兩種明顯相反的感覺。第一種是「荒謬感」,身為成年人卻要在這些幼稚的練習曲裡蹣跚學步,還領悟到原來我已落後人家數十年(一個開了竅的四歲幼兒竟遙遙領先於我)。想法很不美式的聖奧古斯丁(St.Augustine)曾說,清醒之人寧願死去也不願再回到童年,正在練習彈帽子舞的我只能大表同意。然而,另一種感覺則是有「深刻理解的喜悅」,那在我成年之前是不可能擁有的,再加上「真正去做事情的動力」,這些事情都是我小時候要被逼著才會去做的事。

音樂讓你與作曲家本人連通,讓他的力量與個性灌注於你,這就是除了彈巴哈以外,要彈其他人都令我難耐的部分原因,因為那就像是讓一個不相配的人住進我的身體裡,就像讓勉強戴上的手套占據了我的雙手一樣;相反地,在演奏我所學到的巴哈幾個小片段時,有好幾次的短暫瞬間,我覺得自己也在傳遞全世界的一切美好。我接下來幾年所設定的自我挑戰是,就算不能精通,我也要能彈得出「C小調賦格曲」……

莫樂透過本書帶領我們進入 JS巴哈的世界,內容出乎世人意料地奇特有趣。 您是否知道《郭德堡變奏曲》中有一首關於吃很多大白菜的曲子? 韓德爾曾經在指揮歌劇表演時,還得當場與人決鬥,還差點因此喪命?莫樂也在書中提及諸多疑問,例如巴哈音樂有何特別之處? 追逐流行音樂的美國人可以從歐洲的「藝匠精神」當中學到什麼? 為什麼有些人會覺得巴哈音樂與上帝(神)有關?

 

※自學鋼琴的第一階段──荒謬感※

  •  一個開了竅的四歲幼兒竟遙遙領先於我。
  • 想法很不美式的聖奧古斯丁(St.Augustine)曾說,清醒之人寧願死去也不願再回到童年,正在練習彈帽子舞的我只能大表同意。
  • 成人至少有的這個好處是,在他必須練習寫十四行詩之前就可以先墜入愛河了。
  • 音樂與繪畫是完全不同的;我們只能遠距離欣賞如法國畫家馬奈「女神遊樂廳的吧檯」的偉大之處,但要成為其中的一部分是毫無指望的。
  • 這一切都太荒謬,尤其當我想到——我生命的真正意義好似取決於能否像這樣把手指頭使勁下按。
  • 我也意識到了自己的偽善;我會因為學生沒有去查每一個他們不確定的單字而對他們咆哮,如果在讀《伊利亞德》之前就先讀《奧德賽》我也會很氣……幾年下來,他們也沒有因為這樣就不再成長躍進——這可是令我相當火大的呢。

 

※自學鋼琴的第二階段──深刻理解的喜悅※

  • 在演奏我所學到的巴哈幾個小片段時,有好幾次的短暫瞬間,我覺得自己也在傳遞全世界的一切美好。
  • 在演奏樂器時,由於你就是創造聲音的人,因此你確實可以接近音樂的本質,或至少把音樂化為真實。
  • 藉由你的手指這個工具,作曲家讓他的作品復活了,讓他的音樂具體存在了;在某一個瞬間,你的雙手就是他的雙手。
  • 當我更專注地聆聽那四十八首前奏曲和賦格曲時,我逐漸明白巴哈最終要提出的觀點就是:有時候,追求純粹會限制你;不完美則有很多優點。
  • 「接受不完美」為巴哈開創出新視野,他的音樂藉由調律變得靈活敏捷,讓他可以跨越調式,自在漫遊,並連接原本各自為政的領域。
  • 巴哈盡善盡美的作品更像是維梅爾畫作中的那抹淺笑,或從他的窗戶照進來的光線質感,而非米開朗基羅那種豔麗色彩。
  • 在巴哈身上,我注意到的是一種謙卑與自負的奇異組合,不僅令我著迷,也讓我希望能夠更了解他。

 

※自學鋼琴的第三階段──真正去做事情的動力※

  • 這部作品中的顫音讓我認識到第一種我覺得身體結構不可能做得到的技巧。太讓人抓狂了。
  • 是身心因果(Mental causation)問題讓我做不到的吧。於是我嚴厲地對著中指和食指皺了皺眉,發下可怕的詛咒,但它們依舊維持遲鈍的蠕蟲狀,彈出來的與其說是顫音,還不如說是無力呻吟。
  • 有一次我發現前一天晚上幾乎不可能練好的樂段第二天就會彈了,此後,上述那些挫敗感就更叫人想不通了。
  • 自從克里斯多福打開了我的雙耳以來,我便不忍心再寄給他我彈琴的錄音。替代做法是,我發給他簡短的片段、問題說明、尋求建議,而他總是不辭辛勞地回覆,也有許多洞見。
  • 我開始比較注意起手指頭來了。不是盯著琴鍵或樂譜看,而是凝視著琴蓋的黑色鏡面所反映出來的雙手。
  • 亮黑的琴身反映出我的雙手,我開始用音樂的語彙設想我所有的人際關係──

 

一天當中的每一次相遇都是在以另一種節拍,另一種和弦或不和諧音相迎,並逐步以反向動作離去,直到最後我們來到了「終止六四和弦」、V和弦,所有不和諧音都化為琴酒加通寧汽水,而我又回復孤身一人。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丹.莫樂Dan Moller
現為美國馬里蘭大學哲學系教授。 他在德里克.帕菲特(Derek Parfit)指導下取得牛津大學哲學學士學位,後於普林斯頓大學取得博士學位。 他與三個重低音喇叭和一個妻子同住在馬里蘭大學學院社區。

譯者簡介

江信慧
政治大學西洋語文學系學士、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碩士。
把吸氣獻給英文,吐氣獻給中文。
吸與吐、英與中的轉換,就發生在自己體內;
然其過程之奧義,一如滅與生,只能漸漸體會——
——我樂意在翻譯中死去活來。

 

目錄

前言

 

一 巴哈之道上的攔路BUG

六月的某個夜裡,忽然想彈巴哈,那種想,就像得了病似的。或者應該說,是在那一夜我怎麼也扛不住這個病了,就是知道自己必得隨它的意思走了,有點像是身受重傷的人到最後都得閉上雙眼隨死亡走才能得到平靜一般。

 

  • 我要的是彈巴哈的作品,只要巴哈
  • 要是能再次彈琴的話,我願意付出什麼樣的代價
  • 我只認得C小調賦格曲中的開場重複段
  • 荒謬感與深刻理解的喜悅
  • 我接下來幾年所設定的自我挑戰

 

二 巴哈其樂

為什麼是巴哈?巴哈有一些個別的作品讓我很感動,但其中還有更深沉的東西。並不是說我很欣賞他所有的作品--「看什麼都一視同仁」這種信念很可疑,也會因此失去辨識力。

 

  • 「我的維根斯坦日」
  • 有時候,追求純粹會限制你;不完美則有很多優點
  • 音樂比較像是讓我挺過去的一種出口
  • 它其實會越來越清晰,然後你就會一步步逐漸被吸進去
  • 我發誓,你要是能認得家裡頭的鋼琴琴鍵,就可以開始練彈巴哈了
  • 「普世主義者巴哈」與「排他主義者巴哈」
  • 格倫.古爾德所錄製的《賦格的藝術》
  • 人不應該獨自歌唱,他似乎是這樣說的

 

三 我的奮鬥

大約一年後,我已準備好開始學習巴哈的「二聲部創意曲」(two-part inventions)了,這是專為像我這樣的學生所編寫的練習曲。這也是很重要的一大步,因為此時我可以左右手平均施力去彈琴,彈奏起來也漸漸覺得像才藝表演,而不僅僅是日常練習了。

 

  • 學習一種樂器始於能看見從中所揭露出來的自我
  • 為什麼我會這麼排斥當鋼琴學生
  • 我堅持著自己對於「超我」和時間的理論
  • 就像在永無止境的莫比烏斯帶上
  • 保有在這世上一個別人無法到達的小小中心點吧

 

四 巴哈其人

我手部的問題無可避免地復發了,而且已經有好一陣子,看似永遠也好不了了。我持續練琴,但只能稍微維持住以前所學,沒能有更大的進步。既然不能彈琴,我便決定要多瞭解巴哈其人,所以改為閱讀一些尋常傳記。

 

  • 華格納說:「巴哈也從他上了粉的假髮下奮力探出他尊貴的頭部。」
  • 在莫札特裡,我們是有可能拾回成長過程中所遺落的智慧
  • 一種最後的德國精神
  • 他就是希臘神話的工匠之神代達洛斯
  • 莫札特逼我承認「我無法正確彈出連續八個音符」這個事實
  • 巴哈迷有時真的會曲解巴哈的作品,做出虛假自白


五 鋼琴與管風琴

剛開始我以為我的鋼琴是一隻振翅欲高飛的黑鳥,而今它卻變成了「維納斯的眼睫毛」(捕蠅草,Venus Flytrap)。深夜時分,我弓起身子拂去琴弦上的灰塵,心裡則想著那前後頂蓋會不會啪地合上將我整個吞沒。

 

  • 在我研究創意曲時,這些記憶一個個從我的音樂桌上經過
  • 在一千根管風琴的風管齊鳴下,貝多芬的三重強音是豬在尖叫
  • 見識了管風琴後,我謙虛地回到鋼琴身邊
  • 在這段時間,我自然找出了很多巴哈的鋼琴錄音
  • 藝術上的進步就像奧古斯丁的邪惡理論
  • 我是個重婚者,暫別佛羅里達的小老婆回到我最喜歡的北邊
  • 我慢慢看見巴哈在試圖演示一種「形而上的對位法」

 

六 神

學習像「C小調賦格曲」這樣的簡單作品只是起點的一個目標,至少真正音樂家很可能會以此為起點。但即便如此,隨後的某種餘音繞樑則延續了好幾個月之久,期間我開始整體性地思考「巴哈的道理」,以及追隨這個道理,或至少心嚮往之是什麼意思。

 

  • 速度:緩慢而微弱
  • 我的賦格曲有三個聲部,三位一體中有三個人
  • 在我的想像中,上帝一把抓住整個歷史的總樂譜
  • 好似溫柔又悲傷的遺憾
  • 巴哈是我持續關注的親人,我生命的節拍器
  • 音樂所連結的是:從一個人到另一個人

 

音樂詞彙

參考文獻
 

邢子青 愛樂電台資深節目製作及主持人|
官大為 跨界鋼琴家《NiceChord好和弦》作者|
林斯諺 助理教授 東吳大學哲學系|
耿一偉 助理教授 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
梁秀玲 理事長 巴哈靈感音樂文化協會|
厭世哲學家 《厭世講堂》作者|
蔡振家 副教授 台大音樂學研究所| 
(依照姓名筆畫順序)
 
  • 「在知識上抱持嚴謹的態度才能產生純粹音樂的藝術。 音樂對人類的存在有很大的支持力量,令人大為感動。」——《書單》雜誌(Booklist)星級推薦
  • 「傳記小品的上乘之作。 學術與熱情兼具。 向巴哈致敬,愛慕尊崇,不流於俗。」——《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 )
  • 「極具個性、內容精彩、鼓舞人心。」——《牛津美學手冊》(The Oxford Handbook of Aesthetics)編輯,杰羅德.萊文森(Jerrold Levinson)
  • 「作者開朗、誠實且令人耳目一新地提醒著讀者:人生最有價值的並非追求早早實現的夢想,而是追求個人的精湛技藝與奉獻。心懷熱情追求夢想的人將會在本書中找到喜悅。」——巴爾的摩交響樂團(Baltimore Symphony Orchestra)副指揮,奧黛麗.賴特(Audrey Wright)
  • 「莫樂與巴哈音樂邂逅之後,他看到了和自己一樣不屈不撓、追根究底的本質。在種種矛盾中,鋼琴成了支持作者在精神和身體上持續奮鬥的工具;鋼琴也成了很棒的奇妙裝置,啟發作者反省音樂的道理,並且也反省了工作、藝術、愛、教學、學習、上帝、人性、生死的道理。」——康乃爾大學音樂系教授,《巴哈與對位法的意義》作者,大衛.蓋諾.逸爾斯利(David Gaynor Yearsley)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79
    $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