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藥食相輔,美味帶來健康!
《黃帝內經》載:「藥以祛之,食以隨之。」明確提出食物療法是一種重要的治療手段。
孫思邈認為:「食能排邪而安臟腑,悅情爽志以資氣血」,「凡欲治療,先以食療;既食療不愈,後乃用藥耳。」
孫思邈的弟子編纂的《食療本草》,詳細記載了241種食物的性味、功效,過食、偏食後的副作用,及其加工和烹調方法。
宋代《太平聖惠方》收錄「食治門」,記載藥膳方劑160首,以粥、羹、餅、茶等劑型出現。
藥膳,形成於傳統的中藥學精粹基礎之上,將中藥和某些具有藥用價值的食物相配,在食用中發揮其保健和治療作用。它最大的特點是「寓醫於食」,既將藥物作為食物,又將食物輔以藥效,二者相輔相成;既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又能讓良藥不再苦口,從而達到防病治病、保健強身、延年益壽的作用。如今,人們的生活水準不斷提高,自我保健的觀念也日益提升,以藥膳來防治疾病的方法,獲得越來越多人的青睞。
在中藥材中可供做滋補品和食療藥膳的有500種之多,占全部中藥材的1/10。藥膳是將中藥與食物相搭配,經過加工,做成色、香、味、形俱佳的食品。這些特製的食療藥膳食品,可以做成菜餚、點心、小吃、糖果、蜜餞等等,不勝枚舉。
●藥膳的特點
藥膳講究的是通過飲食調整人體功能,並提升人體免疫力。藥膳所使用的原料,能在食物中充分發揮其防病治病和健康養生的顯著效果。因此,藥膳通過特定的配方不僅可以達到治病的功效,更可以通過調和陰陽、增補虧虛等方式,來提升人體免疫力,以達到增強體質、預防疾病的作用。
進行膳食搭配時,要根據患者的體質、健康狀況、患病性質、季節時令、地理環境等多種因素,來確定相應的食療原則。這樣既能將藥物以為食用,又可以賦予食物以藥力,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現在的藥膳在傳統中醫學的基礎上,又吸取了現代營養學及烹飪學的精華,即「藥借食味,食助藥性」,滿足了人們「厭於藥,喜於食」的天性。且各類食材及藥材種類繁多,可任意煎、炸、炒、燉、蒸,滿足了人們各種不同的口味及要求。
●藥膳的功效
「西醫治標,中醫治本」,藥膳是中醫的一種延伸,通過祛除人體的邪氣,進而達到標本兼治的療效。藥膳講究「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五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的膳食搭配原則,既能滿足人們飲食的需求,又可以滿足營養與保健的要求,具有治病、強身、抗衰老的作用。因此,用藥膳來保健養生、延緩衰老的效果明顯好於一般用藥。
很多疾病發生時或在發病的某個階段,用藥膳或食物為主加以治療具有顯著的效果,「膳食療法」是臨床綜合療法中一種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內容。傳統中醫認為食物的四氣、五味、歸經、陰陽屬性等與人體的生理密切相關,我們可針對病人的症候,根據「五味相調,性味相連」的原則,以及「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的法則,用相關的食物和藥膳治療調養病人,以達到治病康復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