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走進犯罪人心理之路
犯罪「來」無影,「祛」無蹤;被害則是「祛」無影,「來」無蹤。犯罪和被害會在什麼時候發生,又如何預防和避免發生,沒有人能說準——恐怕連上帝、神仙都難有答案。你說它是一個機率的概念也對,或認為它是一個因果上必然的結果也沒錯。當檢視其背後參雜人、事、物等因素的發展軌跡時,我們常會發現犯罪的發生還是有跡可循,被害風險確實也存在個別差異。儘管我們生存在一個社會與人際關係愈加複雜的年代,犯罪的型態也千變萬化,相比過去,犯罪偵查技術也因科技的發展而有長足的進步。然而,從古至今圍繞在犯罪議題的關鍵核心,仍舊聚焦在「人」與「人心」上。人心叵測,風雲難料,雖然科技能力已觀測到數萬光年之遙的天文黑洞,但目前就我看來,我們對於犯罪人心理的認識還仍處於起步揭密的階段。話雖如此,至今我們對犯罪者的心理、腦部、生理等研究,還是有了許多重要的發現。
犯罪的發生是一個數學函數
在解析犯罪之前,有兩個概念需先釐清。一個是犯罪,另一個是犯罪人。一般而言,犯罪的發生有三個元素,一是潛在的加害者與被害者,以及這兩者在時間與空間上的聚合。因此犯罪的發生乃是一個參雜著人、環境及兩者機緣互動下複雜的數學函數。進一步要澄清的是,違反世俗的道德和倫理並不等同於犯罪,而所謂的偏差行為也更不完全等於犯罪。因為沒有法律即沒有犯罪。對這一個古老的社會議題,可以想見的在不同文化不同的時代對待這事情的方法與態度,以及對「犯罪」的定義,也隨著社會價值觀與文化而有所變動。
人離惡的距離沒想像中遙遠
過去研究揭示了一個現象:「少部分的人,犯了大多數的罪。」這意謂著,有一小撮的人是常習犯。這群幾乎占監獄超過六成人口的累、再犯,犯罪活動可說已成是他們生活與自我中的一部分。但是這個「爛蘋果」的假設,受到近年多起社會矚目重大暴力案件挑戰著—例如我晤談過的情殺、弒親、分屍及殺童案件。這些人大多不符合傳統以為的前科累累、從小不學好的「壞人」形象,因而逼得我們不得不開始思索一個問題——人離「惡」的距離有多遠。以前上課我總是提醒學生,要有自我被害保護的概念,
因為你可以確定自己不犯罪,但無法保證別人不犯罪啊 !但現在我也常問他們,如果誘惑、機會與負向條件都俱在時,你可以保證自己一輩子不犯罪嗎?
遇見死刑犯的懺悔
犯罪的導因紛雜,做出決定可能只是人的一念之間、一個情境之下,甚至一段基因或腦部出問題等造成。有人計畫縝密,但也有人犯得糊里糊塗;曾經有位死刑犯跟我說過:「當時腦子裡只想趕快拿到錢跑路,加上人又慌張,根本沒想這麼多就把對方勒死了。」另一位因懷疑妻子不忠而縱火燒死多人,他說:「我只想嚇嚇他們,哪知火勢一發不可收拾。入監時,最小的孩子都還在幼稚園,現在都二十多歲了……」如果你總認為犯罪者異於常人,視他們為洪水猛獸,跟你完全屬於不同人種,這樣你便很難接近他們的犯罪心理,甚至對於犯罪預防與改善社會生活條件也毫無幫助。
兩個擴展我多元審視「犯罪」的觀點
進入犯罪研究二十多年,其中有兩個觀點對我影響深遠,擴展我思考犯罪的議題。一是出生於十九世紀中葉的法國社會學家涂爾幹(Émile Durkheim,
1858~1917)。他認為犯罪是社會存在的一個必然外,在功能上也會為社會帶來好的效果。二從社會控制理論的觀點,不同於傳統大多數人疑惑人們為什麼會犯罪?相反地,他們想問的是,你為什麼不犯罪?前者,讓我不只看到犯罪造成的惡,也思考到犯罪背後的社會病徵——例如不完善的社會福利政策,或讓人們知道一條行為對與錯的界線。而後者警惕著我們,你不一定是比較善良,而是你的內外在抑制機制比較強大而已,或者你只是想著,犯罪划不來(crime
doesn’t pay)。
初見少年輔育院的新收隊
我走進「犯罪人」心理之路,要從大學時至一所少年輔育院進行研究說起。在一個寒冷的十一月天上午,我從大門進去,不到五十公尺後左轉,正好走過穿著短衣短褲又穿戴著腳鐐、手銬加上連鍊的新收隊前,那如電影般的畫面至今仍然鮮明。其實我並非完全是被少年矯正機構的嚴酷所震撼,而是對這群青少年的人生感到一股莫名的悲戚。心裡想著是什麼原因,讓我站在部隊的這頭,而他們站在那頭。如果他們有不同的家庭,或跟大多數孩童一樣,每天下課後有一桌熱騰騰的飯菜等著他們,他們的命運會不會不一樣?往後因教學、研究及輔導等工作機會而陸續接觸過中輟生、少年犯、各類成年、老年犯,以及近年因緣際會到監所晤談到所謂的特殊個案,如違規、愛滋及死刑犯等。也因長期在監所擔任課程老師與輔導人員,使我累積到夠多的「人脈」,曾經在斑馬線上、捷運上不期而遇地碰到裡面教過的「同學」。
從「求破案」移轉到「求破解」犯罪人心理
臺灣矯正機構近年的收容人數大致維持在六萬上下。但社會本質與人口的改變, 犯罪收容人年齡比重、類型也跟著有所改變。我依稀還記得,在那個警方抓到嫌疑人,
還沒進入司法審判階段,就會開記者會宣布破案、開始論功行賞的年代。那時社會的焦點偏重「破案」,總覺得抓到人故事就當然結束,社會就又復歸祥和。直至近年,大眾將關注移轉到希望能「破解」犯罪者內心的思維。就在各界的期盼與拜心理學持續發展之賜,我們願意去好好研究這群走偏路、尋偏門人的內心世界。在這之中,不乏有些人的犯罪心理簡直毫無人性到匪夷所思的地步,聽著他們的犯案描述與神情舉止,還真會讓人有毛骨悚然的感覺。少數或因具精神疾患與人格異常,如思覺失調、躁鬱、衝動性格等,但多數犯罪動機,大致上只能說說破了就不值錢了,因為起心動念再簡單不過——不外乎情、色、仇、財及癮等。
用插畫與說話來細述犯罪心理學
從理解犯罪人心理到犯罪矯治,其實還有很長一段路,甚且有人還抱持矯治無效論點。當然更生這條路犯罪者自己也要負擔責任,但社會也必須了解,如果不理他們, 有一天他們終究還是要從圍牆裡再復歸社會。藉著本書,希望能讓大家概略了解,如何可能地像剝洋蔥般,一層層的剝開犯罪人心理的謎團。當然,書中也談及犯罪的跨學科本質特徵,包含刑事司法、刑罰、監禁、精神科學以及刑事政策等犯罪科學。
本書中提到的被害者許多都已無法起死回生,加害者也一失足成千古恨,所以其實都是後話了。但我還是希望能以平易近人的「說」法,簡明介紹犯罪相關重要主題,搭上插圖解說,讓大眾能有機會認識這群既陌生、不解,又充滿憤怒好奇的人。而在了解這些現象之餘,也希冀能達到犯罪預防的目的,盼能提升社會的生活幸福感, 在當人與人接近時,臉上露出的是微笑而不是被害的恐懼。
推薦序
我們與惡的距離其實很近
恐怖情人、家庭暴力、弒親、隨機殺人、吸毒、性侵、少年犯罪、校園霸凌、綁架、竊盜、詐欺、縱火、酒駕等,每天發生在我們生活周遭中。然而「人為什麼會從事這些犯罪?」一直是我們想了解的。魔鬼說認為,人會犯罪乃因現實世界以外的邪魔力量作用的結果;古典犯罪學派認為,人是基於自由意志而理性選擇了犯罪行為;實證犯罪學派認為,人的犯罪行為是受到生理、心理或社會因素所決定;批判犯罪學派認為,犯罪是衝突的結果;犯罪整合學派認為,犯罪行為是個人與環境的互動,無法以單一原因說明。確實,犯罪事件的發生,一般需要「犯罪人及犯罪性」、「被害人或被害客體」與「促發的情境」,三個元素在時空聚合,犯罪才可能發生。
《人性越界.犯罪心理解剖書》一書,是作者陳建安博士多年來親身投入犯罪人心理研究與輔導體驗所得。書中以淺顯易懂的口吻和插圖帶領讀者拉近與犯罪人距離,細述何謂犯罪及犯罪人心理、不同犯罪類型的心理解析,以及獨樹一格的另類社會——監獄。閱讀本書,可讓我們更清楚認識犯罪人心理,能更同理、與犯罪人對話進而預防犯罪。這本是臺灣首部本土犯罪心理研究書,特別是人為何會從事暴力與攻擊行為?是否有所謂的犯罪人格?幼時的經驗是否會影響成年時期的犯罪行為?因而有從心理動力來分析、有從行為理論、有從認知發展、有從性格及精神疾病等觀點來看犯罪行為,本書均有詳細解說。
當您越深入了解犯罪時,越會發現我們與某些犯罪人的距離其實很近,也會知道死刑犯也許不是真的那麼壞,而是用最笨的方法,解決一般的問題而已。許多人都是強大的善良偽裝者,犯罪只是淪為划不划算的機會成本,你不一定比較善良,只是內外在抑制機制較強大,或是你只是覺得犯罪划不來。因此,學說有認為人性都有犯罪自然傾向,從而犯罪是不需要解釋,而不犯罪才需要解釋;人所以不犯罪,乃是教養、陶冶和控制的社會化結果,若青少年與社會建立強有力的社會鍵,則較不易犯罪;反之,則易導致犯罪。
「隨機殺童案,誰是下一位?」回顧臺灣近年來隨機殺人犯罪動機,包括以下六類:
1. 對自身境遇不滿而遷怒社會。如二○○九年黃富康因投資失利又遭倒債後,以隨機租屋方式殺死房東;又如二○二○年于維智持藍波刀在萬華朝路人猛砍十八刀,被逮後供稱自己因失業後心情鬱悶才殺人洩憤。
2. 藉由入獄吃牢飯而逃避現況。如二○一二年曾文欽持瑞士刀在台南湯姆熊世界割喉男童,表明在台灣殺一、兩個人也不會被判死刑,以達到吃免費牢飯。
3. 藉殺人產生快感。如二○一四年鄭捷持雙刀在台北捷運車廂來回砍殺,並表明父母在車上都想殺,以及感覺殺人後很舒坦。
4. 對特定人士不滿但無法報復而尋找代罪羔羊。如二○一五年郭彥君因被阿姨欺負找代罪羔羊,持水果刀於北捷中山站搭乘電扶梯隨機砍人。
5. 精神問題或怪異想法。如二○一五年龔重安持水果刀於北投文化國小對女童割喉,自稱受幻聽責備「很沒用」,因壓力大決定「奪命紓壓」;又如二○一六年王景玉於內湖人行道上持菜刀對女童頸部猛砍,被逮後宣稱「我要傳宗接代,想找一個四川女孩!」。
6. 替代殺人。因為自己想死,然後藉由殺人來讓自己被判死或現場遭警方擊斃,鄭捷也算是以隨機殺人作為一種替代殺人的模式等。
這些犯罪人的特徵基本上包含:人際關係與社會連結皆不佳、隨機且陌生的被害人、都不見得對被害人與家屬有任何悔意,認為自己在做一件對的事、選擇孩童為犯罪標的原因可能要視個案而定等。
「犯罪人為什麼一直關不怕?」他們不是關不怕,而是不怕被關!沒什麼人願意被關,只是這種看命運吃飯的生活,很多已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也就是說,要改變生活習慣談何容易,毒癮犯認為用毒是人生一部分;竊盜犯認為偷竊東西是他們賴以維生的經濟來源;暴力犯會說就是要這樣處理事情。無論如何,從監獄近七成五是累、再犯數據來看,要這群人不再犯罪似乎很難,犯罪動機千奇百怪,犯罪手法千變萬化,這些犯罪人最大的問題出在於其犯罪性(
追尋短暫立即享樂而無視於長遠後果的傾向),即本書所描述的「性格特徵」。
人在兒童時期若未受到良好的社會化,則易產生衝動性格的犯罪性,因而預防犯罪的發生,應將一切預防重心,擺在兒童早期家庭社會化過程的及早介入。特別是近年來的隨機殺人案件,看到精神疾病、藥物濫用、長期失業、人際關係差、家庭暴力、社會排除等複合的多重問題,所以強調以家庭為中心,以社區為基礎跨部門整合服務,將社會安全網的漏洞補起來,這不只是個人或家庭的事,更是政府的事。
最後,本書為我們提供一個廣義的犯罪心理學的視角,認識犯罪及犯罪人,也提供我們是否能夠從不幸的事件中,找到正向的經驗與學習,以避免悲劇再度發生,深值推薦。
許福生 中央警察大學警察政策所教授
推薦序
不一樣的犯罪心理學
這是一本有溫度的、令人感動的犯罪心理學。我與本書的作者陳建安教授認識了約二十個年頭,在閱讀這本書時,感覺似乎在與他對話。內容充滿陳氏幽默,同時透露他對犯罪防治領域的熱情與想法,讓你會忍不住一直讀下去。作者寫出了自己與死刑犯、毒品犯等人的互動過程,提出目前社會常看到的問題,虛擬網路世界中缺乏真實人際互動、人口老化、被害者、性被害創傷等,以及點出大眾對犯罪問題的疑惑:遊民一定會犯罪嗎?吸毒一定會犯罪嗎?思覺失調一定會犯罪嗎?受到家庭暴力者不是一走了之就不會被打嗎?作者皆在書中有詳細的說明,同時分析各種社會情境,社會關係的形成,在各個實例中加入個別經典的心理學實驗,配合圖畫,讓讀者易於閱讀了解。
再則,書中提到的青少年相關問題,青少年是銜接兒童與成年的過渡時期,是屬於自我型塑的關鍵階段,對其未來生涯發展具相當大的之影響。這本書探討青少年尋找歸屬感、自信之結黨幫派問題;霸凌問題中的加害者與被害者都是需要被幫助的,書中亦提出因應霸凌問題的方法。如何從這些負面經驗中找到成長和正面的力量,勇敢認識自己的優缺點,從另一個角度看待及擴展省思這些社會議題。
在暴力犯罪問題上,暴力犯罪對於被害人生命身體、財產及精神上加以侵害、民眾產生恐懼,所造成的損害,往往難以彌補。臺北捷運的隨機殺人事件發生後,人們總是在犯罪人身上找不幸的成長經驗,學校挫折、家庭衝突、社會關係、本身問題、生物因素等,到底什麼是主要原因呢?臺北夜店殺警案在社會上引起軒然大波,保護社會安全警察竟成為青少年圍事之下的受害者,讓我們不禁思考到底青少年是怎麼了?變得如此凶殘、冷酷及無情,造成社會大眾處於被害的恐懼感當中。暴力行為的發生涉及許多層面,這本書從生理、心理、家庭因素、學校因素、社會環境等面向帶領讀者了解暴力犯罪行為。
本書作者加入他與吸毒者的互動過程,讓你了解吸毒者的心境,尤其是提到吸毒者形容自己的生命就像在天堂與地獄之間不斷的輪迴,為什麼他們無法跳出這樣的輪迴呢?在藥物濫用的循環歷程中,一開始定期使用藥物會產生興奮/快感,其次是鎮靜/抑制效果,導致藥物尋求以及持續用藥。在重複長期使用之下,藥物耐受性和戒斷症狀出現。而社會壓力情境會增加復發的風險,對於藥物濫用治療而言最大的挑戰在於戒除後的復發,大概有百分之五十的藥物濫用者會中斷治療或是在治療後再度使用藥物。這本書清楚的從心理及生理上分析吸毒的歷程,提供一般社會大眾了解不同的成因後,相信對於犯罪預防或降低再犯之可能性將有所助益,希冀在未來能夠找到更加妥善的防治策略。
陳巧雲 中正大學犯罪防治學系暨研究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