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韻學是中國語文學系十分重要的一門課,除了研讀聲韻學理論之外,學生透過誦讀古代詩歌韻文來熟悉聲韻之美,是必要的練習。本書以《詩經》為底本,提供讀者練習、通曉上古音韻部之歸納與轉換,是學習、練習上古音韻最佳的工具書。
《詩經》是中國詩歌的源頭,也是文學的經典。各版本《詩經》中,毛詩因箋注較為完整,是今人讀《詩經》的主要版本。學習上古音,《詩經》的韻腳最為重要,初學者必須熟悉詩韻,包括韻腳所屬的韻部、韻部與韻部之間的合韻問題等,才能了解上古音,才有能力討論上古音的相關問題。這是必須的訓練,也是不可或缺的基本功。本書即以毛詩為本,讓讀者練習古韻分部,進而能誦讀《詩經》以知韻律之美。
古韻的分部各家說法很多,目前兩岸用以學習上古韻部的系統有董同龢的廿二部、王力的卅部、陳新雄的卅二部。前者屬考古派,後二者屬審音派。本書的注釋和附錄主要以陳新雄的十二類卅二部為代表。書末附錄了董、陳、王三家古韻分部對照表及李方桂、王力、陳新雄等家古韻部擬音表,以及古韻卅二部韻字、諧聲表。
本書為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丘彥遂教授,依多年教學經驗,體察學生練習的需求而編寫,文中韻腳處皆留有空格讓學生練習填寫,十分適合各校聲韻學教師做為教學參考或指定為學生作業本。
本書使用陳新雄卅二部系統,第三版調整修正格式,增加韻部註解,俾使內容更為簡潔明確。本書依教學需求設計編寫,強調讀者自行練習分辨各韻腳所屬韻部,因此書中不提供解答。仰賴標準答案的讀者選購前請知悉,銷售單位及出版社均無法提供解答。
目錄
一、國風
(一)周南
(二)召南
(三)邶風
(四)鄘風
(五)衛風
(六)王風
(七)鄭風
(八)齊風
(九)魏風
(十)唐風
(十一)秦風
(十二)陳風
(十三)檜風
(十四)曹風
(十五)豳風
二、小雅
(一)鹿鳴之什
(二)南有嘉魚之什
(三)鴻雁之什
(四)節南山之什
(五)谷風之什
(六)甫田之什
(七)魚藻之什
三、大雅
(一)文王之什
(二)生民之什
(三)蕩之什
四、周頌
(一)清廟之什
(二)臣工之什
(三)閔予小子之什
五、魯頌
六、商頌
附錄
(一)各家古韻分部及其擬音表
(二)古韻卅二部韻字、諧聲表
(一)周南
(二)召南
(三)邶風
(四)鄘風
(五)衛風
(六)王風
(七)鄭風
(八)齊風
(九)魏風
(十)唐風
(十一)秦風
(十二)陳風
(十三)檜風
(十四)曹風
(十五)豳風
二、小雅
(一)鹿鳴之什
(二)南有嘉魚之什
(三)鴻雁之什
(四)節南山之什
(五)谷風之什
(六)甫田之什
(七)魚藻之什
三、大雅
(一)文王之什
(二)生民之什
(三)蕩之什
四、周頌
(一)清廟之什
(二)臣工之什
(三)閔予小子之什
五、魯頌
六、商頌
附錄
(一)各家古韻分部及其擬音表
(二)古韻卅二部韻字、諧聲表
序
導言
學習上古音,《詩經》的韻腳最為重要,初學者必須熟悉詩韻,包括韻腳所屬的韻部、韻部與韻部之間的合韻問題等,才能了解上古音,才有能力討論上古音的相關問題。這是必須的訓練,也是不可或缺的基本功。
自清初顧炎武、江永以降,學者無不以詩韻為主要觀察對象,逐步建構出完整的韻部系統。及至清末,王念孫和江有誥皆分古韻為廿一部,王念孫晚年認同孔廣森的冬部獨立,因此比江有誥多了一部至部(質部)。惟至部屬入聲韻部,站在考古派的立場,應併入脂部而不該獨立,因此實得廿一部。這是清儒古韻分部最終的成果。
民國以後,董同龢據此廿一部,加上王力所析之微部,得出古韻廿二部。王力早年分古韻廿三部,晚年主張陰、陽、入三分,加上微部、覺部獨立,得出古韻卅部。其實早在王力以前,民國初年的黃侃已按照戴震的陰陽對轉說,將入聲韻部全數獨立,加上自己從古本音理論得出之怗、添二部,也是卅部(註1);陳新雄據此卅部,加上王力的微部、黃永鎮的肅(覺)部,得出古韻卅二部。
目前兩岸用以學習上古韻部的系統有董同龢的廿二部、王力的卅部、陳新雄的卅二部。前者屬考古派,後二者屬審音派。考古派和審音派最顯著的不同,就是入聲韻部是否獨立成部。董同龢廿二部見《漢語音韻學》(註2),俗稱台大派(台大體系);王力卅部見《漢語語音史》,俗稱北大派(北大體系);陳新雄卅二部見《古音研究》,俗稱師大派(師大體系)。這三家古韻系統的差異其實不難區分,只要記得以下兩點即可:
一、把台大派的八部入聲(註3)獨立出來,就是北大派的卅部。
二、把北大派的盍、談二部再分出怗、添二部,就是師大派的卅二部。
順序倒過來則是:
一、把師大派的怗、添二部併入盍、談二部,就是北大派的卅部。
二、把北大派的八部入聲併入所屬的陰聲韻部(註4)(剩下的月部改稱祭部),就是台大派的廿二部。
廿二部的特色是入聲韻部不獨立;卅二部的特色除了入聲韻部獨立外,還析出怗、添二部。其實,若據詩韻,只得卅部。
詩韻只得卅部,主要因為怗、添二部入韻字少,無法明顯看出它們與盍、談二部的區別。然而根據《詩經》押韻的情形,仍然可以看出此二部與緝、侵;盍、談的分野。詩韻侵部多通「冬、蒸」,談部多通「陽」,至於添部,雖無與其它陽聲韻部相通的例子,然其入聲怗部卻通「月」,與談部入聲盍部通「鐸」不同。由此可見,怗、添與緝、侵;盍、談理應有別。
既然根據詩韻與諧聲,上古韻部應為卅二部,因此本書的注釋和附錄主要以陳新雄的十二類卅二部為代表。至於各部之間的遠近關係,按照《詩經》合韻現象的觀察,則如下圖所示(見導言頁III):
左為陰聲韻,右為陽聲韻,入聲居於陰、陽之間而偏向陰聲,故收牙六部入聲:「職、覺、藥、屋、鐸、錫」,和收舌三部入聲:「質、沒、月」,放至左邊入聲韻處。至於收唇三部入聲:「緝、怗、盍」,則偏向陽聲,故放至右邊入聲韻處。收唇的韻部較為特殊,一般自行押韻,間又相互押韻,故以圈號標示。總之,詩韻不唯入聲可通陰聲和陽聲,即便陰、陽二聲,亦可相互押韻。
註:
1 與王力的卅部相比,多怗、添而少微、覺。
2 董氏《漢語音韻學》只有諧聲分部,若要查尋《詩經》韻腳,可參考江舉謙的《詩經韻譜》。
3 八部入聲是:職、覺、藥、屋、鐸、錫、質、物。
4 八部入聲所屬的陰聲韻部是:之、幽、宵、侯、魚、支、脂、微。
學習上古音,《詩經》的韻腳最為重要,初學者必須熟悉詩韻,包括韻腳所屬的韻部、韻部與韻部之間的合韻問題等,才能了解上古音,才有能力討論上古音的相關問題。這是必須的訓練,也是不可或缺的基本功。
自清初顧炎武、江永以降,學者無不以詩韻為主要觀察對象,逐步建構出完整的韻部系統。及至清末,王念孫和江有誥皆分古韻為廿一部,王念孫晚年認同孔廣森的冬部獨立,因此比江有誥多了一部至部(質部)。惟至部屬入聲韻部,站在考古派的立場,應併入脂部而不該獨立,因此實得廿一部。這是清儒古韻分部最終的成果。
民國以後,董同龢據此廿一部,加上王力所析之微部,得出古韻廿二部。王力早年分古韻廿三部,晚年主張陰、陽、入三分,加上微部、覺部獨立,得出古韻卅部。其實早在王力以前,民國初年的黃侃已按照戴震的陰陽對轉說,將入聲韻部全數獨立,加上自己從古本音理論得出之怗、添二部,也是卅部(註1);陳新雄據此卅部,加上王力的微部、黃永鎮的肅(覺)部,得出古韻卅二部。
目前兩岸用以學習上古韻部的系統有董同龢的廿二部、王力的卅部、陳新雄的卅二部。前者屬考古派,後二者屬審音派。考古派和審音派最顯著的不同,就是入聲韻部是否獨立成部。董同龢廿二部見《漢語音韻學》(註2),俗稱台大派(台大體系);王力卅部見《漢語語音史》,俗稱北大派(北大體系);陳新雄卅二部見《古音研究》,俗稱師大派(師大體系)。這三家古韻系統的差異其實不難區分,只要記得以下兩點即可:
一、把台大派的八部入聲(註3)獨立出來,就是北大派的卅部。
二、把北大派的盍、談二部再分出怗、添二部,就是師大派的卅二部。
順序倒過來則是:
一、把師大派的怗、添二部併入盍、談二部,就是北大派的卅部。
二、把北大派的八部入聲併入所屬的陰聲韻部(註4)(剩下的月部改稱祭部),就是台大派的廿二部。
廿二部的特色是入聲韻部不獨立;卅二部的特色除了入聲韻部獨立外,還析出怗、添二部。其實,若據詩韻,只得卅部。
詩韻只得卅部,主要因為怗、添二部入韻字少,無法明顯看出它們與盍、談二部的區別。然而根據《詩經》押韻的情形,仍然可以看出此二部與緝、侵;盍、談的分野。詩韻侵部多通「冬、蒸」,談部多通「陽」,至於添部,雖無與其它陽聲韻部相通的例子,然其入聲怗部卻通「月」,與談部入聲盍部通「鐸」不同。由此可見,怗、添與緝、侵;盍、談理應有別。
既然根據詩韻與諧聲,上古韻部應為卅二部,因此本書的注釋和附錄主要以陳新雄的十二類卅二部為代表。至於各部之間的遠近關係,按照《詩經》合韻現象的觀察,則如下圖所示(見導言頁III):
左為陰聲韻,右為陽聲韻,入聲居於陰、陽之間而偏向陰聲,故收牙六部入聲:「職、覺、藥、屋、鐸、錫」,和收舌三部入聲:「質、沒、月」,放至左邊入聲韻處。至於收唇三部入聲:「緝、怗、盍」,則偏向陽聲,故放至右邊入聲韻處。收唇的韻部較為特殊,一般自行押韻,間又相互押韻,故以圈號標示。總之,詩韻不唯入聲可通陰聲和陽聲,即便陰、陽二聲,亦可相互押韻。
註:
1 與王力的卅部相比,多怗、添而少微、覺。
2 董氏《漢語音韻學》只有諧聲分部,若要查尋《詩經》韻腳,可參考江舉謙的《詩經韻譜》。
3 八部入聲是:職、覺、藥、屋、鐸、錫、質、物。
4 八部入聲所屬的陰聲韻部是:之、幽、宵、侯、魚、支、脂、微。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9折$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