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走一條與世界不合拍的道路
「歡迎探索家!」
這些是特立獨行的製作人肯恩.坎貝爾(Ken Campbell),在為他另一部史詩級幻想劇揭開序幕之前,歡迎觀眾時所說的開場白。
坎貝爾的獨特戲劇效果造就了突破性的表演,如長達24小時的《茶經》(Warp);作弄皇家莎士比亞劇團(Royal Shakespeare Company),導致蘇格蘭警場(Scotland Yard)進行調查;和完全以洋涇濱英語(按:pidgin
English,與其他國家的語言混雜發展成的英語)演出,以及只用迪吉里杜管(按:didgeridoo,澳洲傳統樂器)作為道具的《馬克白》(Macbeth, 2001)。努力做別人認為不可能的事,最能讓坎貝爾感到開心。
就是坎貝爾這樣的奇特個性,讓他常被人叫瘋子。他聽到時總會皺起雜亂蓬鬆的眉毛,反駁:「我沒有瘋,我只是讀了不同的書。」對他而言,「探索」是一種生活方式——他樂意走一條往往與周遭世界不合拍的道路。
本書的主題(與對象)是探索家。這本書頌揚了48位受到執著、好奇、欺騙、勇氣和進取心驅使的魅力人物。讀這本書時,你將進入非比尋常的世界:在維多利亞時代,一個愛惡作劇的人,透過皇家郵政寄出30,000件物品(包括他本人和他的愛爾蘭梗犬鮑勃);一位打造了全球最大的地底廟宇的先知;使用原子能種植巨型花生的家庭主婦;以及畢生使命是吃下每一種生物,還把味道編冊、並將美味等級製成圖片的男子。
然而,本書主角之所以那麼有名,不僅是因為他們很古怪。在挑戰現狀的過程中,許多人遭受迫害、社會排斥和監禁。其中一位是威廉.賴希(Wilhelm Reich),在「做愛不作戰」的口號成為60年代反文化戰鬥口號的40年前,他主張進行性革命。其他挑戰現狀的人則遭到排擠,比如奎丁.克里斯普(Quentin
Crisp),他在20年代後期,以浮誇的同性戀者之姿走入充滿敵意的倫敦,不願為了迎合社會而犧牲自己的打扮或性傾向。
「不要努力融入社會。保持本色,等待社會擁抱你。因為絕對會有這一天。」奎丁這麼推論(《英國人在紐約》〔An Englishman in New York〕)。的確,是有這麼一天。政治、戰爭和帝國可能塑造了我們的歷史,但就是像克里斯普這樣擇善固執的人,大大推動了重大的文化躍進,讓我們理解了這個不斷改變的世界。每出現一位約瑟夫.史達林(按:Joseph
Stalin,蘇聯前最高領導人),就會出現一位羅莎.帕克斯(按:Rosa Parks,黑人民權行動主義者)。
本書裡的許多人物,都像帕克斯一樣出身寒微。你將進入素人藝術家、語言學家先驅、原子科學家、時間旅行家、性虐待者及驚人建築的雕塑家的世界。除了維多利亞時代的怪異博學家,和受過劍橋教育的神秘主義者之外,他們許多人恰巧是家庭主婦、教師、四處旅行的推銷員、失業水管工或盲人街頭音樂家。每一則故事都鐵證如山,證明追隨我們的熱情(無論我們與社會有多不同),就可以改變我們及周遭人的人生。
此外,書中還發掘出一些相當傑出、卻鮮為人知的女性——一位男爵夫人,如今她被視為創造了二十世紀最重要的藝術作品;比馬克思和恩格斯早五年出版了共產主義宣言的「被社會遺棄者」;和一位被批評為「心懷不軌的女性主義者」的威爾斯家庭主婦,她畢生支持激進的進化論觀點,最後終獲生物學家大衛.阿登伯勒爵士(Sir David Attenborough)採納。
最後,我們會步入先驅者的世界。他們的願景,在當時不過被視為不錯的點子而已──這提醒了我們,蓋棺論定通常是評判一個人生平的好方法。托馬斯.米奇利(Thomas Midgley Junior)的發明,對這個星球造成毀滅性的損害;而俄羅斯裔作家艾茵.蘭德(Ayn Rand)創出一套哲學(目前在美國社會仍大受歡迎),證明自私是人生的主要目標之一。
本書最後附有探索家目錄:推薦讀物、播客和紀錄片,以及朝聖地和實地考察,方便讀者進一步探索這些奇人異士的人生。你甚至可以在家裡試著練習,比如如何試驗時間、讓自己擺脫「現實隧道」(reality tunnels)。最後,讓我們以開場白做結語:歡迎探索家!
推薦序一
不合拍的道路同樣有美妙的樂章
這本《走一條與世界不合拍的道路》,是英國作家大衛.布萊威與喬.基林共同撰寫的有趣作品,書中介紹48位非常與眾不同的人物,他們的共同特徵就是一群「怪咖」,但這一群「怪咖」卻為這個世界注入了新生命,少了他們的參與,就像是拼圖少了好幾塊般的不完整。他們也許在走一條不合拍的道路,但其實同樣能產生美妙的樂章。
大部分的人都走在合拍的道路上,是什麼就做什麼,從來也不曾冒出個念頭、想要來點不一樣。但偏偏就有人不一樣,總要說出不同的想法,做出令人訝異的舉動。所以當牛頓坐在蘋果樹下,被掉下來的蘋果打到時,他不是氣得把蘋果啃了,反而是思考為什麼蘋果會往下掉,卻不往上飛。這樣的「蠢」問題,當時的人可能覺得他太無聊,但牛頓卻因此發現了萬有引力的存在。
像這樣的「怪咖」、「怪胎」,不分古今中外,到處都可以發現。這本書的兩位作者,就為我們挖掘48位西方世界的「怪咖」,看看他們在不合拍的道路上,演奏出什麼樣的樂章。「怪咖」人物中,有人自稱是美國皇帝──來自於英國的約書亞.亞伯拉罕.諾頓,寫信給美國舊金山報紙,自稱是美國的皇帝。而這位「皇帝」竟也受到市民喜愛,不僅可以免費搭乘交通工具,連戲院都有他的專屬包廂;去世時,舊金山全市還為他降半旗致哀。
除了像這樣的狂人之外,也有特立獨行的女記者,引起世人注意。20世紀初,美國《紐約世界報》的記者娜麗.布萊曾經裝瘋,成功潛入美國的一家精神病院,深入「杜鵑窩」現場觀察,了解精神病院的黑幕與問題。之後她在報社的協助下,順利離開精神病院,並寫出10日的調查報導,開啟新聞調查報導的先河,也逼得政府重視精神病患的權益。除了調查報導,娜麗.布萊又向報社爭取到環遊世界72天的機會,見證女性的獨立自主。
另外,像是拒絕接受女性只能生孩子的威爾斯家庭主婦伊萊恩.摩根,寫出《女人的起源》,以女性的角度,認為人類的起源應與水有關聯,但她引述海洋學家阿力斯特.哈迪的「水猿理論」研究基礎,而與當時的研究者引發論戰,至今仍堅持這項看法。而研究神話領域孜孜不倦的約瑟夫.坎伯,為流傳世界各地的神話找出故事的公式,而這看來無啥意義的公式,最後竟成為喬治.盧卡斯的《星際大戰》系列電影作品說故事的方法,成為完美的故事公式。
這本書介紹的人物,也許不想為世界做出什麼偉大的貢獻,或者是高尚的目標,但他們走在一條不合拍的道路,卻讓我們看見另一種不同的堅韌而頑強的生命,值得細細品嘗。
歷史專欄作家/余遠炫
推薦序二
瘋狂,是一種正常
在閱讀本書之前,我誠心建議大家,如果你是嚴肅的學院派,或是認為人生就應該走在「讀書拿第一、出來找好工作」之類正道上的人,這本書乍看之下,可能會讓你有種走進瘋人院的感覺。戴著鐵頭盔環遊世界?自稱美國皇帝?甚至有一個女人把蛋糕當成帽子戴在頭上,還穿著兩個番茄罐製成的胸罩?
這本書裡的每一個人,都是一般社會眼中的「怪咖」。如果這種人突然出現在你身邊,你會想拔腿狂奔,一點都不奇怪。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我們都受到統一的教條及規範約束,如果膽敢走向體制之外,後果就是無盡的冷落及懲戒。
本書的主人翁們,就是處在文明邊緣的種種怪咖。他們的事蹟都很有趣,但最吸引我的,則是眾生對這類人的兩極反應。有的比較幸運,被當成川流不息的街道上、一個無傷大雅的笑話。比方說1940年代,一名自稱「月犬」的高大盲人,打扮成古代北歐神明的樣子,佇立在紐約街頭。他得意洋洋的披著斗篷、戴著尖角皮帽,在那裡待了超過25年,最後竟然成為另一種形式的紐約地標,旅遊指南甚至將他列為景點。
但是另一種人的境遇則較為悲慘(數量也遠較第一種為多)。年輕的同志奎丁・克里斯普打扮得豔麗浮誇,不僅塗上指甲油和口紅,也染了長髮,昂首闊步的走在1930年代的倫敦街頭。克里斯普最大的爭議,就是勇敢做自己。然而,這也讓他付出了巨大的代價: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他遭到軍隊以「性變態」為由拒絕。他幾乎每天都遭到言語和身體的虐待;有整整30年,他幾乎找不到任何正常的工作。
但很奇怪的是,在閱讀這些人的故事時,不知不覺會產生一種奇特的感覺。當看著這些人穿破層層障礙,從一開始被社會拒絕,一直到接受,最後甚至改變了某些歷史的走向,你就會莫名產生一種被激勵的愉悅感。正是這些特立獨行的人,以他們的勇氣及毅力,重新定義了一個文明。
紐約的月犬因為對他的樂迷——著名大牌DJ艾倫.弗里德發出禁制令,讓弗里德不得使用「月犬」這個名字,弗里德只好把電臺節目更名為《搖滾樂秀》,造出定義了20世紀音樂風的字眼。至於打扮浮誇的克里斯普熬出頭,1980年受邀在紐約發表演講,受到全市的熱烈歡迎。把番茄罐當成胸罩的艾莎男爵夫人,則成為公認的第一位美國達達藝術家,概念藝術之父杜象稱她為:「男爵夫人不是未來主義者,她就是未來。」
這本書讀到最後的愉悅感,就是讓我們了解,自己並不是唯一孤寂的人。許許多多的故事,講述的不僅是一個人如何特立獨行,更重要的是他們如何以自己的毅力,締造了現代文明。而這也鼓勵了我們──我們小心翼翼的壓制住自己與社會格格不入的地方,原因無他:眾人都沒有這樣的困擾,我也不應該有!
但其實,根本不需要這樣。
在閱讀本書之前,我誠心建議大家,如果你覺得現代文明不適合你,雖然你外表快樂,但其實每分每秒都在壓抑、活得幾乎窒息,那麼這本書絕對可以帶給你莫大的歡愉,並告訴你:勇敢成為你自己!
知名臉書部落客/海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