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我懂文言文 我光榮
文言文作為一種書面的文體,它也許和口語有一定的距離,但這也顯示出了許多意義。首先,古代的書寫工具既昂貴又不方便,所以當語言必須著之竹帛時,就一定要精簡,精簡當然就得有取捨,必須準確達意,所以文言文一定是一種精緻的語言。毫無疑問地,精緻當然是文化進步的象徵。
其次,即使不從書寫的方便性來說,任何文化的發展,也都必然讓口語與書面語的差距越來越大。思想總是越來越複雜,書面語經過文字的轉換,會更有餘裕來傳達曲折複雜的思想,所以文言文作為一種精緻的語言,更重要的是它充分記錄也反映了我們文化發展的軌跡。
再者,語言的形式同時也就是思維的形式,我們只有通過語言的學習,才能完整進入一個文化的整體思維結構之中,所以,文言文也可以說就是我們文化最重要的名片之一,沒有這張名片,我們是不足以把握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因此,不管這個書面語已經離我們的口語有多遙遠,學習它也會是我們瞭解傳統文化的必備功課。
更重要的,中華文化能夠成為全世界至今綿延最久的一個完整文化,文言文這個書面語扮演的角色之大,是我們無法想像的。我們知道,每個人的語言都有其風格,而以中國地域之廣、方言之多,要想將之凝聚為一個文化共同體,會有多少困難,這是可以想像的!可是我們看古人,不管他講什麼方言,生在哪個時代,他們所留下的文章,卻完全沒有任何溝通上的隔閡與障礙,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各位試想,英國的莎士比亞離我們並不遙遠,但是他的劇本今天很多熟悉現代英語的人已經讀不下來了,可是我們今天即使讀先秦時期的文言文,依然沒有什麼大困難,這點難道不是我們文化值得驕傲的地方嗎?
因此,我們應該可以理解,為什麼學習文言文是一件無比重要的事了,這是一把走入傳統文化的鑰匙,一扇尚友古人的視窗,更何況,迄今為止,文言文在很大的領域上,依然是我們這個民族的「活」的語言,我們口語中依然有著太多的成語、套句,都源自於大家耳熟能詳的古文之中。什麼「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等等,誰能說這不仍然是我們鮮活語言的一部分呢?
基於如上這些原因,所以孫文學校要編輯這樣一部文言文讀本,這不只是為了在這個「去中國化」的狂潮中,為民族文化當個守門員而已,更是希望做文化的中流砥柱,給被一些短視政客糟蹋的下一代,一個能夠接軌文化傳統,與精緻我們語言水準的機會。本書所選的文章,大致都是上個世紀後半葉,臺灣還在推行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時,初、高中國文課本中所選的文章,也是瞭解文言文必讀的六十篇。很不幸的,這其中大多數篇章,都已經是現在年輕世代不曾讀過的了。我們希望這樣一套讀本,既可讓我們這一輩人再度重溫一下年輕時曾經讀過、背過的文章,也可以讓年輕世代瞭解父母親們曾經經歷的語言訓練,並讓我們都能在這些篇章的引導下,重新走回讓我們安身立命的文化傳統。
當然,文言文並不是沒有缺點,作為一種語言,它的功能的確是有侷限性,我們也並不想誇張文言文的作用。對照於這個時代,我們會發現文言文在表達邏輯的、知識性的內容時,它仍受到限制。傳統文言文很不擅長推理的進行,這個問題也的確限制了我們接受西方文化的能力。如何改造我們的語言,讓我們可以順利地吸取人家的長處,這當然是另一個課題,但是這並不影響我們對文言文的學習,只要我們能夠清楚認知這一點就好。
總之,《文言文基本讀本》上、下兩冊,是我們孫文學校對這個黃鐘毀棄,瓦釜雷鳴時代的一個反省與補救,我們以前常用「不絕如縷」這個成語來描述文化發展的處境,時代的巨輪總在不停前進,而傳統文化在這個前進的歷程中,也總是會碰到形形色色、不一而足的阻力,但我們相信,中華文化自有一種強的生命力,否則它不會歷經五千年,在種種磨難中還歷久彌新。所以我們願意當這樣一個點燈人,也願邀請各位來做下一棒的傳燈人,莊子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這就是我們的使命與期待!
孫文學校總校長
張亞中 謹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