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我的美味人生
我在1972年到日本學服裝設計。後來嫁到了科威特,在那個人地生不熟的地方待了7年。記得第一個小孩剛出生,有小孩與家庭要照顧,本業服裝設計根本無用武之地。小孩成長需要營養,我每天絞盡腦汁想著如何變化花樣煮些好吃、營養又健康的食物給他們吃。他們不喜歡吃蔬菜,我就把蔬菜和肉和在一起,捏成肉丸子,再將義大利番茄醬混合各類已絞碎的蔬菜一起煮,再與肉丸子一起燉煮,盛盤上桌哄著小孩吃,如此一來,他們不僅愛吃,同時也吃到了洋蔥、紅蘿蔔、西洋芹與櫛瓜等蔬菜。
我本來就喜歡做菜,為了滿足這項興趣,從13歲起我就會無師自通地從報紙上收集相關食譜,裁剪成自己專屬的筆記。我們幾個姊弟在爸爸過世後是大姊照顧長大的。所謂長姊如母,大姊很早就開始訓練我們在廚房幫忙。我們會跟著她到菜市場打轉,菜買回來後還要幫著洗切,就是這種訓練,更加深了我對做菜的興趣。婚後定居科威特,家庭主婦的身分讓我必須打理一日三餐,那時想著,既然無法從事服裝設計,能夠餵飽家人,讓大家吃得高興也是挺不錯的,從此將所有的熱情投注在做菜上面,廚藝越來越精進,做菜的興趣也就更高昂了!
Kuwait(科威特)對我來說是一個很陌生的國家,語言、風俗習慣、環境都不一樣。剛開始的時候可說是度日如年,一天24小時對我來說就像48小時那般漫長。到了第三年我考上了駕照,情況丕變,緊張忙碌的生活,讓我的一天變得窘迫非常,好像一天只有10小時可用,隨時都像在打仗似的。早上我先送小孩上學,之後趕到甜點舖子買伴手禮,接著就趕到姑姑或是阿姨家,我在旁邊一邊觀摩著他們做飯的技巧,一邊勤做著筆記(所謂做筆記也只是記材料與作法,不知它的量是多少,因為姑姑與阿姨都是用眼睛與感覺做菜)。離開後,我就會跑到超市採買剛剛學到菜色所需的材料,回家揣摩著做午餐。到了下午1點半,我到學校接回小孩(這時他們已經吃過了一份小三明治)。差不多3點左右,當先生回家後,我們再一起共享豐盛午餐。晚餐就吃得簡單了,大概是水果和三明治就打發了一餐。
由於每天都變化不同的菜色,那段時間我煮菜是越煮越來勁。一直以來,我都是憑著眼睛與感覺做菜,所以在寫這本食譜時很不習慣,做菜是一種藝術,好像畫畫一樣,要敢嚐試不同顏料所搭配出來的顏色,要敢嚐試用不同的香料。香料多與少,也是決定它與食物之間是否和諧、口感好不好的因素,憑感覺常常會創造出乎意料的菜餚來。
我的公公TALAT AL-Ghoussein擔任科威特大使,常常奉派駐各個國家。他每隔幾個月都必須返回科威特述職,並當面向國王Amin Jaber AL-Sabah報告駐在地輿情。在一個非常偶然的情形下,公公得知國王喜歡品嚐中國菜,就向國王提出邀宴。他說:「是否讓我的台灣媳婦為您做一些中菜嚐嚐」!
我一共做了次菜宴請科威特國王。國王品嚐過後,非常滿意,在第二次與第三次宴會後,賞賜我珍貴珠寶。這對我是很大的激勵,從此以後,我做菜信心大增,益加堅定了往烹飪方面進修的興致。
1987年我遷居加拿大,在此期間我又學習了北美洲的料理。
1991年,公公退休後定居英國倫敦,我們也跟著搬到了倫敦。英國親戚多,婆婆時常需要宴客,每道菜的份量都不少,多達20~30人食用。我因此也習慣了份量大的菜餚。每次請客,來客總會促狹地說:「妳是煮給軍隊吃的嗎?」「哈!哈 !哈!」 我都是這麼笑著回答:「習慣了煮大份量,後來又煮小份量反而覺得彆扭。」
1999年,因外曾祖母生病(她80多歲了),公婆為了照顧她老人家,舉家搬往突尼西亞,我們和孩子留在英國。這時,3個孩子都長大了,剛巧又碰上911事件,我所屬的慈濟功德會需要募款,我因此走出家庭,加入僑界活動,認識了台灣代表處與僑界人士,也開始在英國僑教中心教導台灣婦聯會的姊妹們料理中東菜。在這些姊妹們的鼓勵下,我邀請了台灣駐英代表到家裡餐敘,比如鄭文華代表夫婦、田宏茂代表夫婦、林俊義代表與張小月代表。有了他們的鼓勵與支持,及諸多姊妹們的鼓吹(他們總是遊說我:妳不開餐廳,就出本食譜好了!),讓我有了書寫的動機,今天也才有這本食譜的出版問世!
這本書中的菜餚都是我在中東生活時的回憶,除了傳統材料與作法之外,也有我自己的烹飪心得,包含我回到台灣後,如何應用台灣的當地食材與台灣人習慣的口味將配方稍微改良。中東料理對很多人來說很陌生,但是實際上卻不難做,希望這本書能帶給讀者不同的飲食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