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唐君毅先生的哲學,博大精微,解讀不易。本書以對話的方式,擇述唐氏思想的要點,以一切文化活動都發自文化意識,而文化意識的根基在道德理性作為擇述的主脈。依著這個主脈,相繼闡揚其中重要的觀念,如道德主體、精神自由、自由意志、理性自覺之屬。另外,也涉及唐氏的文化哲學觀點,更及於對人文、道德生活、心境感通等問題的闡發。最後以唐氏對儒釋道三大教的判釋作結。我們也不忽略唐氏對中國哲學特別是當代新儒學的意義與貢獻這一關鍵性的問題。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吳汝鈞
國家傑出人才講座,前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國立中央大學中文所與哲研所客座教授。早年留學日本大阪外國語大學、京都大學及德國漢堡大學,分別研習梵文、藏文與方法論。其後於加拿大McMaster University獲宗教方面哲學博士。專研佛學,又創建純粹力動現象學。著作等身,有專著超過五十本。
吳汝鈞
國家傑出人才講座,前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國立中央大學中文所與哲研所客座教授。早年留學日本大阪外國語大學、京都大學及德國漢堡大學,分別研習梵文、藏文與方法論。其後於加拿大McMaster University獲宗教方面哲學博士。專研佛學,又創建純粹力動現象學。著作等身,有專著超過五十本。
目錄
序 吳汝鈞 I
緒 論 吳汝鈞
第一章 由《道德自我之建立》看唐君毅論
道德主體與道德生活 張力云、吳汝鈞 13
第二章 在文化意識與道德理性影響下的家庭與社會
楊婕妤、吳汝鈞 45
第三章 道德理性的人文矢向 余若瀾、吳汝鈞 67
第四章 從《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看中國文化
與人文精神──兼談當代中國之文化傳承
饒俊、吳汝鈞 89
第五章 唐君毅的文化哲學 廖純瑜、吳汝鈞 119
第六章 心境感通 吳汝鈞 147
第七章 唐君毅先生對儒釋耶的判教論 吳汝鈞 163
附錄
一、我與唐君毅先生 吳汝鈞 173
二、努力崇明德,隨時愛景光
──痛悼唐君毅先生 吳汝鈞 185
後 記 193
緒 論 吳汝鈞
第一章 由《道德自我之建立》看唐君毅論
道德主體與道德生活 張力云、吳汝鈞 13
第二章 在文化意識與道德理性影響下的家庭與社會
楊婕妤、吳汝鈞 45
第三章 道德理性的人文矢向 余若瀾、吳汝鈞 67
第四章 從《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看中國文化
與人文精神──兼談當代中國之文化傳承
饒俊、吳汝鈞 89
第五章 唐君毅的文化哲學 廖純瑜、吳汝鈞 119
第六章 心境感通 吳汝鈞 147
第七章 唐君毅先生對儒釋耶的判教論 吳汝鈞 163
附錄
一、我與唐君毅先生 吳汝鈞 173
二、努力崇明德,隨時愛景光
──痛悼唐君毅先生 吳汝鈞 185
後 記 193
序
序
這是我在2018-2019年度上學期替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研究所與哲學研究所開的唐君毅哲學的課的現場錄音記錄。我把整個課程分為若干個課題,由同學報告他/她們所負責的課題。在必要的地方,我作為授課老師,會即時提出修正、補充、提問,負責報告的同學作回應,其他聽課的同學也會提出質疑,或表示自己的想法,有時也會向我提問,要我作出回應。整個課程是在一種對話的方式中進行,氣氛相當輕鬆,同學不會感到有壓力,因而能暢所欲言。我把每一課的記錄彙集起來,作某種程度的修改,特別是有很多補充和提醒。在其中我也會考慮及保持同學自己的記錄的個人作風。最後寄到書局印行、出版。
參予課程的同學有五位:中央大學中文所博一的張力云負責報告〈由《道德自我之建立》看唐君毅論道德主體與道德生活〉;中央大學中文所博三的楊婕妤負責報告〈在文化意識與道德理性影響下的家庭與社會〉;中央大學中文所博一的余若瀾負責報告〈道德理性的人文矢向〉;上海戲劇學院畢業的中央大學中文所碩一的饒俊負責報告〈從《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看中國文化與人文精神〉。另外,中央大學哲學所的古捷安有來上課,但未有交出報告。我則補上報告〈心境感通〉。另外,我寫〈緒論〉部分,和把去年(2018)在中央大學舉行的唐君毅先生學術思想研討會中所作的主題演講(唐君毅先生對儒釋耶的判教論)補充進來,作為其中一章來發表。同時,我又把我等著的《文化哲學與歷史哲學的對話詮釋》一書中的〈唐君毅論文化意識與道德理性〉(廖純瑜君報告)收入進來,但易其名為〈唐君毅的文化哲學〉,讓本書有更充實的內容。最後,在附錄中我把拙著《苦痛現象學》中一節〈我與唐君毅先生〉收入於本書中,又收入在多年前寫的、發表於《明報月刊》第十三卷第四期的〈努力崇明德,隨時愛景光:痛悼唐君毅先生〉。此篇文字其後收錄於《唐君毅全集卷三十》的《紀念集》中。
是為序。
這是我在2018-2019年度上學期替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研究所與哲學研究所開的唐君毅哲學的課的現場錄音記錄。我把整個課程分為若干個課題,由同學報告他/她們所負責的課題。在必要的地方,我作為授課老師,會即時提出修正、補充、提問,負責報告的同學作回應,其他聽課的同學也會提出質疑,或表示自己的想法,有時也會向我提問,要我作出回應。整個課程是在一種對話的方式中進行,氣氛相當輕鬆,同學不會感到有壓力,因而能暢所欲言。我把每一課的記錄彙集起來,作某種程度的修改,特別是有很多補充和提醒。在其中我也會考慮及保持同學自己的記錄的個人作風。最後寄到書局印行、出版。
參予課程的同學有五位:中央大學中文所博一的張力云負責報告〈由《道德自我之建立》看唐君毅論道德主體與道德生活〉;中央大學中文所博三的楊婕妤負責報告〈在文化意識與道德理性影響下的家庭與社會〉;中央大學中文所博一的余若瀾負責報告〈道德理性的人文矢向〉;上海戲劇學院畢業的中央大學中文所碩一的饒俊負責報告〈從《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看中國文化與人文精神〉。另外,中央大學哲學所的古捷安有來上課,但未有交出報告。我則補上報告〈心境感通〉。另外,我寫〈緒論〉部分,和把去年(2018)在中央大學舉行的唐君毅先生學術思想研討會中所作的主題演講(唐君毅先生對儒釋耶的判教論)補充進來,作為其中一章來發表。同時,我又把我等著的《文化哲學與歷史哲學的對話詮釋》一書中的〈唐君毅論文化意識與道德理性〉(廖純瑜君報告)收入進來,但易其名為〈唐君毅的文化哲學〉,讓本書有更充實的內容。最後,在附錄中我把拙著《苦痛現象學》中一節〈我與唐君毅先生〉收入於本書中,又收入在多年前寫的、發表於《明報月刊》第十三卷第四期的〈努力崇明德,隨時愛景光:痛悼唐君毅先生〉。此篇文字其後收錄於《唐君毅全集卷三十》的《紀念集》中。
是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