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哈與我深刻理解的喜悅:當哲學教授愛上巴哈的「C小調賦格曲」,從此開啟了一段自學鋼琴的音樂旅程
- 作者:丹.莫樂
- 原文作者:Dan Moller
- 譯者:江信慧
- 出版社:商周出版
- 出版日期:2021-06-03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0734038
- ISBN13:9789860734034
- 裝訂:平裝 / 240頁 / 21 x 14.8 x 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保有一塊遠方的心靈淨土吧,那塊未遭破壞、常被忽略的淨土;保有在這世上一個別人無法到達的小小中心點吧,在那兒我們夢想著小小夢想——而時候一到,我們便再次進入大機器裡,緊咬住齒輪,且受「死亡輪」(thewheel)之酷刑。
在美國波士頓郊區聽重金屬音樂長大的丹.莫樂,有一天在母親的唱片架上出奇不意地發現了夾在肯尼.羅傑斯(Kenny Rogers)和「阿巴合唱團」(ABBA)十六首精選中間的《賦格的藝術》錄音,從此他的命運就起了變化。
成人學習鋼琴會引起兩種明顯相反的感覺。第一種是「荒謬感」,身為成年人卻要在這些幼稚的練習曲裡蹣跚學步,還領悟到原來我已落後人家數十年(一個開了竅的四歲幼兒竟遙遙領先於我)。想法很不美式的聖奧古斯丁(St.Augustine)曾說,清醒之人寧願死去也不願再回到童年,正在練習彈帽子舞的我只能大表同意。然而,另一種感覺則是有「深刻理解的喜悅」,那在我成年之前是不可能擁有的,再加上「真正去做事情的動力」,這些事情都是我小時候要被逼著才會去做的事。
音樂讓你與作曲家本人連通,讓他的力量與個性灌注於你,這就是除了彈巴哈以外,要彈其他人都令我難耐的部分原因,因為那就像是讓一個不相配的人住進我的身體裡,就像讓勉強戴上的手套占據了我的雙手一樣;相反地,在演奏我所學到的巴哈幾個小片段時,有好幾次的短暫瞬間,我覺得自己也在傳遞全世界的一切美好。我接下來幾年所設定的自我挑戰是,就算不能精通,我也要能彈得出「C小調賦格曲」……
莫樂透過本書帶領我們進入 JS巴哈的世界,內容出乎世人意料地奇特有趣。 您是否知道《郭德堡變奏曲》中有一首關於吃很多大白菜的曲子? 韓德爾曾經在指揮歌劇表演時,還得當場與人決鬥,還差點因此喪命?莫樂也在書中提及諸多疑問,例如巴哈音樂有何特別之處? 追逐流行音樂的美國人可以從歐洲的「藝匠精神」當中學到什麼? 為什麼有些人會覺得巴哈音樂與上帝(神)有關?
※自學鋼琴的第一階段──荒謬感※
※自學鋼琴的第二階段──深刻理解的喜悅※
※自學鋼琴的第三階段──真正去做事情的動力※
一天當中的每一次相遇都是在以另一種節拍,另一種和弦或不和諧音相迎,並逐步以反向動作離去,直到最後我們來到了「終止六四和弦」、V和弦,所有不和諧音都化為琴酒加通寧汽水,而我又回復孤身一人。
前言
一 巴哈之道上的攔路BUG
六月的某個夜裡,忽然想彈巴哈,那種想,就像得了病似的。或者應該說,是在那一夜我怎麼也扛不住這個病了,就是知道自己必得隨它的意思走了,有點像是身受重傷的人到最後都得閉上雙眼隨死亡走才能得到平靜一般。
二 巴哈其樂
為什麼是巴哈?巴哈有一些個別的作品讓我很感動,但其中還有更深沉的東西。並不是說我很欣賞他所有的作品--「看什麼都一視同仁」這種信念很可疑,也會因此失去辨識力。
三 我的奮鬥
大約一年後,我已準備好開始學習巴哈的「二聲部創意曲」(two-part inventions)了,這是專為像我這樣的學生所編寫的練習曲。這也是很重要的一大步,因為此時我可以左右手平均施力去彈琴,彈奏起來也漸漸覺得像才藝表演,而不僅僅是日常練習了。
四 巴哈其人
我手部的問題無可避免地復發了,而且已經有好一陣子,看似永遠也好不了了。我持續練琴,但只能稍微維持住以前所學,沒能有更大的進步。既然不能彈琴,我便決定要多瞭解巴哈其人,所以改為閱讀一些尋常傳記。
五 鋼琴與管風琴
剛開始我以為我的鋼琴是一隻振翅欲高飛的黑鳥,而今它卻變成了「維納斯的眼睫毛」(捕蠅草,Venus Flytrap)。深夜時分,我弓起身子拂去琴弦上的灰塵,心裡則想著那前後頂蓋會不會啪地合上將我整個吞沒。
六 神
學習像「C小調賦格曲」這樣的簡單作品只是起點的一個目標,至少真正音樂家很可能會以此為起點。但即便如此,隨後的某種餘音繞樑則延續了好幾個月之久,期間我開始整體性地思考「巴哈的道理」,以及追隨這個道理,或至少心嚮往之是什麼意思。
音樂詞彙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