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的話
如果您的孩子喜歡閱讀《哈利波特》等描述神奇魔法的小說,那麼他/她也一定會愛上激發J.K羅琳寫出暢銷巨作的《沙之精靈》!
不同於其他奇幻文學,作者並非將孩子帶進一個神祕的幻想世界,而是將那個世界當中的奇幻人物帶入孩子們的日常生活。這麼做不但拉近了作品與讀者的距離,更能夠使得孩子感同身受,覺得這則故事真的有可能發生在他們身邊,而不再是「很久、很久以前」由人們口耳相傳的百年傳說。
專文導讀(節錄)
作者與書
《沙之精靈》是英國女作家伊蒂絲.內斯比特為兒童所寫的一本奇幻小說。這本書是她「奇幻魔法三部曲」的第一部,一九○二年出版後廣受好評,不僅兒童喜歡,成年人也爭相閱讀,因此後來又出了兩本續集:《五個孩子和鳳凰與魔毯》和《五個孩子和一個護身符》。
這本著作深刻影響了二十世紀英國奇幻故事的創作,《魔戒》三部曲的作者托爾金,以及撰寫《哈利波特》系列的J.K.羅琳,都曾自述深受內斯比特作品的影響,同時也是他們創作時的靈感來源之一。除此之外,《沙之精靈》也曾被改編成日本卡通、英國BBC電台的六集電視劇,以及好萊塢電影《沙仙活地魔》,可見它受歡迎的程度。
故事梗概與寫作方式
這本書描述四個哥哥姐姐帶著他們年幼的弟弟,五個人在新家附近的砂石坑玩耍時,遇到了一個有著蝸牛般的眼睛、蝙蝠的耳朵、身體圓滾滾且長滿棕毛、四肢和猴子一樣纖細的「沙仙」(牠的名字叫做「沙米亞德」)。沙仙有魔法,能幫孩子們實現願望,但牠只允許他們一天許一個願望,並且在太陽下山時,這個已經實現的願望就會消失,生活重新回到原來的樣子。
整本小說依循著「孩子們許願、願望實現—發生問題、解決問題—太陽下山、願望消失」的過程,逐漸發展出一連串奇妙的故事。這種寫作手法常見於兒童文學創作,我們稱它為「問題與問題解決的說故事方式」,也就是在故事中,問題出現、解決問題,然後新的問題再出現、再解決新問題,就這樣故事一波一波地接力下去,因此也有人稱作「一波三折的說故事方式」。《沙之精靈》就是採用這樣的書寫模式,而它每一個許願的故事都生動有趣,解決問題的方式與最後的結局也經常出人意表。(其實,《名偵探柯南》、《中華一番》、《航海王》等這些廣受兒童歡迎的動畫,也都是採用了這樣的說故事方式喔!)
故事裡對「願望」的思考與分析
除了觀看時代差異外,閱讀這本書對小讀者們來說,最重大的意義莫過於去了解與探究「願望」這件事,因為這是此書最重要的主題。
我們在生活中,常會對一些很想得到、但現實上卻暫時不可得的東西興起追求的念頭,因此就會有「願望」產生。但「願望」這個作為,在與它相關的字詞上,有些帶有正面積極的意涵,有些則是負面貶抑的指稱。例如:對一個較為正向、並且我們可以憑自己的能力與努力達到的願望,我們會稱它為「目標」、「期待」、「志向」、「自我期許」等;而對於一些不切實際、和實現脫節、幾乎不可能達到的願望,我們就會叫做「奢求」、「妄想」、「做白日夢」等。(小朋友可以再想想看,我們在生活中還有哪些相關的字詞,也都是在描述與評價「願望」這件事。)
《沙之精靈》這本少兒小說,正是藉由一個個許願的故事,讓小讀者們看到各種不同類型的願望,以及當強求非自己能力所及的「願望」實現時,它可能帶來的麻煩與問題。藉此,讓我們了解一個「願望」的達成,經常需要一些相配套的主觀能力與客觀條件,否則即便有魔法(或非正常方式的外力)協助你達成了願望,卻帶來了一些意想不到、甚至是無法處理的問題與後果。
在故事裡找尋不合理之處
最後要提醒小讀者的是,在閱讀奇幻文學時,還可以做一件事,那就是去找出書中不合理或是相互矛盾的情節。奇幻故事因為是出自創作者超越現實的自由想像,所以有些情節的敘述難免會不合常理或是出現矛盾,而作者也沒能對這些問題做出合理的自圓其說。例如第五章〈城堡歷險〉中,沙仙施展魔法讓不同的時空交錯時,既然城堡和孩子們的房子在同一個地點,為什麼城堡和房子不會混在一起?而且,四個小孩和女僕在同樣的空間中活動,彼此可以看到對方,還能有所互動,但為什麼卻看不見對方所處的城堡或房子,以及各自所面對的其他人事物?
這種對奇幻故事情節極盡挑毛病式的檢驗,不僅能增加閱讀奇幻小說的樂趣,也能在替故事不合理的情節以及出現矛盾的地方,嘗試找尋合理解釋的過程中,增進你的思辨與想像的能力。倘若你能持續不斷地做這樣的練習,說不定有朝一日,你也可以寫出一本屬於你自己的奇幻魔法故事。
林偉信(台灣兒童閱讀學會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