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博物館裡的中國史

大英博物館裡的中國史
定價:890
NT $ 606 ~ 703
 

內容簡介

  再忙都可以隨時輕鬆開卷,一本書就把博物館帶回家!
  以物觀史的典範,精選大英博物館中六百件珍貴藏品,
呈現七千年瑰麗璀璨的中華文明,以文物為證,讓我們親眼目睹歷史。
 
  我們不僅可以透過文字材料理解歷史,物質、視覺材料本身也可以述寫歷史。尤其在到處充斥視覺、物質訊息的當代社會,它們的重要性甚至超越文字。……不但強調了大英收藏之重要精彩作品,又輔以其他非館藏的重要相關作品。更重要的是,還讓我們看到許多過去不曾發表的資料(例如宋代的彩繪磚、元代的漆螺鈿盤等),讓深藏庫房的重要材料重見天日,促進了跨領域的對話。
 
  由大英博物館中國館館長親自撰寫,歷時18個月,從3萬件珍貴館藏中精選出600件展品。透過精美的圖片,讓文物講述歷史,清晰勾勒出7000年中華文明的歷史脈絡。
 
  以物觀史,以時間為序,以文物為點,勾勒出七千年的中華文化史。聆聽古老的器物娓娓道來,講述它們的出身、遭遇和故事,呈現其背後的社會萬象,與當時人們的生活與文明。
 
  一件鑄造華麗精美的青銅簋,盤面上刻著長長的銘文,敘述著西元前一千多年周公旦平定商朝遺民叛亂的故事。
  敦煌莫高窟藏經洞裡出土的《報恩經變相圖》,展現出唐代供養人對佛教信仰的虔誠與投入。
  一只繪製著猛禽捕兔的巨大青花瓷盤,透露了明代景德鎮瓷器訂製外銷的風潮與盛況。
  翻開本書,彷佛一腳踏進了大英博物館中國館,在凝結的時空中,看盡帝國王朝的興亡起落,七千年文明的繁華盛衰。
 
  關於大英博物館中國館
  大英博物館中國館共有文物約3萬件,是臺灣、大陸以外收藏中國文物最多的博物館,其中收藏的唐摹本《女史箴圖》被列為大英博物館三大鎮館之寶。2018年11月,中國館在閉館18個月以修繕升級後重新開放,伊莉莎白二世女王親自為其剪彩揭幕。本次修繕擴充了很多展品,將一些書畫和織品等過去因條件限製無法展出的藏品,第一次開放在眾人面前。此外,還展出了新近收藏的中國當代藝術品,以求更全面而完整地呈現中國的面貌。
 
  《大英博物館裡的中國史》是伴隨此次重整展廳的重量級出版品。作者霍吉淑是大英博物館中國館館長,她是英國知名漢學家,曾策劃多個中國文物展覽,也曾受邀至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進行學術交流及專題演講。本書由霍吉淑執筆,30餘名專家參與,歷時18個月,精選600件文物,被BBC稱為「美麗而全面的中國歷史導論」。
 
本書特色
 
  六百多件珍稀文物以精美照片呈現,彷彿置身大英博物館中。
  最熟悉中國館內各項文物的漢學家霍吉淑,親自執筆寫作,訴說器物的故事。
  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教授施靜菲專業審校、專文推薦。
  許多過去深藏庫房不曾發表的資料,如宋代的彩繪磚、元代的漆螺鈿盤等,得以重見天日。
 
名人推薦
 
  吳密察(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
  周功鑫(前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
  林秋芳(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所長)
  邱建一(藝術史學者)
  謝金魚(歷史作家)
  謝哲青(作家、知名節目主持人)
  (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名人書評
 
  本書透過大英博物館典藏的陶瓷、玉器、書畫、織品及裝飾藝術,來貫穿陳述7000多年中國華夏文明發展史。作者以豐厚藝術史學底蘊,以流暢文詞深入淺出的闡述古代藝術的歷史社會發展脈絡、時代和地域風格、流派及技巧及其影響。讀者可借此建立藝術專業素養及深入了解古代歷史、社會發展與文化藝術的關係。──林秋芳(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所長)
 
  我們不僅可以透過文字材料理解歷史,物質、視覺材料本身也可以述寫歷史。尤其在到處充斥視覺、物質訊息的當代社會,它們的重要性甚至超越文字。……不但強調了大英收藏之重要精彩作品,又輔以其他非館藏的重要相關作品。更重要的是,還讓我們看到許多過去不曾發表的資料(例如宋代的彩繪磚、元代的漆螺鈿盤等),讓深藏庫房的重要材料重見天日,促進了跨領域的對話。──施靜菲(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教授)
 
  強而有力的說明,幫助讀者穿越六千年的歷史文明……視覺饗宴,值得一讀。」──《東方陶瓷學會》
 
  這本精美而易讀的書,讓讀者能夠輕鬆地進入中國的歷史……書裡的照片是精華亮點。──《歷史揭祕》雜誌,當月精選圖書
 
  介紹中國過去的歷史文化,這本書是上乘佳作,多采多姿且引人入勝……以流傳下來的珍貴文物為證,將複雜的歷史背景轉化容易了解的段落。──《藝術新聞》雜誌
 
  霍吉淑是一位知識豐富的導覽人,也是一位眼光獨具的策展人……這本書囊括了許多令人嘆為觀止的精美物件,讓讀者流連忘返。──《泰晤士報文學增刊》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霍吉淑(Jessica Harrison-Hall)
 
  大英博物館中國館館長、漢學家、策展人,從事中國歷史研究多年。著有《大英博物館大維德爵士藏中國陶瓷精選》、《大英博物館藏中國明代陶瓷》等書。
 
審訂者簡介
 
施靜菲
 
  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教授。英國牛津大學東方研究所博士,曾任國立故宮博物院助理研究員、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講師。研究領域為東亞與歐洲藝術與文化交流、東亞裝飾紋樣史。著有《日月光華:清宮畫琺瑯》。
 
譯者簡介
 
顧雯、謝燕
 
  專業譯者
 

目錄

推薦序
引言

第一章 早期文明(西元前5000-221年)
第二章 帝國時代(西元前221-西元960年)
第三章 帝王、文人、商賈(西元960-1279年)
第四章 元明之際(西元1271-1644年)
第五章 清:最後的王朝(西元1644-1911年)
第六章 現代中國(西元1911-今)

參考文獻
致謝
 

推薦序
 
施靜菲(國立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教授)
 
  在資訊爆炸的現代,要向讀者推薦一本深入淺出,又能含括豐富面向的文化藝術史入門書籍,原屬不易,更何況對象是中國藝術史?眾所周知,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地大物博,文化藝術發展包羅萬象,如何濃縮精華在方寸之間的小書中?大英博物館中國部門主任霍吉淑(Jessica Harrison-Hall)的這本著作改變了我們的看法。
 
  大英博物館的最強導覽計畫
  大英博物館進行的「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計畫,以紮實的研究為基礎所進行的推廣教育,是放眼世界近幾年博物館界最成功的項目之一。這個計畫一開始是由大英博物館與英國廣播公司(BBC)合作的廣播節目,配合出書,後來推出特展等等。且隨著巡迴世界展覽,這股「從文物來看世界史」的熱潮蔓延至世界各地。我們當然可以從歷史與藝術史學門的物質文化、視覺文化轉向來看這個發展,而大英博物館的世界文化藝術藏品更有其得天獨厚的優勢。以人類文明發展中重要的視覺、物質文化材料來理解世界史,現在看起來似乎習以為常,但在過去以文字為歷史學主流的時代,歷史學家極少採用(除了史前、上古時代的史家外),遑論要讀懂藝術、理解視覺語言、物質材料,都是一項門檻不低的學問。因此,這個項目成功打入一般大眾市場,可說是一項重要的歷史科普教育革命,讓普羅大眾也分享學界的思潮發展,意識到,我們不僅可以透過文字材料理解歷史,物質、視覺材料本身也可以述寫歷史。尤其在到處充斥視覺、物質訊息的當代社會,它們的重要性甚至超越文字。
 
  其次,這個項目另一個重要的成果是,大大改善大眾的博物館參觀經驗。大英博物館的藏品豐富,在世界上名列前茅,每年的參觀人數在500-600萬之間。但是在過去,雖有全館無數寶藏,一般觀眾一進大英有如進入人類文明迷宮中,不若其他博物館有鮮明的鎮館之寶,例如羅浮宮有鎮館三寶,其中又以蒙娜麗莎最為人所知,說是全世界最著名的美術作品,一點也不為過(羅浮宮的研究員告訴我,平均每30秒,館內工作人員就會被問「蒙娜麗莎在哪裡?」,不勝其擾)。「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項目大成功後,「踏進大英博物館不再像進入茫茫大海不知方向,而像是有了導航器(navigation),你知道從哪件作品看起」,我的英國友人這樣告訴我。這不僅拯救了外來觀光客(大英博物館和台北的國立故宮博物院一樣,外國觀眾比本地觀眾多得多),就連本地觀眾進入博物館,都知道要從哪裡開始看展,這真是很大的幫助。
 
  我們可以將《大英博物館裡的中國史》這本導覽書看作是「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的子系列,大英博物館延續先前的成功經驗,讓各個部門複製徹個模式,推出各個區域的版本。而《大英博物館裡的中國》就是其中之一,以大英收藏的傳世及出土的文物來理解中國歷史,用藝術作品來理解此塊土地上發展出的重要的文化成就。
 
  中國藝術就在掌中、再忙都可以隨時輕鬆開卷
  全書架構一方面以歷史時序為軸,分為六章,一方面盡可能曩括各個具體的文化藝術面向、條目,像是一本文化藝術史辭典,又隨時穿插一些需要解釋的重要主題短文(例如〈敦煌莫高窟〉、〈明代墓葬〉、〈上海:中國最時尚的城市〉等),雖然項目看似很多,但等級層次分明。大英博物館得天獨厚的豐富館藏,使得這個敘事方式不但得到充分的支持,且更添精彩。不但強調了大英收藏之重要精彩作品,又輔以其他非館藏的重要相關作品。更重要的是,還讓我們看到許多過去不曾發表的資料(例如宋代的彩繪磚、元代的漆螺鈿盤等),讓深藏庫房的重要材料重見天日,並促進了許多跨領域的對話。這些資料在原本以精品(完整、美學重要性為主要考量)的思考脈絡下,不會被看見,而現在,它們在文化史的角度下得以呈現。簡而言之,此書以物質及視覺材料讓中國歷史鮮活起來、歷歷在目,由古貫今的敘述方式也使得古代與當代中國連結不曾間斷。
 
  作者深入淺出地描述方式,與本書的編排方式兩相加乘,跳脫了過去類似書籍的教科書模式(系統性的架構、有絕對次序),以時代範圍分段、重要主題、文物短篇(每篇正好是書本翻開的兩頁,半頁文字搭配1-3件文物),這樣有層次又無固定次序模式讀起來相對沒有負擔,或者說正適合當代人的閱讀習慣。網路時代,急速、忙碌的快轉生活,大多數的人或許無法從頭到尾,有秩序、系統性地完整閱讀,而是許多短促、片段的時間間隙。而此書讓人可以隨時開卷閱讀,可以從任何一個條目進入,不用擔心沒有從頭讀起,可說是一本符合網路時代的步調、更具有當代性的教育推廣入門書。
 
  在中文世界中,中國藝術史分工至細,撰寫一本包羅萬象的中國藝術史入門書幾乎是天方夜譚,讓學者們視為畏途。這樣的中國文化藝術史入門書能有中文版問世,讓人樂見其成。藉由教育推廣的各種媒體方式,讓一般讀者也同享中國歷史與藝術史學門的研究成果。未來若有電子書或有聲書,應該能造福更多有興趣的讀者。
 
引言
 
  中華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有人認為華夏文明從遠古以來都綿延不斷始終如一,現代中國人與數千年前的祖先一脈相承。這一觀點至今仍有眾多擁護者。幾乎所有的中國通史都以石器 時代為開端。中國歷史悠久,地域廣博、人口眾多,非一個展覽、一本書所能全部囊括。本書大部分也都依照傳統順序縱覽整部中國歷史,但因陳述方式有所不同──主要透過物品(藝術和物質文化)加以呈現,難免百密一疏。書中將中華大地歷史長河中,近7000多年的時間分成六個階段,透過各個時期的陶瓷、玉器、青銅器、繪畫、書法、織品和裝飾藝術等遺存來瞭解中國的過往。中國歷史悠 久,地大物博,但並非以往認為的那樣全部依賴自給自足,與世隔離。從文獻記載和物質文化遺存中可以看到,自新石器時代以來,中國和域外在每個歷史階段都有著廣泛的交流。在本書中,我們就將從大英博物館所藏的中國文物回首過去、追溯往昔。
 
  地理
  數萬年前,中國疆域內就開始有人定居。事實上,大約五十萬年前,直立人,即「北京人」就在此覓食生息,這是中國出現的最早的遠古人類之一。中國廣袤的疆域足以讓任何嘗試周遊此地的人們嘆為觀止。地圖上短短數公分的距離,足以抵上飛機數小時或火車數日之耗。常言道,欲知中國之古,先知中國之大。我們要瞭解中國,必先瞭解其悠遠廣大的歷史、地域,以及多元文化。所以我們也常說,中國之大,自成一體,自有乾坤。其疆域內擁有的地形地貌、氣候類型和動植物種,幾乎涵蓋所有類型,這些自然條件對定居於此的人們產生了潛移默化的深遠影響。不過,地形和氣候究竟是如何決定文化的呢?定居在中國北方黃河(圖一)流域和南方長江(圖二)流域的人們,從新石器時代 起就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但另一方面他們之間又建立了遠超過我們以往想像的密切聯繫。儘管中國的疆域在歷史上經常變動,然而今天的中國依然擁有蔥翠如茵的內蒙古草原、新疆的沙漠、黃河中游的黃土高原,以及長江以南地區的梯田(圖六)。中國海岸的地形也同樣廣泛多樣,甚至有海南島這般椰林與銀灘並存的熱帶地區。中國還有高聳入雲的山峰,靜謐的湖泊和茂密的森林。如此博大怎不叫人流連忘返。
 
  語言
  學習中文在今日已成潮流。世界各地的中小學紛紛開設中文學習社團活動,中國政府開辦的孔子學院在全球推廣中華文化。隨著中國經濟的繁榮,我們也逐漸感受到一些由此產生的社會效應:社會精英會安排子女去西方高等學府深造;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前往歐洲、澳洲和美國旅行。與這些中國人交流的欲望進一步推動外國人學習中文的熱情。因此,出於社會、經濟和政治因素,中文日益成 為海外交流的一種重要語言。在中國,漢字是人們交流的紐帶。此外,漢字也聯繫著韓國、日本和越南這些鄰國,因為這些國家的文字曾經歷過一段相同的發 展歷程。古代文字同樣能引起現代人們的共鳴。比如「田」字(字形呈一個方塊分成四個部分),在西元前1200年左右的甲骨文中已可辨出相近的文字。專業學者通過掌握閱讀甲骨文的專業知識,仍可識讀這些3000多年前文字中的大部分。當一個現代中國人拾起一枚古代士兵書寫的竹簡時,還能大致理解竹簡上文字的含義,這確實令人拍案稱奇。對於人口規模巨大的中國來說,書面語言堪稱跨越時間與空間,聯絡人們的重要媒介,倘若人們僅僅使用方言交談,就將阻礙不同地區人們之間的理解與交流。由此可見,中文不愧為一種共同的、歷史性的語言。
 
  古今之間
  在中國,歷史並不遙遠,而是近在咫尺,現在和過去關係親密,這與西方「歷史」的概念大相逕庭。有人認為,對過去盲目的崇拜會限制人們的創造性思維,阻礙人們尋求解決問題的新方法。不過,這種批判或許完全忽略了重點所在。中國可以通過記錄和研究歷史,進一步重現古代原貌,在現代迅速建立一種關於歷史的隱喻。中國 的景觀本身就能喚起這種同古代的聯繫:當你凝視著黃山壯觀的風景時,會立刻聯想到古代山水畫中傲然挺立的松樹和聳入雲海的山 峰(圖七)。與古代的聯繫還體現在對祖先的敬畏上。在一年之中重要的時節,或慶祝重大事件的時候,都有祖先的「參與」,這一直以來都 是中國人生活的組成部分。這種關係本質上是一種互動──活著的人通過記憶讓死者「不朽」,並向他們供奉食物;而死者會在精神上為生者達成願望提供支援。在悠久的歷史中,這種互動的關係在重大政治決策,如選擇攻打敵人的吉時,或者在搜集資訊,如預測天氣以獲得豐收等方面,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與過去的聯繫還遠不止於此。不論在任何朝代,當代之人都會通過研究過去的文獻(銘記於心),或者臨摹古代繪畫等,與歷史建立一種連接。回顧歷史,是日常生活的一項基本內容。當然,有學識的人還可以擁有和閱讀 古物上的文字紀錄,瞭解古代的哲學和歷史。
 
  權力與信仰:帝王與宇宙
  在與歷史的聯繫上,還有一個重要的方面,即自古以來在位的 皇帝就講究「承天命」。皇帝不僅是中國的最高統治者,天子,而且鄰國也需要向他朝貢,承認他在這片地區無上的權力。皇帝不但統治著世間之人,從根本上說,他作為北極星的化身,還掌控著整個宇宙。兩千多年來,中國歷史上任何朝代更迭,帝王易位,或是一個朝代的滅亡,都是天命所歸。國家儀式的舉行強調了帝王對於維護宇宙秩序的重要性。這些儀式從古時一直延續至今。所以皇帝會親自主持參與一些極為重要 的儀典,比如在天壇行孟春祁穀祭天大典、在太廟祭祖,或去泰山 祭祀等。舉辦儀式要擇吉時,要安排程序步驟,因此皇帝需要大臣和龐大的官僚機構輔佐。
 
  中央集權下的官僚體制:文韜武略
  中國第一位皇帝,秦始皇(統治時間:西元前221-220年)建立了一套標準的法典和中央集權的官僚體系。到漢代(西元前220-202年),進一步加強了中央集權控制。自此以後,整個封建時代,中國廣袤的疆域都是有賴文武分職的官僚機構來管理,延續了兩千多年。在現代,公務員和軍人間的區別可以讓我們想像到古代文官 和武官間完全不同的職責分工。不過,在古代,所有士大夫都以政 務和軍事兼修的標準來要求自己。因為,要成為一個理想人才,必須文武兼備。官吏的選拔主要採用科舉制,需通過地方、省城、京城等層層考核。在這些考核中,要考察候選人對於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的理解。深入瞭解這些典籍,並有能力將內容重新釋讀,運用到當下的現實環境中去,才是有才之人,可得國家俸祿、封妻蔭子。這些參與了科考的人經歷了相同的選拔過程,使這些同年仕進之人形成了一張巨大的網路。
 
  對外交流與文化融合
  有人認為,中國歷來自成一方天地,所有文化都是從本土衍生發展而來。這種觀點其實有所偏頗。中國文化從一開始就呈現多元特徵。縱觀整個歷史,中國一直保持著與外界的聯繫,其中相當部分經由貿易活動展開(圖五)。中國為域外地區生產消費品的歷史 至少可追溯到兩千多年以前,從最初的紡織品,到後來的陶瓷,還 有茶葉。這些貨物遠銷印度洋地區,乃至更遠的非洲,甚至之後的 新大陸與歐洲。中國的對外交流並不止於貿易活動。戰爭,也給中華文化帶來 了很多異域元素。例如,商周時期,來自草原文化的技術(圖四) 改變了中原的兵器。幾千年來,各個王朝的軍隊都曾召開募外族兵 源,駕馭外來馬匹,並且任用戰俘。這些外援非常熟悉中國疆域之 外的地形和情況,成為中國外捍的中堅,發揮了十分重要的戰略作用。相較文官武將,對中國歷史上僧侶和傳教人員活動的研究相對較少。然而,從漢代時佛教自印度傳入,到明初藏傳佛教盛行,僧侶群體對中國產生過巨大影響。16世紀,耶穌會士將歐洲的科技和哲學,帶入了中國宮廷。除了宗教活動外,朝貢制度也不遑多讓,它同樣讓朝廷維持著和域外各國使節的交流。這些使者主要來自中亞、南亞、東南亞、日本、韓國。他們上呈的奇珍異寶,還包括長頸鹿、斑馬、獅子、大象等異國動物。此外,御廚之肆,後宮之苑,也有異域庖廚和嬪妃充斥其間。
 
  建築、考古、文物和藝術
  中華文明博大精深,我們只能管中窺豹,略知皮毛,不免讓人稍感遺憾。但如今,我們還能通過歷史遺留的物質文化來瞭解一些 中國文化的樣貌。長城(圖三)、京杭大運河、紫禁城,提醒著我 們中華帝國建築工程規模之浩大。這些浩大、非凡的跨區域工程反 映了中國人口之巨,可調動的勞動力之眾,以及官僚機構之有序效率。 然而,中國遺存下來的建築,相對與中國面積相仿的歐洲而言, 並不算多。倖存下來的建築中,有宗教建築,包括莫高窟的石窟寺, 西安的唐代佛塔;還有宋代的橋梁,明代的圖書館(藏書樓)、廟宇、寺院、園林,清代的庭院。更有意義的是,中國考古學家一直不斷更新著遺址、遺存的發 掘資料。其中既有名聲赫赫的世界遺產,如秦始皇帝陵附近的兵馬 俑坑;也有一些不太知名,但同樣重要的文化遺址,如石峁遺址,是目前所知中國規模最大的新石器時代城址。此外,由於中國地面 建築遺存較少,所以,明代藩王(陵)的地下宮殿、西安古代宮殿 建築基址等發現,也顯得格外珍貴。中國歷史上製造了大量的物質文化產品,這讓我們有機會,透 過這些古時生產活動中留下的文物瞭解歷史,並從文獻記載中領略 那些未能留存至今的事物。譬如,我們可以從文獻瞭解,留下數千件青花瓷的江西景德鎮,也曾以製作笠帽聞名,儘管,今日已無一頂存世。我希望廣大讀者能從這本入門書籍中,打開一扇回眸歷史的窗戶。讓我們一同賞鑒那些折射出歷史細節的器物、織品、繪畫,引領讀者徜徉在中華文明7000多年的歷史長河之中。中國的特殊地位讓她在人類的歷史上扮演著格外重要的角色:中國有著延續至今世界最古老的文明,同時也將是21世紀最強大的 國家之一。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68
    $606
  2. 新書
    75
    $668
  3. 新書
    75
    $668
  4. 新書
    79
    $703
  5. 新書
    79
    $703
  6. 新書
    79
    $703
  7. 新書
    79
    $703
  8. 新書
    79
    $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