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夜

暗夜
定價:450
NT $ 405
 

內容簡介

凶手痛恨的是被害人,還是他自己?
 
黑夜鼓動欲望的翅膀,煽惑傷痛、失落與仇恨,罪孽的熊熊烈火,吞噬人心與城市……
 
英國犯罪小說作家協會鑽石匕首獎;美國《致命的快感》雜誌巴瑞獎得主精彩傑作
二十世紀百大犯罪小說傑出推理名家系列作品
 
芮尼克探案系列第八部
DI Charlie Resnick Series
諾丁罕的黑夜,罪惡恣行,
買春、犯毒、竊盜、搶劫、凶殺……
還有那一扇扇窗簾掩蔽的窗戶背後,無法言說的黑暗欲望。
 
  導演  盧建彰  專序導讀
  《追風箏的孩子》資深譯者李靜宜翻譯
 
  十五歲的尼奇行竊被捕,死在羈押候審的少年觀護所裡。一切證據都指向上吊自殺,直到負責調查這起少年嫌犯死亡事件的資深警官比爾‧亞斯頓慘遭殺害。
 
  兩起事件只是巧合?又或者是一起死亡事件的調查導致另一樁殘暴的謀殺?親手逮捕尼奇,又為比爾老友的芮尼克決心揭開謎團,為尼奇母親與比爾妻子找回正義。
 
  尼奇來自破碎家庭,母親、兄姐都在社會邊緣苦苦掙扎,最後隨波逐流。而比爾看似完美幸福的中產階級生活背後,也有著暗潮湧動。揭開真相,未必就能實現正義;但真相不明,人心的陰暗角落將永遠盼不到陽光。
 
本書特色
 
  ◆ 作者約翰‧哈威被英國犯罪小說作家協會(CWA)推崇為「犯罪作家中的犯罪作家」,多次獲獎,並榮獲具有終身成就意義的「鑽石匕首獎」。
 
  ◆ 「芮尼克探案」系列一推出即備受矚目,首部作品《寂寞芳心》入選泰晤士報「二十世紀百大犯罪小說」,第二部作品《變調人生》進入CWA金匕首獎決選,並獲英國BBC改編為影集。
 
  ◆ 約翰‧哈威以生動的小說之筆,創造出世界犯罪小說史上最生動的人物之一:查理‧芮尼克;並以節奏優美的詩人之筆,刻劃層疊交錯的人物與情感關係,寫出了人生的傷痛與希望。透過芮尼克的眼睛,我們看見現實社會的醜惡,卻也感受到人心深處的善意溫暖。在約翰‧哈威的小說裡,善與惡必非對立的概念,而是互生滋長的人生現實。這也是讓芮尼克探案系列能在眾多社會寫實推理小說之中脫穎而出,讓約翰‧哈威戴上「推理之王」桂冠的最重要原。
 
  東美引進「芮尼克探案」全系列十二本作品,將陸續推出。《暗夜》為系列作品第八部。
 
名人推薦 (按姓氏筆劃)
 
  臺師大圖書館館長柯皓仁
  作家陳雪
  作家張國立
  有河書店主人詹正德  
 
  「犯罪小說天王的封號,約翰‧哈威當之無愧。」────《泰晤士報》
 
  「約翰‧哈威的小說如深刻動人的藍調,為傷痕累累的人唱出他們的生命之歌。」 ────《紐約時報》
 
  「情節緊湊,刻劃入微……從殘破的人生裡找到救贖之道,是哈威小說最為神奇、也最為成功之處。又一部成功佳作。」────《週日泰晤士報》
 
  「約翰‧哈威的芮尼克系列對英國社會的深刻描繪之深,難有其他犯罪小說堪與匹敵。」────《衛報》
 
  「約翰‧哈威是當世最傑出的犯罪小說家。」────《世界報》
 
  「布局巧妙,文字綿密,哈威展現精密無瑕的高超寫作功力。」────《文學評論》
 
  「哈威的警探小說堪稱經典,對人性脆弱面的深刻描繪直逼狄更斯。」────《科克斯書評》
 
  「約翰‧哈威的芮尼克系列是有史以來最出色的英國警探小說。」────《GQ》雜誌
 
  「布局精巧,角色生動,敘事有力。」────《觀察家》
 
  「第一流的小說,布局精彩,人物栩栩如生,是頂尖作家的巔峰之作。」────《泰晤士報》
 
  「約翰‧哈威的芮尼克系列為警察程序小說開拓全新的視野與高度。」────《衛報》
 
  「暴力犯罪之外,尚有溫暖人性,讓人欲罷不能。」────《每日郵報》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約翰‧哈威  John Harvey
 
  1938年出生於倫敦,是小說家,也兼有詩人與劇作家身份。
 
  倫敦大學金匠學院畢業,諾丁罕大學美國研究碩士,曾在教授美國文學與戲劇,後轉而從事專職寫作。並於1980年代返回母校,教授電影與文學。作家生涯創作百餘部作品,其中最為人熟知的是犯罪推理系列,尤以「查理‧芮尼克探案」系列小說最為膾炙人口。
 
  芮尼克系列首部作品《寂寞芳心》,甫出版便廣受矚目,獲英國BBC改編為影集,並登上英國《泰晤士報》的二十世紀百大犯罪小說榜。第二部作品《變調人生》,亦入圍英國犯罪小說作家協會金匕首獎。
 
  2007年,英國犯罪小說作家協會再度頒發代表終生成就的鑽石匕首獎,推崇他為「犯罪作家中的犯罪作家」。
 
  約翰‧哈威於2009年獲諾丁罕大學頒授榮譽博士學位,2020獲倫敦大學授予榮譽院士,以表彰他對「文學的傑出成就與卓越貢獻」。
 
譯者簡介
 
李靜宜
 
  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系博士,美國史丹福大學訪問者。曾任職出版社與外交部。譯有《追風箏的孩子》、《燦爛千陽》、《遠山的回音》、《奇想之年》、《史邁利的人馬》、《完美的間諜》、《末日之旅》、《此生如鴿》、《那不勒斯故事四部曲》、《地下鐵道》、《莫斯科紳士》、《寂寞芳心》、《變調人生》、《迷蹤記》、《荒蕪年歲》、《正常人》、《死亡的重量》等。
 
  臉書交流頁:靜靜讀一本書
 

目錄

推薦序   有時我喟嘆,有時我不       盧建彰
第一至四十七章
 

推薦序
 
有時我喟嘆,有時我不
盧建彰
 
  好像沒有很好吃
 
  宜蘭獨立書店「小間書菜」的彭顯惠說,這段疫情期間,許多弱勢家庭的孩子,不能去學校,就沒有營養午餐吃。她說,有朋友發現這狀況,就去跟銀行貸款,在農村煮午餐給這些孩子吃,顯惠也沒有錢可以資助,就把田裡的作物拿起來一些,自己每個中午就做幾道菜,拿去相添,給孩子們多幾道菜。
 
  她用開玩笑的語氣說,結果,偷聽到孩子似乎覺得不太好吃,反而評價她兒子半獸人煮的暗黑料理比較好吃。
 
  讓顯惠現在每次要把剛煮好的菜送去前,都會心情有點緊張,不知道這次孩子們對她的菜評價如何。她寫到最後還用「哭跑」兩字。
 
  哈哈哈。笑死我了
 
  我讀到這段小故事的時候,一邊笑,一邊覺得揪心,但又感到可愛。是啊,誰會想要去借錢好幫助別人呢?可是現實世界裡真的有人這麼做,而且還有人會參與。我心想那個覺得菜不是那麼好吃的孩子,在那當下,應該還是感到幸福的,心裡頭還是甜甜的,覺得有人在乎他,他還可以有餘裕小小地鑑賞一下美食,這是多麼美妙的事啊。
 
  畢竟,他本來可是沒得吃呀。這點他絕對比誰都清楚。
 
  我們大可不必急著教訓這孩子不知足,不懂得惜福感恩,你也許可以說他不懂事,不過,我自己倒覺得他再怎麼不懂事,還是比我懂事的。
 
  我是那個沒有參與在其中的人啊。
 
  他的世界,他的環境,絕對讓他比誰都早熟,他一定很清楚,這是受人的幫助而來的,他只是不太會表達謝謝,或者說還不太會表達。當然,更可以說,是我們還不太聽得懂他的感謝。
 
  他用單純的話語,直接表達,餐點沒有那麼好吃,表示他真的有在吃,表示他真的在品嚐,真的在乎眼前的食物,不像我常常邊滑手機邊吃東西、食不知味,比起來我才是真正對不起做菜的人。還有,他對食物的評語,其實真誠地呈現了人類比較美好的那一面,真實無虛假,而不是我們每天都會聽到的不太有溫度、只是表面功夫的「謝謝」。
 
  這樣說好了,你要不要計算看看你今天聽到幾個完全沒有看你眼睛的「謝謝」,幾個完全沒有不好意思的「不好意思」?
 
  哈哈哈。
 
  想像顯惠提著幾道自己剛煮好的菜,小心翼翼地送到,看著孩子們陸續到來,拿起餐具夾菜,她又期待又怕受傷害地從旁邊偷偷看著他們吃飯,這時,鏡頭特寫孩子閉上眼品嚐口中食物滋味的表情,搭配顯惠專注透過近視眼鏡偷看的臉部特寫,這時可以交叉剪接,也可以分割畫面,兩個臉部表情,兩相對照,我覺得這是世上兩顆心最近的距離。
 
  我喜愛這個真實世界裡的小故事,一如我喜愛這次芮尼克探長置身的故事。
  雖然是在鏡子的另一面,地球的另一端。
 
  卻有條無形的絲線,牽引著我,隨著每篇章,停不下眼,停不下手,急切著,在意著,想趕快幫他,想趕快解救,想趕快解謎,想趕快趕快讓那些都翻過去。
 
  有點殘酷,但是真的
 
  故事的開頭沒有芮尼克,我看著一個單親家庭的早晨,想到許多的混亂,都藏在下頭,不,是如此明顯,就在眼前。你想著,裡頭的孩子,或者說青少年、青年,接著會如何?我不知為何,立刻想到的是報導者的重要專題《廢墟少年》,那些曾經在機構裡跌跌撞撞長大的孩子,經歷多一些滄桑,夢想少了些光芒。
 
  我擔心著自己,對,你沒看錯,我作為一個讀者,我擔心著。
 
  我擔心自己會不會看不下去,對,我作為一個孩子的爸爸,對於跟孩子有關的惡事,近來的耐受度變得很差,我會恐懼害怕,害怕壞事降臨,害怕壞事降臨在我們這個世界上,而不單是故事裡的虛構世界。
 
  但,很抱歉,它確實早就,降臨了。
 
  我跟自己說,你要勇敢,你要認真,你要試著面對,因為芮尼克得面對,因為有孩子每天面對。
 
  真的有點殘酷。有點殘酷,因為它是真的。
 
  恐怖的事情,常常是因為你不敢正眼看它。
  而比起殘忍,更殘忍的事,就是知道有殘忍的事發生,卻假裝沒有。
 
  (對,我甚至一度擔心,擔心譯者的身體承受得住嗎?)
  (結果,她的心靈比我強壯許多)
 
  而我要說的是,願意把力氣花在面對殘酷的事上,那是多大的仁慈。
  那絕對比殘酷更加強悍,而我們要試著那樣做,好壓倒那些惡事,好壓倒那些一瞬間會壓倒我們的。
 
  凌晨4:40
 
  此刻是凌晨四點四十分,也許該說是黎明前。
  我起來書寫,狗在沙發上睡,我過去時,她眼緊閉著,呼聲很高,有時我笑說,是全場呼聲最高的。
 
  我煮了咖啡,是衣索比亞古吉產區的魔魔拉莊園,我想著,芮尼克也總在這時,燒著熱水,磨了咖啡豆,也把自己的心給磨開來,讓那氣味迸發出來。他獨自坐在那裡,大房子的廚房角落,貓有時來,有時不,他看著世界,看著自己,看著自己和世界。
 
  有時想起那些走過生命裡的人,有時是女人。他口拙,但心善。最常對付自己的就這種人。
  倔強極了。
 
  我很愛芮尼克,除了他愛咖啡,他愛爵士樂,更因為他愛人。他真的愛人。
 
  他對於那些被世界放棄的人沒有放棄,但也無力過分挽救,因為他知道自己平凡的像個凡人,就算是警局的總督察,也是個升官比人慢,人際關係淡薄接近苦悶,回到家只有貓想理他,噢不,很多時候他們也只想吃飯,頂多願意趴在他腿上聽音樂。
 
  他,有點灰撲撲的,彷彿當地的天氣,連絕對的黑色都不是,影子或許都比他有個性,沒有厲害的右勾拳,也沒有火力強大的武器,只有彎著高大的身軀,低著頭擔心,擔心領帶上的污漬,擔心手下的探員心理狀態,擔心週末波蘭俱樂部的邀約,擔心郊區弱勢家庭的孩子。那麽多擔心,構成了他。
 
  對話花力氣,但對話該繼續。
 
  是哪,相對脆弱的那邊,喔,那麼易碎,若不被壓碎,就會被壓得扭曲。
  夜裡我闔上書頁,深深地自靈魂深處,吸了口氣,長長地吐了出來,喟嘆。
 
  當芮尼克他苦惱,我也跟著苦惱,他有點難以啟齒時,我也跟著躊躇。
  社會議題不單在社會學的課堂上,更不會只是案件績效數字,而是一個個破碎的心和家庭。
 
  芮尼克走進那家門前時,我心抽痛。
  相較於殘酷的世界,芮尼克何嘗又不是脆弱的那邊呢?
  我們又何嘗不是脆弱的那邊呢?
 
  只是,當那壓迫被我們因為仁慈而勝過時,我們強壯了,我們可以幸運地倖存下來,並且稍稍懂得用仁慈為武器,好贏過那些殘忍。這是故事的意義,這是閱讀的終點站。
 
  芮尼克與女教師的對話,小小的點起了社會結構與教育制度,盡是在善與惡間的拉扯,女教師代表的那番言論,其實也是芮尼克心中的某一組聲音,你甚至可以把這當作是他的自我對話。
 
  對話不總是對,但不對話更可能錯。是啊,是啊。
  對話花力氣,但對話該繼續。
 
  謝謝芮尼克,帶著我們對話,帶著我們理解眼前的世界,並意識在一次次的落敗後,我們也許不盡然輸掉了良知與人性。
 
  有時我喟嘆,有時我不。
  因為芮尼克。謝謝芮尼克。
 
  (盧建彰,詩人、小說家、導演、廣告創意人)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9
    $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