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面對過於熟悉的事物,容易變得僵化而沒有感覺;
  面對多元且變動的世界,更需對未知保持包容與開放。


  張錯、劉克襄、林正盛、黃尹青、李清志、林強 、雷光夏、鍾文音、吳佳璇、鄭穎、黃麗群

  11位作者,來自藝術、歷史、電影、珠寶、美學、音樂、文學、醫學等領域的不同角度和生命故事,讓我們重新思索: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以「人文精神」為原動力,放下對於陌生的恐懼,突破既有的視野與限制?

  ●擁抱陌生,是一種探索,讓人學會獨處,甚至找到生活的勇氣。
  他們獨自旅行、壯遊,抽離原先的心理狀態及生活慣性,重新定位自我。

  ●擁抱陌生,是一種同理,讓人學會接納他人,尊重不同的族群。
  他們走進泛自閉症兒童、精神病人等不同生命樣貌的世界,重新思索「正常」與「異常」的分界。

  ●擁抱陌生,是一種眼光,讓人學會擴大視角,重新看見不同的意義和美好。
  生死如何書寫?古物和珠寶背後有何故事?無論面對內在的生命,或是外在的知識,有時只要多一點的「熟中求生、生中求熟」,就會有嶄新的感受或發現。

  從看見陌生的美麗開始,探索生活的多方可能。日常也能擺脫重複,處處都是獨特的驚喜與滋味。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張錯


  詩人、美國南加州大學東亞系及比較文學系退休教授,現任臺北醫學大學講座教授。

劉克襄

  作家、生態保育工作者。常於港台各地駐校訪問,走訪當地風土。代表作品如《十五顆小行星》、《11元的鐵道旅行》、《男人的菜市場》和《裡臺灣》。

林正盛

  導演,代表作有《美麗在唱歌》、《春花夢露》、《天馬茶房》、《愛你愛我》等。二○○一年獲柏林影展最佳導演獎並開始文學創作,2018年出版《轉彎的人生更美麗》。

黃尹青

  曾任報社記者,主跑珠寶專業新聞長達十五年,參與近二十年台灣與國際珠寶界諸多重大事件。目前從事珠寶主題寫作,並持續關心珠寶領域動態。

李清志

  建築學者、專欄作家、廣播主持人。現任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 專任副教授。以都市偵探自許,喜歡遊走不同城市、觀察並探討建築空間文化。

林強

  歌手、電影演員、DJ、作詞家、作曲家、電影配樂製作人。以台語歌曲〈向前走〉一曲成名,後轉居幕後,2016年以電影《刺客聶隱娘》獲第10屆亞洲電影大獎最佳原創音樂。

雷光夏

  音樂創作者,作品帶著獨特的詩意與畫面感,被稱為「音樂詩人」。2010年,以電影《第36個故事》獲得台灣金馬獎最佳電影原創歌曲、台北電影節最佳配樂,2011年獲得金曲獎演奏類最佳專輯製作人。

鍾文音

  專職創作,以小說和散文為主,兼擅攝影,並以繪畫修身。曾獲中時、聯合報、世界華文小說獎、林榮三文學獎、吳三連文學獎等多項文學獎。

吳佳璇

  曾專職都會區醫學中心服務十餘年,2008年3月起成為後山「浪人醫師」,支援台東監獄、榮家、校園與社區精神醫療,足跡遍及山地部落與離島。

鄭穎

  現任教於臺北醫學大學,並任臺北醫學大學人文藝術中心主任。著有《野翰林──高陽研究》、《鬱的容顏──李渝小說研究》、《物志:從古典到現代的文學「物」語》。

黃麗群

  作家,小說創作曾獲時報文學獎短篇小說評審獎、《聯合報》文學獎短篇小說評審獎、短篇小說首獎、林榮三文學獎短篇小說二獎(首獎從缺)等,並出版散文集如《背後歌》、《感覺有點奢侈的事》。
 
 

目錄

序 人文藝術與醫學的美麗交織/林建煌(臺北醫學大學校長)
序 如何在一所醫學大學建立人文素養/張錯(臺北醫學大學人文藝術中心資深主任)

張錯
一杯一碗裡的世界史
--解構遠洋貿易瓷

劉克襄
做人生的探險家
--少年壯遊,寫下歷史

林正盛
世界因差異而美麗
--自閉兒給我的生命教育

黃尹青
放閃的人生
--珠寶裡的生離死別、愛恨情仇

李清志
創造你的美感京都
--以腳行走,用心感受

林強、雷光夏
從專注找回自在
--進入電影配樂的世界

鍾文音
捨不得不見妳
--生命與書寫的漫漫長夜

吳佳璇
接住每一段破碎的生命
--精神科「浪人醫師」的人文追尋

鄭穎
戀上細節裡的絕美
--從實用到風雅

黃麗群
一個人走路,走一個人的路
--一位作家的旅行獨白

 
 



人文藝術與醫學的美麗交織

林建煌(臺北醫學大學校長)


  從《給未來醫生的六堂人文課》、《跟著大師品人文》、《在人文路上遇見生命導師》、《向世界出發,走回真實人生》,到如今這本《陌生的美麗》面世,這一系列的出版,象徵臺北醫學大學在醫學人文藝術領域的用心,從播種、耕耘、灌溉到開花結果的歷程,呈現在社會大眾眼前,讓更多愛書的朋友,享受閱讀的樂趣。

  臺北醫學大學自二○一五年開始,將「人文與藝術講座」集結成冊出版,至今已付印第五本。這幾年來,北醫校園在醫學專業之外,充滿了藝術人文與社會關懷的氣氛,形成獨特人文修養及生活美學的深厚底蘊。因此,今年北醫以「陌生的美麗」為主題,將過去一年與多位藝術人文大師的美麗邂逅,共譜閱讀的浪漫與心靈饗宴。

  回顧從一○二學年度開始,開設人文與藝術講座,北醫師生展開人文藝術之旅,探索人性與生命之美。七年多來,這堂講座課程在數十位國內外藝文大師的加持下,如今綠樹成蔭。

  人文與藝術講座課程內容豐富而多元,涵蓋文學、歷史、美學、戲劇、小說、攝影、旅遊、繪畫、美食、舞蹈、電影、音樂等等,讓北醫師生都能親炙藝文大師的風采,汲取他們畢生鑽研的心血結晶,累積藝文美學的深度與廣度,成為兼具醫學專業與人文社會關懷素養的優秀人才。

  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醫學更要具有人文關懷。二○二○年臺北醫學大學將邁入一甲子,為了歡慶六十年的艱辛成長歲月,北醫將一本初衷,繼續致力深耕人文藝術教育並帶動風潮,喚起醫學界及社會大眾對人文藝術的重視與喜愛,共同營造和諧共好的美麗境界。

如何在一所醫學大學建立人文素養

張錯(臺北醫學大學人文藝術中心資深主任)


  臺北醫學大學,顧名思義,是一所醫學大學,畢業出來的博士是MD.(醫學博士),不是Ph.D.(哲學博士),專業就是醫生。雖校歌中提到「學好做人方做醫」,但「做醫」仍然是醫事專業人才的抱負與初衷。但是如何要他們先學做人,就要自人文教育做起。

  人文學科及社會科學組成的博雅教育,英文為Liberal arts education,原是拉丁文artes liberales,是西方最早訓練全人的通識教育,包括人文學科與社會科學的文理課程。北醫通識教育中心與它附屬的人文藝術中心所負擔起的任務,尤其是後者強調的人文與藝術,主要功能就是培養臺北醫學大學學生的「人文素養」,也可廣泛稱為「文化素養」(cultural literacy)。

  中文素養一詞,蘊含平素修養之意,《漢書・李尋傳》:「馬不伏櫪,不可以趨道;士不素養,不可以重國。」那就是說,除了專業訓練以外,平日有恆的修養是不可或缺之事。

  文化素養一詞,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美國學者赫許(E.D. Hirsch Jr.)名著《文化素養》(Cultural Literacy: What every American needs to know, 1987)一書而成為家曉戶傳的名詞。赫許的literacy(素養),是指一個國家或社會中,每人所共有或共享的知識,藉著人們共知事物,社會成員得以相互溝通、彼此認同。

  每個社會都有其文化傳承,有些是為全人類所共有,有些則是自己社會所獨享。中華文化在古代先秦六藝教育和漢朝以後通常的儒家教育,都是一種必需的文化傳承。六藝教育注重綜合知識和技能,儒家教育偏重人格和人文質素,就像當初希臘時代前三藝後四藝組成的七藝。

  中世紀聖奧古斯丁(St. Augustine)曾在其《懺悔錄》內記載,年輕時在一個深夜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47
    $180
  2. 電子書
    75
    $285
  3. 電子書
    75
    $285
  4. 新書
    79
    $300
  5. 新書
    79
    $300
  6. 新書
    79
    $300
  7. 新書
    79
    $300
  8. 新書
    79
    $301
  9. 新書
    85
    $323
  10. 新書
    88
    $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