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編序
王建國
文學的陽光,從臺南昇起--「臺南,不只是一個適於作夢、幹活、戀愛、結婚、悠然過日子的好地方」
起初,神創造天地。地是空虛混沌,淵面黑暗;神的靈運行在水面上。神說:「要有光」,就有了光。(《創世紀》一:1-3)
臺灣歷史上,每道光的出現也都代表一個全新世界的到來。
一直以來,對於清代臺灣八景之一的「東溟曉日」心嚮往之,雖然迄今其所在位置仍然撲朔迷離、引人遐想,但有可能就在臺南一帶,若然,這道光的出現逐漸讓此地脫離「迺有不日不月、不官不長、裸體結繩之民(中略)至今曆日書契無而不闕」(陳第︿東番記﹀語)自然純樸的世界,而隨著這道光在甲午戰爭中殞落,臺灣歷史上又昇起了另一道光—日本(號稱「朝陽升起之地」),這道光完全開啟了臺灣近現代文明的重要里程,楊熾昌︿毀壞的城市Tainan
Qui
Dort﹀第一首︿黎明﹀:「為蒼白的驚駭/緋紅的嘴唇發出可怕的叫喊/風裝死而靜下來的清晨/我肉體上滿是血的創傷在發燒」與第四首︿毀壞的城市﹀:「簽名在敗北的地表上的人們/吹著口哨,空洞的貝殼/唱著古老的歷史、土地、住家和/樹木,都愛馨香的瞑想/秋蝶飛揚的夕暮喲!/對於唱歌的芝姬/故鄉的哀嘆是蒼白的」(陳千武譯)正揭櫫臺南經此「日本天年」丕變後的故鄉風景;這大抵也是此讀本第一篇作品許地山︿我底童年:延平郡王祠邊﹀的重要時代背景,只不過許地山用散文的形式,追溯更早之前童年時代一段兵荒馬亂與家族/國族離散的記憶……
臺灣歷經荷蘭、明鄭、清朝、日本、國民政府等不同政權的統治,而臺南向來因位居重要地理樞紐,早年即曾接受原住民、荷蘭、漢、滿、英(蘇格蘭)、和……等多重文化的洗禮,人文薈萃、文風鼎盛,是臺灣文化與文學的重要發源地。大抵而言, 十七世紀之前, 臺南是西拉雅族(Siraya)的主要活動範圍。一六二四年,荷蘭東印度公司(VOC)以臺南為其大本營:分別以大員(後築有熱蘭遮城︹Fort
Zeelandia︺)與赤崁(後築有普羅民遮城︹Fort Provintia︺為其貿易據點與行政中心。)一六六一年,鄭成功來臺,以臺南為其政治中心,設立承天府。一六八四年,臺灣納入清帝國版圖,設一府三縣,臺南即為臺灣府治及臺灣縣治之所在。一八六五年,英國長老教會首任駐臺宣教師馬雅各醫師(James Laidlaw
Maxwell),千里迢迢遠從蘇格蘭來到臺灣,也選擇臺南作為其醫療傳道生涯的起點。不唯如此,乙未割臺的高潮戲碼與最終平和落幕,也都發生在臺南:臺灣民主國/臺南第二共和根據地在臺南大天后宮,而當日軍揮兵南下,並準備集結圍攻府城時,巴克禮牧師(Thomas Barclay)與宋忠堅牧師(Duncan
Ferguson)接受臺南士紳請託,前往與乃木希典將軍交涉,才使日軍得以由小南門順利入城,結束政權和平轉換,並劃下歷史句點。準此而言,明(明鄭)清臺灣歷史的發展幾乎以臺南為主要舞臺,而「臺灣文學」也幾乎以「臺南文學」為主要基底。
再退一步而言,一八九五年以降的新舊文學發展,「臺南文學」的表現也不遑多讓,如跨越新舊文學的賢喬梓,即有許南英、許地山;吳萱草、吳新榮;楊宜綠、楊熾昌……等人,倘再以新文學為例,水蔭萍成立「風車詩社」並提倡超現實主義詩風、鹽分地帶文學的崛起……在臺灣文學史上皆極具重要意義,此外,今臺南大學(前身臺南師範學校)與成功大學(前身臺灣總督府臺南高等工業學校)兩所歷史悠久的高等學府,不僅培育出許多文學作家,而且「振葉以尋根,觀瀾而索源」,往往可見其執教者不乏搦管操觚的文學大家,臺南文學是臺灣文學極重要的一環,由此更可見一斑。而這正是本書編纂的一個重要緣由。
本書主要是針對臺南市的青少年(「暗含讀者」),期使其能對臺南/臺灣的人文與歷史發展有更進一步的理解與認識,甚或培養其具有獨立思考的「自由主體」(the liberal subject);唯好的文學作品應該超越地域與年齡限制,故其應為所有對臺南文學/臺灣文學發展有興趣的文學愛好者(「理想讀者」)所共享。
本書選文在文學性的前提下,將盡可能凸顯臺南人文歷史的發展變貌,並呈現這片土地的多元豐富面貌。當中所選錄33位作家的33篇散文內容,可以說是每位作家立足在這塊土地生活的點點滴滴,主題圍繞其個人成長經驗(求學、閱讀、書寫……)、生活體驗(眷村生活、農村生活、府城街頭巷尾、校園風光、江湖賣藝、夜市人生……)、親情倫理、家族記憶、身份認同、殖民傷痕、歷史反思、地景變貌、環境生態、鹽分地帶的文學發展、人文與科學的對話、幸福人生的追問……等。
不論就作者個人生平或是各篇作品時空環境而言,都與臺南有極為深厚的淵源。就前者而言,各篇作者多半出生於臺南,其中更不乏是數代世居於此的大家族(或許曾經短暫離開,後來也都重回故鄉的懷抱;即使後來他遷,也都仍然心繫斯土斯民),而原本來自外地的作家,最後也都選擇在此長期落腳。就後者而言,其多半以近百年來的臺南為主要背景,並可上溯清朝、明鄭與荷蘭等不同時期,且書寫範圍不斷向南(高雄、屏東、臺東……)向北(臺中、臺北、基隆、宜蘭……)擴展延伸,幅員之廣幾乎涵蓋了整個臺灣,甚至遠到汕頭、東京、摩羅泰島……等地,而形成以臺南為主要核心的重層書寫,某種程度上,可謂透過文學「再現」臺南百餘年的時代風華,尤其,這不只是文學,同時也是歷史,故藉由這些不同時期的書寫,也可以看到臺南的歷史變遷—一座古老的城市如何經歷現代化的洗禮與蛻變過程……,從而也構成臺南文學/臺灣文學與閱讀臺南/閱讀臺灣的深刻辯證與重要意義。
府城世家葉石濤先生的名言:「臺南,一個適於作夢、幹活、戀愛、結婚、悠然過日子的好地方」,幾乎已經成為臺南人朗朗上口的流行語,而緣慳一面的張愛玲(如果當年她不是到了花蓮而是來到臺南,又會怎樣書寫臺南這座「邊城」呢?不免令人好奇)曾說:「像我們這樣生長在都市文化中的人,總是先看見海的圖畫,後看見海;先讀到愛情小說,後知道愛;我們對於生活的體驗往往是第二輪的,借助於人為的戲劇,因此在生活與生活的戲劇化之間很難劃界」,臺南是一座有海也有愛的城市,而書中也正充滿對於這座憑山俯海可以誓海盟山城市的深情書寫。對於老臺南人而言,透過本書的內容適可以重溫她昔日的繁華盛景;對於新臺南人而言,本書則不失為是一個好好認識她豐厚底蘊的開始:不論是第一輪的親歷務實,
還是第二輪的神遊蹈虛, 甚或是第三輪的遊走在虛實之間……,期待有朝一日,當文學的陽光灑滿這座城市的街衢巷弄,也捺印在老臺南人與新臺南人的臉龐上時,「臺南,不只是一個適於作夢、幹活、戀愛、結婚、悠然過日子的好地方」能成為對這座虛實相生城市的新詮釋。
本書得以順利編纂完成,承蒙許多人的支持與協助。特別要感謝召集人陳昌明教授的推薦,才有機會參與這項深具意義的工作,期間更惠賜編選方針及寶貴意見,讓編輯作業得以順利進行;王三慶教授、陳昌明教授、林朝成教授、陳雪美師母、蔡蕙如教授、李若鶯老師、陳高村先生、林煜幃副總編輯、蘇佳欣小姐、史欣儀小姐、陳品儒小姐……等人幫忙居中聯繫;文化局申國豔小姐提供行政上的協助與各方面的相關的資料;蘇雪林教授學術文化基金會、臺南市學甲戶政事務所、臺南市政府文化局……等機構之協助;同時要感謝各篇作者及其家屬慨允同意授權轉載,讓這些篇章有機會以不同的形貌面世,相信其對於斯土斯人的眷愛與書寫,將使本書更具有深遠的人文關懷與開闊的文學視野,嘉惠莘莘學子與廣大文學愛好者。唯本書礙於篇幅限制及其他各種原因,有些作家的作品未能選錄在這本集子中,難免有遺珠之憾,期待未來能有重新增補的機會。本書是認識臺南與臺南作家及其作品的一個嘗試,拋磚引玉,祈請海內方家,不吝郢正。
王建國謹誌於二○一七年十二月二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