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所有的孩子都需要一個媽媽!
過去讀《彼得・潘》,總是羨慕那永遠不會長大的孩子不用上學,不用煩惱長大後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渴望能與頑皮、勇敢的彼得,一起戲耍、鬥智、打倒有著鐵鉤手的海盜船長——虎克;尤其盼望能跟著彼得一塊兒飛往那座住著小仙子、美人魚的夢幻島,過著充滿冒險與快樂、自由自在、無憂無慮的生活。
隨著年齡增長,當了母親,再讀《彼得・潘》,才讀出了彼得在不願長大的選擇背後,所須付出的代價:離開並遺忘母親!不解的是,總是瞧不起所有母親的彼得,又為什麼找來溫蒂當他和迷失男孩們的母親呢?
再細讀,終於明白作者巴里要傳達的真正意涵是:所有的孩子都需要一個媽媽!迷失的男孩如此,虎克船長那一票海盜也是如此,連拒絕達林太太收養的彼得也是如此!
海盜們把孩子捉到船上,要讓他們走跳板淹死,是為了讓溫蒂成為他們的「母親」。迷失男孩們最後也答應跟溫蒂姊弟一起回家,因為他們「喜歡媽媽的愛」。至於彼得雖然嘴上說不需要母親,其實還是有點動搖,所以才默默地從窗外向裡張望,觀望著達林太太與孩子們重逢緊擁的動人景象。
而且彼得雖然選擇離開了,但每年春天,除非他自己忘記了,他總會回來帶走溫蒂的女兒、女兒的女兒去夢幻島,取代溫蒂「母親」的位置,這麼周而復始的,永遠追隨母親的虛幻面貌……。
我們都曾經是彼得,幼時的我們想要擺脫大人的規定與安排,卻又害怕失去孩童時期的自由與母親的全神關愛。其實,只要我們放鬆心情去過,在還是孩子的時候,盡情享受這段純真自在;長大後面對一切不曾經歷的事情時,則保持一顆快樂的童心及被感動的本能,在被煩雜俗事纏身時,就到夢幻島裡飛一會兒吧!
陳蓉驊(南新國小熱心閱讀推廣資深教師)
推薦序
永遠的赤子----彼得.潘
每個孩子都會長大,除了「他」以外。他,是彼得.潘,一個住在夢幻島的小男孩。
巴里創作《彼得.潘》故事的這個時期,英國兒童文學正值「幻想當道」,因此全書瀰漫著濃郁的夢幻色彩。首先,我們從彼得出現的時刻來看,彼得與溫蒂的初遇是在最易陷入夢鄉的夜晚,爾後每次彼得現身於人類世界,每年重返人間帶著另一個年幼的孩子踏上夢幻島,也皆是在夜半時分。為什麼巴里要選擇夜晚這個時間呢?因為夜晚是現實與夢境交疊的時刻,在這個時候,彼得現身引誘溫蒂等人來到夢幻島,展開一段冒險與甜蜜兼具、驚險與浪漫交織的夢幻旅程,這樣的時間設計使得整場冒險就像是一場夢,一場每個孩子都想擁有的夢。
接著,我們從踏入幻想國度的「方式」來看這個故事,常見進入幻想世界的方式是使用「過門」(Threshold),在現實與幻想之間設計一個像是門一樣的通道連接二者,比如《納尼亞傳奇》裡打開魔衣櫥往裡走就會來到納尼亞王國,而《愛麗絲夢遊奇境》則是掉進兔子洞,「哈利波特系列」是穿過九又四分之三月台進入霍格華茲。《彼得.潘》故事沒有明顯的「過門」設計,要到夢幻島,必須得要夢幻島主彼得在孩子身上灑上「仙塵」,帶著他們一路飛翔,方能抵達。發光的「仙塵」與「飛翔」這兩項設計為故事罩上一層浪漫唯美的夢幻色彩。
既然是做夢,那麼夢總會有夢醒時分,所以故事最後,溫蒂等人從夢幻島飛回家,夢醒了,這些孩子也就逐漸長大成為大人了。這樣的鋪陳,與兒童從愛作夢逐漸成長邁向成人的歷程,恰好吻合。
讓幻想故事成真的條件是讀者必須帶著「童心」「主動」進入,《彼得.潘》的設計恰是如此,書中多處敘述如:成人太重了、飛不起來,在在隱喻成人擔負太多社會成見,如名利、地位等,巴里藉著這些敘述諭示讀者:「童心」使人輕盈,「想像」猶如翅膀,因此唯有天真爛漫的兒童才能飛向夢幻國度。
當然我們不可否認,以現代多元價值的角度去檢視《彼得.潘》,會看見不少價值偏見,比如性別角色的定位:溫蒂(女性)理所當然肩負母職,而彼得(男性)則是對外打拼的父職角色;印地安人角色設定流於刻板印象。但是我們可別忘了這個故事創作於一九一一年,當時的社會氛圍尚屬保守,因此才會出現這樣的角色設定。撇開這些傳統的角色形塑,觀看書中褪去訓斥,時而俏皮、時而溫馨的敘述,我們應當覺得,《彼得.潘》確實是一則充滿樂趣且誘人動聽的幻想故事。
劉美瑤( 兒童文學家、台東大學兒文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