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向影響台灣的一百零八位醫界典範致敬
賴其萬 和信醫院神經內科教授
陳永興醫師在這本新書《台灣醫界人物百人傳》,用心發掘108位影響台灣至深,但已不在人間的來自歐美、日本與台灣的醫界傑出人物。書中包括最早將西方醫療引進台灣的宣教師馬雅各(1836-1921)到最年輕的精神科醫師李宇宙(1953-2007),並精心將這些人物分為「醫療傳道與人道醫療」、「醫學教育與研究」、「醫師從政與社會運動」、「醫療行政與公共衛生」、「基層醫療與社會公益」、「醫師與藝文創作」6大類,分別以每位典範不超過3頁的簡要文字,介紹其成長的時空背景及重要事蹟,並引用其著作、名言,或他人追憶時所發表的讚譽,使每篇介紹都栩栩如生地勾勒出各位典範的獨到之處,留給讀者清晰的印象,並引導我們更進一步想要了解,並師法他們的所作所為。
這一本書給我最深的印象是有些人物是我在成長過程中所碰到過的師長、年紀相近的學長學弟,或是我自認知之甚深的偶像,但永興兄居然在有限篇幅下,道出一些我不曾聽過的軼事,使我不得不讚嘆永興搜集資料的工夫。但最令我驚訝且慚愧的是,書中介紹的人物居然有多達30位都是我十分陌生的,而這些人大多出現在「醫師從政與社會運動」以及「基層醫療與社會公益」這2類。透過永興兄的介紹,才使我意識到「醫師的社會責任」是個人有待努力的地方,也是我答應為此書作序時始料未及的重大收穫。
我在1975年出國前並不認識陳永興醫師,後來在國外陸陸續續看到有關他的報導。第一次相見是他應吳樹民醫師之邀來堪薩斯市演講。記得當天演講時,他敘述自己白天以醫師身分為病人服務,晚上與夫人在街上為台灣文藝賣書的故事深深感動了大家。隔天我有幸載他到火車站搭車前往聖路易斯繼續他的巡迴演說時,在車上透過進一步的深談,更使我對他佩服萬分。
記得1997年我回國探親時,曾經拜訪他。當時他是花蓮地區選出的立法委員,他告訴我,花蓮檳榔業者要求他帶他們到立法院抗爭。他說,我身為醫師哪有可能公開支持這個明知對健康有百害無一利的檳榔,但想不到得到的回應竟是「看你還想不想再連任立法委員」的威脅。就因為這種堅持,雖然他是當時媒體選出的最佳問政表現,但卻未能獲得連任的立法委員。記得我在離台返美前,他還特別請人在我登機前即時送達他剛出版的《台灣醫療發展史》。在機上我一口氣看完,等不及回到家,就在機上振筆疾書,道出個人對他的仰慕。
雖然就習醫的年代而言,我比永興虛長幾歲,但就他廣泛的閱讀與寫作、對台灣醫療、社會公義、政治的投入以及他展現的勇氣、毅力與無私,我是瞠乎其後、望塵莫及的「後輩」。當我接到永興以line邀我作序以及送來的書稿,我二話不說就答應了,因為我實在是永興這「前輩」的粉絲,能比別人「先睹為快」一直是我為新書寫序的最大享受。
看到本書介紹的醫界典範,在過去台灣困苦的時空背景下,能擁有這麼多的成就,秉持理想奮鬥,甚至犧牲生命在所不惜;反觀今天在台灣卻有少數醫界人士,在民主自由的社會,迷失於名利的追逐,做出許多令人齒冷的行為。希望這本典範的史實可以使年輕的醫界菁英,認清生命的價值與意義,讓台灣的醫界學會「謙虛」、「勇敢」、「正直」,而能夠為理想奮鬥。
透過這本書,我也注意到台灣自古以來,選擇走上習醫這條路者都是頭腦好,又用功努力的人,而今天台灣的大學聯考,學醫這條路還一直是優秀的學生嚮往的康莊大道。我誠摯地希望這本書可以帶給年輕人一個重大的啟示,「學醫人只要有心,可以做許多有意義有價值的事,讓自己活得更有成就感,而不必汲汲營營迷失於名利的誘惑。」
我謹以最誠摯的心向有志學醫的年輕人推薦這本書。同時,也向已經走入行醫之道的醫師們說一聲,希望我們都可以在這本書裡找到自己的偶像,由他或她的身上得到啟發。
推薦序
這是了解台灣醫療脈絡最好懂的一本書
盧俊義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牧師
陳永興醫師確實是個很有文學素養的精神科醫生,從他這本《台灣醫界人物百人傳》就可看出他閱讀傳記之多,而從全書所給予的溫和評價,就能看出他涉獵範圍之廣,是個仁慈又很有文學深度的醫療和教育的工作者。其實,他寫過好多本書,也辦過雜誌、報紙,當過高雄市衛生局長、凱旋醫院院長等行政主管,由此可知他對醫療方面的實務經驗和認知,可說比一般醫療臨床工作者更清楚。最令我感佩的,就是當他接下天主教靈醫會羅東聖母醫院院長職務後,著手將靈醫會這些在咱台灣這片土地上奉獻一生、來自異鄉—義大利醫療工作者的事蹟,逐一記錄下來,並出版成書,幫助我們深入認識靈醫會的聖母醫院。也因此,在2020年4月義大利受到「武漢肺炎」侵襲的疫情逐漸嚴峻,聖母醫院的呂若瑟神父發出請大家幫忙他故鄉義大利的呼聲時,即刻受到全國人民熱烈的反應,踴躍捐輸的民眾,除了透過銀行轉帳,親自到聖母醫院去捐款的人,竟然大排長龍,這也是我目睹最感人的畫面之一。而那次的捐款才短短一個禮拜,就超過1億5千萬元,還得呂若瑟神父出來請求大家不要再捐了,他說「太多了」。從這點就可看出陳永興醫師透過文字介紹靈醫會神職人員在咱台灣的奉獻,間接引發的迴響是多麼地大!
陳永興醫師可說是一個「多功能」的醫療工作者,除了積極參與社會改造運動外,他對文字的用心,是透過辦雜誌、報紙來發聲,希望大家能看見,並且清楚知道咱台灣社會的問題所在。此外,他還能利用時間寫書,這種精神毅力真的很令人敬佩。
過去陳醫師曾寫過並出版了《台灣醫界人物誌》、《醫界之愛無國界》,這兩本書都介紹過台灣的醫界人物,但內容沒有這本《台灣醫界人物百人傳》這麼完整。這本新書共計介紹了108位醫生的事蹟,他將這群醫生分類6類:1.「醫療傳道與人道醫療」、2.「醫學教育與研究」、3.「醫師從政與社會運動」、4.「醫療行政與公共衛生」、5.「基層醫療與社會公益」、6.「醫師與藝文創作」。在這本書中,陳醫師所介紹的醫生都是已經離開世間旅程、回歸天家的,若是還活著的人,就沒有在這本書中,像開拓台東基督教醫院被稱之「譚爸」的譚維義醫師,就沒有在其中。可以想像得到的是,必定還有許多奉獻一生、盡心盡力在偏鄉奉獻生命照顧當地子民的醫療工作者,沒能透過這本書讓大家認識,而這是可以理解的,主要是礙於篇幅關係。因此,這本書應該是陳醫師寫「台灣醫界人物」的首集,之後會再有續集才對。
再者,當這本書稱之為「醫界」,卻只有介紹醫生,沒有介紹任何護理師、藥師,和檢驗師等這方面的仁者,或許陳醫師在往後的「台灣醫界人物」續集中,會介紹其他單位有貢獻的人物吧。因為單單有醫生,醫療工作是不夠完整的。有時在偏鄉地區的醫療服務工作上,護理人員會比醫生更靈活、實用。而若沒有藥師、檢驗師,醫師可能就會發生「給錯藥」、「誤診」的可能。
讓我感到榮幸萬分的是,本書中所介紹的人物,有不少是我在民視節目「台灣學堂」的「這些人 這些事」單元中介紹過的,因此,在本書出版之前,陳醫師讓我有機會搶先閱讀,令我倍感親切。若是問我,我會建議所有醫學院師生都應該閱讀這本書,也可將此書列入必讀的書籍之一,然後要學生寫讀後報告。我深信仔細讀過這本書的醫學生,心靈必定會受到刺激。
推薦序
醫生醫世,一生一世
劉景寬 高雄醫學大學第六、七任校長
作為一位負責任的醫師,在緊張忙碌的醫療工作之中,我們不停地要面對一個思考:「如何做,對病人最好?」這就是「醫者父母心」之根源。而在台灣近代史中,許多秉持良知良能的醫界前輩擴大思索:「如何做,對台灣社會最好?」因此我們傳承了許多堅守醫療志業、創設醫學教育、救人不忘濟世、推進社會文化改革,乃至犧牲奉獻的典範。歲月悠悠,台灣醫界典範,以一生一世的堅定信念與感人行止告訴我們:苦其心志,行拂亂其所為,只不過是用來「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抱持醫治世人眾生之理想的前輩,決不畏懼困難挫折,用一生一世的熱情,來護持其愛人們與愛台灣的使命。
在具備深刻醫人志業的典範前輩之中,有一縷連綿不斷的精神力量在撐持砥礪,也在散播與傳承,這就是醫人醫世的台灣醫師DNA。
而永興兄,就是企圖尋找「台灣醫師DNA」的人。
永興兄在高醫是早我7屆的學長,在他畢業的1975年我才進入高醫。這位當時未曾謀面的學長,在高醫學生之中是一位傳奇人物,他的校園事蹟,尤其是他竟然可以安全畢業,最為同學們所傳頌。對於關心政治社會議題或對文學刊物有興趣的高醫學生來說,永興學長的〈南杏十論〉是必讀文章,甚至到今日,仍然切中高醫的問題。
回顧台灣醫療發展和醫學教育的歷史,西方傳教士與海關醫師(馬雅各與萬巴德醫師兄弟等人)來到高雄旗津開設醫院並附有小型醫學校,因此,高雄是近代西方醫學於1865年進入台灣的門戶,隨後即進入台南,接著有北部的馬偕傳教士與中部的蘭大衛醫師,這是傳道醫療的時代。隨著日治時期的開啟,自1896年起建立之醫院與正規醫學教育系統(台大醫學院前身)迅速成長,培育優秀的台籍醫師,加上留日醫學生之增加與返鄉,各地公立醫院之設置與私人診所之交織,漸漸形成台灣醫療的主要脈絡。
由於日治時期統治政策的影響,台灣優秀之知識分子紛紛投入醫師這個職業,醫師擁有專業性的自由意志,因其穩定之收入同時擁有經濟與社會地位;鑒於知識份子的責任與
醫者關懷的本質,日治時期的醫師有許多投入台灣社會文化改革運動,並參與政治改革與請願活動。因此醫師這個角色,往往成為台灣各地鄉里間之政社經文的中心。也形成台灣社會重視醫師、鼓勵子弟立志習醫的文化現象。
在地理環境與歷史因緣之下,高雄醫學大學的創立與發展,承繼了台灣醫學教育使命與醫療服務奉獻的歷史定位。高醫大(高雄醫學院)創辦於1954年,被尊為台灣醫學之父也是台灣第一位醫學博士杜聰明,是創辦人暨首任院長(校長);同時是日治時期台大醫學院台籍醫師之代表人物;他邀請了許多台大醫師教授來到高醫任教。杜院長在高醫提出「樂學至上,研究第一」,也期許學生效法史懷哲醫師「終身奉獻、敬畏生命與生命尊嚴」的哲學,時時刻刻要把「欲為醫者,必先為人也」謹記在心,這是高醫創校時期即揭櫫的醫教理念。有為有守、有尊嚴的高醫人,受到此一創校傳統理念之薰陶十分深刻,更同時受到台灣近代醫學發展之兩大脈絡(傳道醫療、日治時期醫學)之傳承,永興兄更是懷抱理想且劍及履及,從高醫出發,貢獻心力於台灣的美好。
永興兄堅持理想、追求公義,對於改造台灣社會文化內涵具有使命感;清晰體認自己立足於台灣醫療歷史源流之中,有責任書寫這些醫人醫世的人物與動人心弦的故事。在1997年出版了《台灣醫療發展史》,成為瞭解台灣醫學的入門書及研究台灣醫學史的基本讀物,因為廣受歡迎而一版再版,也是台灣許多醫學院通識教育的指定教科書。有趣的是(或說令我們汗顏的是),迄今難有一本能完全取而代之的台灣醫療史專書。
其後,永興兄將《台灣醫療發展史》書中的30位重要醫師,以簡明傳記的方式述說他們的故事,這些台灣醫界菁英與貢獻者不論是本土或來自英美、日本,都是深愛台灣的醫者,《台灣醫界人物誌》於2004年出版。簡傳生動誠摯,也呈現出醫師的核心工作專業貢獻之外,並具有其年代政社經文改造工作或醫療發展的重要意義,呈現台灣醫師社會價值與領導性的豐富多樣。
由於醫師影響近代台灣政社經文頗鉅,30位誠然不夠列舉。永興兄持續書寫醫界重要人物傳記於報章雜誌發表,至今蔚為本書《台灣醫界人物百人傳》,涵蓋了6大主題的醫界人物:醫療傳道、醫學教育研究、醫師從政與社會運動、醫療行政公衛、基層醫療與社會公益、藝文創作。其中「醫師從政與社會運動」涵括了自日治時期至二二八及白色恐怖時期因社會改造理想犧牲奉獻的許多菁英,這是永興兄多年的人道關懷的集結,讀來令人震撼。6大主題中,雖然每位醫師關懷與投注心力之人生主軸不同,率皆擁有愛護人們、聞聲救苦、關懷台灣之堅定心志,篇篇令人感動且感慨萬千。
永興兄顯然企圖從梳理每一位重要人物之生平事蹟中,找出觸動人心與推衍台灣醫界前進的那一縷精神力量,也許這就是精神科醫師的執著吧。而永興兄,也確實是在本書中呈現了「台灣醫師DNA」,作為醫生醫世的DNA。請各位台灣醫師與醫學生自問:我們都傳承到了嗎?
值此COVID-19肆虐全球之際,想起奧地利文化歷史學家米勒(Miller)的醫學史書中所言,「天長地久,永遠有疾病。因此,也就永遠有抗爭針對著它。經歷一切時代和一切文化,疾病現象和人類命運之密切,有如形影之相隨。」而疾病是「人類的永恆悲劇」。對疾病與死亡的抗爭,也是醫界永恆的職責與醫師共同的命運。閱讀《台灣醫界人物百人傳》,思索前人的腳步與堅定不移的信念,可以鼓舞台灣醫師攜手合作,承繼「台灣醫師DNA」,一生一世、一生懸命,共同對抗疾病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