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市作為臺灣的開發最早區域之一,諸多不同時期及移民,所存留的生育禮俗是日常生活積累堆疊後的文化展現,透過禮品物件、儀式活動、社群,呈現這一個地界上的獨特在地性。
生育禮俗是以家庭為單位來進行,由長輩主持各項活動,透過禮俗儀式的神聖性表現展演,家庭成員進而凝聚親密情感,情感受庇護而心靈安定。從社會群體角度來看,許許多多的民俗活動,都要靠像家庭這樣的小團體去參與,並透過家庭來展現其民俗意涵。
透過家庭生育禮俗的歷時性觀察,可以看見不變的時間概念及可變的動態社會文化,而這些不變與可變之間,都藉著各式各樣的禮俗來處理銜接。禮俗讓個人或人群在面對生命的轉折及生活的改變時,有規可循,有跡可蹈,有代代傳承習俗可以禮奉遵行,這規矩習俗就是禮俗賴以建構的天人發展常模。
家庭維持運作並不像國家機器這麼結構或制度化,而是以一種相較鬆散及可再塑的存在模式來維持,只要能夠和諧運作,就是最好的方法,所以因應社會的多元變化,家庭禮俗自然會表現出存與變的動態平衡。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吳建昇
後山台東出生,祖籍台南市將軍區北埔(四埔吳)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碩士、博士
曾任台南縣文化局文化資產課課員、南瀛國際人文研究中心執行秘書
現任國立嘉義大學應用歷史學系專任助理教授、南瀛國際人文研究中心學術委員
主要從事台南地區文史調查相關研究,博士論文為《道光三年以前台江內海及周圍地區歷史變遷之研究》,著有《台南北極殿》、《二鯤鯓砲台》等專書,並著有〈日治以前關廟地區的歷史發展〉、〈清代喜樹地區周圍歷史發展之初探〉等四十餘篇論文,曾主持《後壁崁頂射火馬民俗活動調查計畫》(2018台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委託)、臺江地區文史資源調查及應用規劃研究(三)(2014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等研究計畫,並參與《新港奉天宮志》、《新營太子宮羅天大醮志》、《七股鄉志》等廟宇鄉鎮聚落志書之撰寫。
陳志昌
大學念的是臺北醫學大學護理學系,醫院臨床工作浮沉,後轉往臺南大學臺南文化研究所就讀,研究臺灣人民生活及民俗醫療文化。畢業後,在研究領域及公職往來。
曾撰寫《東山鄉志》中社會、拓墾篇章,論文作品收錄於《山味、海味、臺灣味:臺灣飲食文化歷史》一書,並有多篇論文發表,曾任教於高苑科技大學通識中心、國立空中大學。現為成功大學歷史系博士候選人,繼續研究生活文化。
吳建昇
後山台東出生,祖籍台南市將軍區北埔(四埔吳)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碩士、博士
曾任台南縣文化局文化資產課課員、南瀛國際人文研究中心執行秘書
現任國立嘉義大學應用歷史學系專任助理教授、南瀛國際人文研究中心學術委員
主要從事台南地區文史調查相關研究,博士論文為《道光三年以前台江內海及周圍地區歷史變遷之研究》,著有《台南北極殿》、《二鯤鯓砲台》等專書,並著有〈日治以前關廟地區的歷史發展〉、〈清代喜樹地區周圍歷史發展之初探〉等四十餘篇論文,曾主持《後壁崁頂射火馬民俗活動調查計畫》(2018台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委託)、臺江地區文史資源調查及應用規劃研究(三)(2014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等研究計畫,並參與《新港奉天宮志》、《新營太子宮羅天大醮志》、《七股鄉志》等廟宇鄉鎮聚落志書之撰寫。
陳志昌
大學念的是臺北醫學大學護理學系,醫院臨床工作浮沉,後轉往臺南大學臺南文化研究所就讀,研究臺灣人民生活及民俗醫療文化。畢業後,在研究領域及公職往來。
曾撰寫《東山鄉志》中社會、拓墾篇章,論文作品收錄於《山味、海味、臺灣味:臺灣飲食文化歷史》一書,並有多篇論文發表,曾任教於高苑科技大學通識中心、國立空中大學。現為成功大學歷史系博士候選人,繼續研究生活文化。
目錄
局長序 留下生命禮俗的運作軌跡
作者序 細數養兒育女的文化內涵 吳建昇
作者序 孩子們教會我的事 陳志昌
第一章 前言
一、家禮與風俗概說
二、人際往來編織的社會脈絡
三、人神共力護庇孩幼
第二章 生育禮俗的歷史與地域特色
一、歷史文獻中的臺灣生育禮俗
二、臺南各地域的生育禮俗特色
三、現代生育禮俗的存與變
第三章 生產前後的禮俗
一、婚禮祈願的禮俗
二、出產期的懷胎俗
三、出產期的安產俗
第四章 週歲前的禮俗
一、誕生後禮俗--報酒報喜、三朝洗兒、催(斷)臍
二、誕生後禮俗--謝神、拜公媽、號名、貺禮壓米
三、誕生後禮俗—做月內、滿月、剃頭、四月日、度晬
四、誕生後禮俗—排八字、飼囝習俗禁忌、飼囝歌諺、翕相
五、做四月日
六、做度晬
第五章 十六歲成年前保育風俗
一、孩童期保育風俗內容
二、成年禮風俗
第六章 結論
一、生命與生命之間的傳承
二、人情交陪與傳統儀禮
三、天人祈願合一之悠悠
作者序 細數養兒育女的文化內涵 吳建昇
作者序 孩子們教會我的事 陳志昌
第一章 前言
一、家禮與風俗概說
二、人際往來編織的社會脈絡
三、人神共力護庇孩幼
第二章 生育禮俗的歷史與地域特色
一、歷史文獻中的臺灣生育禮俗
二、臺南各地域的生育禮俗特色
三、現代生育禮俗的存與變
第三章 生產前後的禮俗
一、婚禮祈願的禮俗
二、出產期的懷胎俗
三、出產期的安產俗
第四章 週歲前的禮俗
一、誕生後禮俗--報酒報喜、三朝洗兒、催(斷)臍
二、誕生後禮俗--謝神、拜公媽、號名、貺禮壓米
三、誕生後禮俗—做月內、滿月、剃頭、四月日、度晬
四、誕生後禮俗—排八字、飼囝習俗禁忌、飼囝歌諺、翕相
五、做四月日
六、做度晬
第五章 十六歲成年前保育風俗
一、孩童期保育風俗內容
二、成年禮風俗
第六章 結論
一、生命與生命之間的傳承
二、人情交陪與傳統儀禮
三、天人祈願合一之悠悠
序
自序一
細數養兒育女的文化內涵
文 / 吳建昇
在臺灣的傳統社會中,對於生命的誕生,從混沌未知開始,就包含著許多人的期待和希望,人們在進行求子傳嗣、敬重胎神、拜契護身等各種儀式活動中,也讓生命一直受到諸神的眷顧與保佑。而自古以來為慶賀寶寶的來臨,無論是「滿月」、「命名」、「度晬」、「貫綰」等,在每項儀式及禮儀之中,其實都蘊含著對新生命無限期許與祝福,期望孩子可以平安健康、順利長大,乃至未來成家立業、飛黃騰達。這種由民間約定俗成的傳統生育禮俗,一直是人們遵循的規範與方向,進而形成迎接新生命誕生的生育禮俗,成為富有意義非凡的禮俗文化。至於臺南地區,這是漢人在臺最早開發的地區之一,在日治初期以前向為臺灣首善之區,人文薈萃、歷史悠久,擁有豐富的常民文化,在生活、信仰與社會組織都呈現出多元豐富的面貌,保留著歷史相傳下來的各種傳統習俗,這些傳統不僅具有在地特色,可以呈現區域性文化特徵,且其歷史發展與文化現象,也頗能作為臺灣傳統文化的代表。
2014年,當我在執行「臺南市生育禮俗計劃」(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委託)的那一年多,剛好就是兒子從懷孕妊娠,再到生產、滿月、四月、周歲的時候,當時我們就遵循著古禮進行著各種儀式,也謹慎不去觸犯各項禁忌,雖然儀式、禁忌眾多而繁複,卻也有許多富在地性而有趣的地方,且發現到台南各地方也有一些差異。所以在當時就想過將此一研究成果出版,因為這將不僅會是一本介紹民俗文化的書籍,其實也可以是一本有趣的工具書。
這本書的付梓出版,可以說是這一項心願的達成,雖然一部分內容為前述我在2014年所主持「臺南市生育禮俗計劃」的研究成果,不過更多地方是好友陳志昌學棣的田野資料與研究分析,並由其進行全書的編輯整理工作。這本書針對臺南地區的「生育禮俗」,進行詳實且深入的調查研究,藉由盤點臺南地區相關生育禮俗儀式,爬梳整理出其歷史緣由與發展變遷,且能完整呈現出各項儀式與文化現象。這是一本深入淺出的書籍,可以讓我們在細數養兒育女的各項儀式中,一點一點地解析其背後的存在意義與文化內涵。
自序二
孩子們教會我的事
文 /陳志昌
說個不怕大家笑的故事:當我第一個孩子出生時,孩子與母親都關在家裡房間「做月內」。孩子氣質比較親人,所以需要抱著她才願意入睡,還記得我抱著她,輕輕搖晃的唱歌,看著稚嫩的臉龐,想到她以後長大成人婚嫁離家,突然心裡一陣酸,於是就紅了眼眶。然後…我就被孩子的媽媽訕笑,一直笑到現在,孩子都做完「十六歲」,常還被拿出來說嘴。
這段的幾年間,經歷自己及親友孩子的生育禮俗:謝神、拜公媽、號名、貺禮、做月內、滿月、剃頭、四月日、度晬、排八字、飼囝習俗禁忌、飼囝歌諺、翕相、拜契、貫絭、換絭、收驚、拜天公、出姐母亭、脫絭、作十六歲…等。想來自己是駑鈍的學術門外漢,能研究的多半是身邊週遭可見題材,能書寫的往往必須自己親身體驗經歷。不過想想也是不賴,如果不是自己生活中的新生命誕生,觸動了研究的心思,也許對於生育禮俗的感受,端如清風一抹,涼爽吹拂過而不知。因為生活裡禮俗的實踐,觸動追尋的念想,所以才有這十多年來的資料蒐集、觀察思辨後的書寫。某種程度來說,研究者的研究題材與生命歷程,看來可能會有著關聯,書寫成果更是種陳述生命。
感謝大臺南文化研究叢書主編黃文博校長的邀約,更感謝臺南市政府文化局的提供機會,讓自己可以從歷史、民俗研究的觀點來書寫生命,寫下這段參雜交融個人及這塊土地的生活史,更是寫下孩子們交會我的點滴事。
細數養兒育女的文化內涵
文 / 吳建昇
在臺灣的傳統社會中,對於生命的誕生,從混沌未知開始,就包含著許多人的期待和希望,人們在進行求子傳嗣、敬重胎神、拜契護身等各種儀式活動中,也讓生命一直受到諸神的眷顧與保佑。而自古以來為慶賀寶寶的來臨,無論是「滿月」、「命名」、「度晬」、「貫綰」等,在每項儀式及禮儀之中,其實都蘊含著對新生命無限期許與祝福,期望孩子可以平安健康、順利長大,乃至未來成家立業、飛黃騰達。這種由民間約定俗成的傳統生育禮俗,一直是人們遵循的規範與方向,進而形成迎接新生命誕生的生育禮俗,成為富有意義非凡的禮俗文化。至於臺南地區,這是漢人在臺最早開發的地區之一,在日治初期以前向為臺灣首善之區,人文薈萃、歷史悠久,擁有豐富的常民文化,在生活、信仰與社會組織都呈現出多元豐富的面貌,保留著歷史相傳下來的各種傳統習俗,這些傳統不僅具有在地特色,可以呈現區域性文化特徵,且其歷史發展與文化現象,也頗能作為臺灣傳統文化的代表。
2014年,當我在執行「臺南市生育禮俗計劃」(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委託)的那一年多,剛好就是兒子從懷孕妊娠,再到生產、滿月、四月、周歲的時候,當時我們就遵循著古禮進行著各種儀式,也謹慎不去觸犯各項禁忌,雖然儀式、禁忌眾多而繁複,卻也有許多富在地性而有趣的地方,且發現到台南各地方也有一些差異。所以在當時就想過將此一研究成果出版,因為這將不僅會是一本介紹民俗文化的書籍,其實也可以是一本有趣的工具書。
這本書的付梓出版,可以說是這一項心願的達成,雖然一部分內容為前述我在2014年所主持「臺南市生育禮俗計劃」的研究成果,不過更多地方是好友陳志昌學棣的田野資料與研究分析,並由其進行全書的編輯整理工作。這本書針對臺南地區的「生育禮俗」,進行詳實且深入的調查研究,藉由盤點臺南地區相關生育禮俗儀式,爬梳整理出其歷史緣由與發展變遷,且能完整呈現出各項儀式與文化現象。這是一本深入淺出的書籍,可以讓我們在細數養兒育女的各項儀式中,一點一點地解析其背後的存在意義與文化內涵。
自序二
孩子們教會我的事
文 /陳志昌
說個不怕大家笑的故事:當我第一個孩子出生時,孩子與母親都關在家裡房間「做月內」。孩子氣質比較親人,所以需要抱著她才願意入睡,還記得我抱著她,輕輕搖晃的唱歌,看著稚嫩的臉龐,想到她以後長大成人婚嫁離家,突然心裡一陣酸,於是就紅了眼眶。然後…我就被孩子的媽媽訕笑,一直笑到現在,孩子都做完「十六歲」,常還被拿出來說嘴。
這段的幾年間,經歷自己及親友孩子的生育禮俗:謝神、拜公媽、號名、貺禮、做月內、滿月、剃頭、四月日、度晬、排八字、飼囝習俗禁忌、飼囝歌諺、翕相、拜契、貫絭、換絭、收驚、拜天公、出姐母亭、脫絭、作十六歲…等。想來自己是駑鈍的學術門外漢,能研究的多半是身邊週遭可見題材,能書寫的往往必須自己親身體驗經歷。不過想想也是不賴,如果不是自己生活中的新生命誕生,觸動了研究的心思,也許對於生育禮俗的感受,端如清風一抹,涼爽吹拂過而不知。因為生活裡禮俗的實踐,觸動追尋的念想,所以才有這十多年來的資料蒐集、觀察思辨後的書寫。某種程度來說,研究者的研究題材與生命歷程,看來可能會有著關聯,書寫成果更是種陳述生命。
感謝大臺南文化研究叢書主編黃文博校長的邀約,更感謝臺南市政府文化局的提供機會,讓自己可以從歷史、民俗研究的觀點來書寫生命,寫下這段參雜交融個人及這塊土地的生活史,更是寫下孩子們交會我的點滴事。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69折$332
-
新書75折$360
-
新書79折$379
-
新書79折$379
-
新書79折$380
-
新書8折$383
-
新書85折$408
-
新書88折$422
-
新書88折$422
-
新書9折$432
-
新書$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