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騷動的靈魂
方梓
英國作家瑪姬.吉(Maggie Gee)《在曼哈頓遇見吳爾芙》描寫作家安潔拉.蘭姆因將在土耳其的伊斯坦堡有一場關於吳爾芙的論文發表,特意到在紐約公共圖書館借調維珍妮亞.吳爾芙的手稿,竟然將吳爾芙從陰間召回,兩人展開了紐約之旅及伊斯坦堡的「吳爾芙」的論文發表。
「時間突然出現了,而我在裡面。」、「我的書來找我」吳爾芙一身污泥赫然出現在圖書館的書架間,安潔拉將她帶回旅館,開始了吳爾芙的二十一世紀之旅,她們去大型書店、獨立書店、服飾店,去看自由女神……。吳爾芙重新認識新世界,從筆電開始,筆電對她猶如時光膠囊。
安潔拉專研吳爾芙的作品,然而作家與作家、紛絲與作家卻很難相處。從紐約到伊斯坦堡不斷有衝突和針鋒相對。
在《在曼哈頓遇見吳爾芙》小說裡,瑪姬.吉以吳爾芙的作品,也括吳爾芙私密的日記為依據去揣寫重新活過來的吳爾芙的樣貌,以《燈塔行》姊姊設計的封面呼應吳爾芙看到自由女神時的興奮,嚮往成為勇武的女子,如自由女神「尋找全世界在暴風雨中顛簸搖晃的船隻」;《歐蘭多》則以在伊斯坦堡吳爾芙和穆斯林女孩的裸睡來反映吳爾芙的同性戀情。
文化、種族及階級衝突一向是瑪姬.吉的寫作主題,《在曼哈頓遇見吳爾芙》裡安潔拉和吳爾芙經常爭論,如「猶太人和猶太族裔的不同」;在吳爾芙寫《幕間》時還不明白「所有人都自由」;美國與英國、貴族與平民的生活、美學…等文化差異也不斷在小說中論述。
除了安潔拉和吳爾芙外,作者還讓安潔拉住校的女兒葛爾妲在學校因遭霸凌,而當了「復仇女神」。於是葛爾妲逃學,從英國飛到紐約,因母親和吳爾芙己離開紐約繼續飛到伊斯坦堡尋母。「葛爾妲」這個名字是來自安徒生童話《冰雪皇后》,指涉葛爾妲不屈服的冒險精神,葛爾妲在飛機上閱讀吳爾芙的《燈塔行》也如走一趟「尋親家族」旅行。
《在曼哈頓遇見吳爾芙》剖析老、中、少三個世代女人的樣貌,對女權、文學辯證的書寫,是女性小說,也是後設或魔幻寫實小說;「我被穿越時空,召喚到這個世界,像從遙遠圖書館借調的書本。」這是吳爾芙回到陽間的感覺,的確,小說中的吳爾芙是作家也是書,小說的結局作者布署了作家和作品最終的去處,作者也坦言小說中虛構的人物是作者永遠的「傀儡」,不斷的被拿出來「操弄」,如安潔拉這個角色是瑪姬.吉的第二部作品《The
Burning Book》裡的少女,在《The Flood》成了作家,在《在曼哈頓遇見吳爾芙》已是中年作家;潘妮教授則是在作者另一部小說《Dying in Other Words》的主角,也在《The Flood》出現,到了《在曼哈頓遇見吳爾芙》則是老而走下坡的教授。那麼「吳爾芙」會是作者的另一個傀儡嗎?
小說的結尾在伊斯坦堡的研討會,吳爾芙說:「我只是個訪客,我多麼想書寫,但對我而言,己經結束了。」最後吳爾芙的丈夫李歐納德出現了,他告訴吳爾芙「我們活在其他人的生命裡,我們活在文字裡。」安潔拉在曼哈頓遇見的吳爾芙,是騷動的靈魂?還是虛幻的傀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