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重點:
國內老莊研究第一人,
說世道、說圓融、說生死、說信仰與人生、說良心的培養。
將古老智慧在現代社會中賦予新的生命力,
以真我洞析真相做為生命學問的依歸。
生命的學問.人間的智慧
本書是王邦雄教授對生命的學問深度觀照的集結。
生命的課題既深奧而又命題廣泛,王邦雄教授在書中談生死、談婚姻,也說故鄉、聊世道,用充滿機趣的言談把生命的嚴肅本質編織進他的論述之中。
全書內容包括兩個層面,首先是人間智慧,作者談世道說圓融,探討宗教信仰與生死大關,並論及生命情緣、良心的培養;其次則為老莊智慧現代詮釋,是儒、釋、道三家的會通,對於人文與自然、生命本相等亦有深刻、生動的剖析。
透過簡單卻充滿力道的指引,照見生命的深刻意義。
(本書為《行走人間》增訂新版)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王邦雄
畢業於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文化大學哲學碩士及博士,榮獲國家文學博士學位。曾任鵝湖月刊社社長、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所教授、淡江大學中文系教授、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系所教授暨哲研所教授、所長,現任淡江大學中文系榮譽教授。
著作等身,包括:《韓非子的哲學》、《老子的哲學》、《儒道之間》、《中國哲學論集》、《緣與命》、《老子道德經的現代解讀》、《老子十二講》、《莊子內七篇.外秋水.雜天下的現代解讀》、《莊子寓言說解》等書,其中《道家思想經典文論:當代新道家的生命進路》、《走過人生關卡:生命的大智慧》於立緒文化出版。
王邦雄
畢業於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文化大學哲學碩士及博士,榮獲國家文學博士學位。曾任鵝湖月刊社社長、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所教授、淡江大學中文系教授、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系所教授暨哲研所教授、所長,現任淡江大學中文系榮譽教授。
著作等身,包括:《韓非子的哲學》、《老子的哲學》、《儒道之間》、《中國哲學論集》、《緣與命》、《老子道德經的現代解讀》、《老子十二講》、《莊子內七篇.外秋水.雜天下的現代解讀》、《莊子寓言說解》等書,其中《道家思想經典文論:當代新道家的生命進路》、《走過人生關卡:生命的大智慧》於立緒文化出版。
目錄
〈增訂新版自序〉╱二○一七年
〈序〉世道在人心的開拓╱一九九七年
1 說世道
2 說圓融
3 說生死
4 說宗教
5 說生命情緣
6 說父母經
7 說第二故鄉
8 說人文與自然
「道法自然」的空靈智慧
9 說生命本相
「用心若鏡」的現代詮釋
10 說示相與識相
展現真相與真我
11信仰與人生
12良心的培養
〈序〉世道在人心的開拓╱一九九七年
1 說世道
2 說圓融
3 說生死
4 說宗教
5 說生命情緣
6 說父母經
7 說第二故鄉
8 說人文與自然
「道法自然」的空靈智慧
9 說生命本相
「用心若鏡」的現代詮釋
10 說示相與識相
展現真相與真我
11信仰與人生
12良心的培養
序
增訂新版自序
這一本解讀人生的書,二十年前首度以《世道》為名刊行;十年之後再以《行走人間》之更貼近生活的姿態重新出發;而今又過了十年,轉以《生命的學問十二講》之增訂新版推出,加進了〈信仰與人生〉與〈良心的培養〉兩篇專為青年學生之通識素養而寫的篇章。
對人文學者而言,講課與寫書乃是理想追尋與責任擔當的分內事,它的本身就是目的,暢銷與否那可是廣大讀者的事了。這二十年來,出版社對本書未得到應有的迴響,引以為憾,難得主編有此信心與堅持,身為作者深感榮幸,哪敢輕言從講堂與書房中退休呢!
說是生命的學問,為的是與知識的學問做出簡別。老子有云:「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前者是知識的學問,而後者是生命的學問。知識的學問是每天求其增益,而生命的學問卻每天求其減損。此為道所減損的,正是為學所增益的。不過為學所增益的,可不是今天學術研究所強調之「價值中立」的客觀知識,而是價值執著所拖帶出來的傲氣與偏見,各門學術的專家學者,以尖端為優越,卻失去了對人生不同層次的理解與尊重,與不同界域的同情與關懷。
此外,孔子也說:「士志於道。」又說:「君子不器。」前者說的是一個知識份子的理想,就在開發生命的學問,後者說一個成德君子的一生,不能困在知識的學問,而僅求成就自家的器用而已。《易繫辭傳》統合兩家之說,云:「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就「心」在「物」中的存在處境來說,「心」引領「物」往上走是為道行;反之,「心」執著「物」往下掉則成器用,此道行就是「生命的學問」的實踐,而器用則是「知識的學問」的效應。
當代社會的病痛,就在只講求功利實效的器用,而失落了價值理想的道行。人物忙碌不堪,人間茫然不定,關鍵在人心盲昧不明,在無法無天中,自困自苦。人生在此要有一翻轉,不隨流俗而去,每天告訴自己,人間的名利權勢我可以不要,在那一當下,我們就擺脫了實效功利的器用束縛,而回歸價值理想的道行美好。原來,人生的道路不在東西南北,而在上下,問題在,我們的心能否在道行與器用間,做出存在的抉擇了!
這一本解讀人生的書,二十年前首度以《世道》為名刊行;十年之後再以《行走人間》之更貼近生活的姿態重新出發;而今又過了十年,轉以《生命的學問十二講》之增訂新版推出,加進了〈信仰與人生〉與〈良心的培養〉兩篇專為青年學生之通識素養而寫的篇章。
對人文學者而言,講課與寫書乃是理想追尋與責任擔當的分內事,它的本身就是目的,暢銷與否那可是廣大讀者的事了。這二十年來,出版社對本書未得到應有的迴響,引以為憾,難得主編有此信心與堅持,身為作者深感榮幸,哪敢輕言從講堂與書房中退休呢!
說是生命的學問,為的是與知識的學問做出簡別。老子有云:「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前者是知識的學問,而後者是生命的學問。知識的學問是每天求其增益,而生命的學問卻每天求其減損。此為道所減損的,正是為學所增益的。不過為學所增益的,可不是今天學術研究所強調之「價值中立」的客觀知識,而是價值執著所拖帶出來的傲氣與偏見,各門學術的專家學者,以尖端為優越,卻失去了對人生不同層次的理解與尊重,與不同界域的同情與關懷。
此外,孔子也說:「士志於道。」又說:「君子不器。」前者說的是一個知識份子的理想,就在開發生命的學問,後者說一個成德君子的一生,不能困在知識的學問,而僅求成就自家的器用而已。《易繫辭傳》統合兩家之說,云:「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就「心」在「物」中的存在處境來說,「心」引領「物」往上走是為道行;反之,「心」執著「物」往下掉則成器用,此道行就是「生命的學問」的實踐,而器用則是「知識的學問」的效應。
當代社會的病痛,就在只講求功利實效的器用,而失落了價值理想的道行。人物忙碌不堪,人間茫然不定,關鍵在人心盲昧不明,在無法無天中,自困自苦。人生在此要有一翻轉,不隨流俗而去,每天告訴自己,人間的名利權勢我可以不要,在那一當下,我們就擺脫了實效功利的器用束縛,而回歸價值理想的道行美好。原來,人生的道路不在東西南北,而在上下,問題在,我們的心能否在道行與器用間,做出存在的抉擇了!
王邦雄二○一七年九月序於秀岡心齋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7折$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