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歷史的經驗》這本書,已出版三十年了,它的背後還有一些曲折的故事和變化,可能鮮為人知。
南師懷瑾先生在一九七五年,受邀對一個文史團體「恒廬」,隨興講了一些歷史上的人事變遷和因果轉化。當時是由蔡策先生以中文速記做的記錄。但直到十年後的一九八五年,才略加整理出版,名為《歷史的經驗(一)》。本書出版後一個月,南師就應邀離台赴美了。
由於這本書出版後,廣受歡迎,讀者紛紛詢問盼望第二本出版,於是匆忙中又出版了《歷史的經驗(二)》。可嘆的是,書中的內容是根據一位馮君的粗簡手記,並非蔡氏的記錄,所以問世後,遭到許多質疑。南師在美國得知後,即囑令收回停版。所以《歷史的經驗》只有一本,沒有了「(二)」。
九十年代初,曾有大陸資深媒體人批評,認為南師門下學子,對文字似嫌粗糙,南師還親自致函道歉,由我送達。
十年後的一九九六年,記得是由對古典經文有修養的閆修篆學長,將這本書再加修訂,作為二版印行。至今二十年又過去了。
此次與東方出版社編輯部同步,在簡體字和繁體字兩方面,對書中的人、事、年代等,重加檢校,以酬讀者們的愛護與支持。
最後要說的是:這是一本好書,講經典,也講故事,輕鬆易讀。
劉雨虹 記
二○一五年冬月
作者序
歷史本來就是人和事經驗的記錄,換言之:把歷代人和事的經驗記錄下來,就成為歷史。讀歷史有兩個方向:
一是站在後世——另一個時代,另一種社會形態,另一種生活方式,從自我的主觀習慣出發,而又自稱是客觀的觀點去看歷史,然後再整理那一個歷史時代的人事——政治、經濟、社會、教育、軍事、文學、藝術等等各個不同的角度去評論它、歌頌它、或譏刺它。這種研究,儘管說是客觀的批判,其實,始終是有主觀的成見,但不能說不是歷史。
二是從歷史的人事活動中,擷取教訓,學習古人作人臨事的經驗,做為自己的參考,甚之,藉以效法它、模仿它。中國自宋代開始,極有名的一部歷史鉅著,便是司馬光先生的《資治通鑑》。顧名思義,司馬先生重輯編著這一部歷史的方向,其重點是正面針對皇帝們——領導人和領導班子們的政治教育必修的參考書。所謂「資治」的涵義,是比較謙虛客氣的用辭。資,是資助——幫助的意思。治,便是政治。合起來講,就是拿古代歷史興衰成敗的資料,幫助你走上賢良政治、清明政治的一部歷史經驗。因此,平常對朋友們談笑,你最喜歡讀《資治通鑑》意欲何為?你想作一個好皇帝,或是作一個頂天立地的大臣和名臣嗎?當然,笑話歸笑話,事實上,《資治通鑑》就是這樣一部歷史的書。
我講歷史的經驗,時在民國六十四年(一九七五年)春夏之間,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一時興之所至,信口開河,毫無目的,也無次序的信手拈來,隨便和「恒廬」的一般有興趣的朋友談談。既不從學術立場來討論歷史,更無所謂學問。等於古老農業社會三家村裡的落第秀才,潦倒窮酸的老學究,在瓜棚豆架下,開講《三國演義》《封神榜》等小說,贏得大眾化的會心思忖而已。不料因此而引起許多讀者的興趣,促成老古文化出版公司搜集已經發表過的一部份講稿,編排付印,反而覺得有欺世盜名的罪過,因此,聯想到顧祖禹的一首詩說:「重瞳帳下已知名,隆準軍中亦漫行。半世行藏都是錯,如何壇上會談兵」。我當懺悔。
中華民國七十四年(一九八五)端陽 南懷瑾自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