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陳拱北:通往近代臺灣公衛發展之鑰
當代與公共衛生有一點淵源的人,幾乎都聽過陳拱北教授(1917.12 ~ 1978.2)的大名。其中有不少人,曾被他親身教過或帶過活動。像我這一輩(我大一下時,陳教授即病逝)或更年輕的人,則大多經由陳拱北預防醫學基金會所推動的事務,包括基金會所出版之公衛教科書、研究獎勵、獎學金、及社團活動補助等,得以略知陳拱北教授生前之事蹟。
怪的是,在陳拱北教授逝世 37年後,對於想要多瞭解他的成長背景及其各階段學術生涯轉折的人,目前仍然只能藉由少數門生、舊知的片段追憶,去拼湊一些可能的面貌。我們尚未有一個較為完整、翔實的傳記可以參考學習。這當然跟陳教授是在任職中匆遽病故有關。
因此,這次張秀蓉教授所撰寫的「永遠的陳拱北」一書,終於彌補了這個缺口。
我個人自從 2005 年擔任公衛學院副院長起,即有幸與張秀蓉教授在整理臺灣公衛發展史上,持續有一些接觸。一開始是因江東亮院長邀請張教授協助蒐集公衛發展的史料,特別是裡面有關公衛教育的部分。張教授的第一個階段性成果,就是為臺大公衛學院的發展,挑選了歷史圖片與撰寫說明。之後再由專業公司設計成公衛學院歷史牆,於 2011 年 8 月 1 日正式在一樓大廳揭幕。
在這準備過程中,我與江院長就常聽張教授說,她又找到了那些資料,或是她如何到日本,專程把醫圖保存之臺灣醫學會刊物中所缺的期數影印回來。她講這些過程時,臉上所顯露出來的興奮之情,實在難以想像她其實已從歷史系退休多年。有幾次,她特別提到她發現了陳拱北教授的珍貴文件。因此,江東亮教授就於 2012
年在陳拱北預防醫學基金會的董事會上,正式提案請張教授從事陳拱北教授文集的編撰。之後我有幾次碰到張教授,她的第一個動作常是比著身體某一高度說:「現在找到的資料,疊起來已到我這裡」。最近一次,則是高與人齊了。
我們之前已在公衛大樓一樓重新裝潢了一間拱北講堂。除了一尊銅像及陳維昭董事長的題字,講堂裡缺少有關陳拱北教授生平及重大成就的簡介。因此,我們先請張教授就陳拱北教授生平寫了一片牆面。特別是,她找出了陳教授的簽名,讓專業人員設計在圖案裡。配合另三個主題(公衛教育及公衛實務上的成就), 陳拱北教授生平展示牆於 2013 年 4 月 26
日在拱北講堂內揭幕。從此,拱北講堂才名符其實地可以讓使用者快速瞭解其人其事。
不過,終究我們仍然需要一本完整呈現陳拱北教授及其時代背景的書。現在,大家期盼已久的書,終於出爐了。
我有幸得以先睹為快,不免想跟大家說幾個感想。表面上,這本書在講陳拱北教授的生平。但是,張教授往往先把時代背景描繪清楚。以學制為例,臺灣如何從日治前的私塾轉變到日治後的小(公)、中學、高等學校、大學,以及在臺灣唸書與赴日求學的差異,張教授藉由陳拱北的經驗,我們得以一窺其中的幽微之別。
本書另一項非常珍貴的內涵,是透過陳拱北從日本返臺,旋即經歷從日治末期到國民政府接管,在制度上從日本所尊崇的德式制度到國民政府採納的美式制度,讓我們瞭解其中一連串快速的組織與人事更迭背後的歷史脈絡。
陳拱北以一個出身臺北松山望族的虔誠基督徒(他及其夫人雙方家族都與馬偕家族有所關連;代表來自西方長老教會的影響),在臺接受日本殖民政府新設之小學(先入松山公學校、再轉入小學校)、中學教育(私立淡水大學;由馬偕兒子創辦),然後到日本繼續中學(東京明治中學校)、大學(慶應大學醫學部)。回臺受聘於臺北帝大(戰後改名國立臺灣大學)工作,後來以研究成果獲頒慶應大學醫學博士,又被選派至美國唸公共衛生碩士(明尼蘇達大學)。
陳拱北可以說是一直身處歷史洪峰之中。在他身上,多種歷史力量都留下深刻的痕跡。他的多元文化養成,加上戰後擔任了17年(1956 ~1972)的臺大公衛所所長,終能讓他站於浪頭之上。以這樣獨特人物的視角,這些歷史上的洪流波動,在張教授筆下,全成了引人入勝、又可理解的發展,也讓我們得以窺見滔滔之歷史巨流。
永遠的陳拱北,也是後人通往近代臺灣公衛發展之鑰。
陳為堅(公共衛生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