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節錄)
以王道信念建立善的循環╱施振榮
因慈濟的因緣認識本書作者何日生先生已十餘年,最近他暫時停職放下手上的慈濟工作,到大陸北京大學、英國牛津及劍橋大學以及美國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進行研究及講學。
何先生對「善經濟」這個議題有很深的認識,他從歷史、哲學、宗教及現代資本主義的不同觀點及角度切入,深入研究並在比較分析後提出論述,對於組織建立善經濟的思維及有效落實值得參考。
我認為書中所談的善經濟,與我所推動的王道思維,目標都是在引導組織往善的、對的方向發展。所謂的王道就是大大小小組織的領導人之道,同樣善的組織也要靠領導人有思想及信念,以身作則,才能建立善的生態,讓善經濟循環下去。
宏碁在創立的第一天就以「人性本善」作為企業文化的基本信念,也因此為企業及社會培育許多人才,創造許多「間接、無形、未來」的隱性價值,也對許多企業、家庭及社會帶來深遠的影響,建立起善的正面循環。
「善經濟」十分強調利他的重要性,這和我所談的「利他是最好的利己」,都同樣是重視創造「間接、無形、未來」的隱性價值,相信也只有透過利他才能永久利己,建立源源不斷的善循環,並將所創造的價值由隱性價值逐漸轉化為顯性價值。
本書作者用心推動善經濟及善循環,值得大家進一步深入了解,並將善的信念內化在自己及組織的文化中。我四十多年來也是堅持王道的信念,一路走來以實踐「利他」,為社會創造許多顯性及隱性的價值,最終也都證明秉持善的信念定能建立起良性的循環而生生不息。
自序(節錄)
寫在《善經濟》一書之前
在東西方文明中,善一直是各文明的核心議題。對於西方,善是真理。對於中國,善是利益萬民、利益萬物。
孔子聽到武樂說:「盡美矣,未盡善也。」聽到韶樂說:「盡美矣,又盡善也。」這兩段話的意思是達到美還不夠,還要善。所以,美不離善,美必須趨於善,才是圓滿。
孔子在《禮記》裡也說:「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這說明,真理必須是善。學,即實踐。真理必須實踐,才知道其益處。善有「受益」之意。善不是以一項真理框限每一個人,而是造福每一個人。雖有最高的真理,如果不能讓人獲益,這真理就不善。所以真理必須善,對於生命的完整性,善比真理還要究竟。
中國人眼中善的意涵,從造字中就可以看出。善,就是一人一口羊。每個人都有,每一個都享受幸福,每個人都生活在共容、共享、共榮的社會那才是善。
西方哲學的始祖柏拉圖講「至善」(Summom Bonum),強調真理,追求最高的真理。但中國人的善不是去追求、認知最高的真理,然後用這真理來衡量世間的一切。中國的善是各人「善其所善,美其所美」,才是善。如孟子言:「可欲之謂善」,「充實之謂美」,滿足人民所需要的就是善,每個百姓都擁有幸福才是美。所以說「充實之謂美」。
連主張生命要復歸於「無」的老子都強調:「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善利萬物,連惡都要去靠近、去幫助。所以不是打擊惡,而是教化惡。直到世間的一切的惡都轉化為善,才是善。
所以善,就是利他。利益萬民,利益萬物。
其哲學的最高理想是,與萬物合一、與萬法合一,是為共善。
其實踐方式是,與一切的人事物都建立愛的關係,是為共善。
善是利他。「善經濟」就是從利他的角度從事經濟活動。經濟的主體就應該是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