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浪浪在找家:流浪動物考察與關懷手記

世界的浪浪在找家:流浪動物考察與關懷手記
定價:380
NT $ 251 ~ 342
  • 作者:本庄 萌
  • 原文作者:Moe Honjo
  • 譯者:楊明綺葉韋利
  • 出版社:木馬文化
  • 出版日期:2018-07-11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3595365
  • ISBN13:9789863595366
  • 裝訂:平裝 / 352頁 / 21 x 14.8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內容簡介

一場前所未有的跨國流浪動物考察之旅————
很多人會跟
流浪動物說話
卻沒什麼人
願意傾聽牠們的聲音

  一位充滿熱情的日本法律學者走訪世界8大國25所動物中途之家,生動記錄世界各國動物議題現況,從流浪動物收容、野生動物保育、畜產和實驗動物議題,以至虐待動物和重大犯罪研究。

  如何讓「結束生命的場所」,變成「拯救生命的地方」?
這裡所展現的,就是人類與動物間問題的縮影

  〔英國〕〔俄羅斯〕〔美國〕〔西班牙〕〔德國〕〔肯亞〕〔香港〕〔日本〕
  ● 美國人嘗試的「小貓攝影機」(Kitty Cam)為何能大大提升認養數量?
  ● 德國人為何認為動物保護需要獲得憲法保障?
  ● 西班牙的流浪貓狗為何能在自然保育區裡開心地盡情奔跑?
  ● 去了肯亞才知道,原來亞洲人竟是野生動物瀕臨絕種的元凶?
  ●日本的「貓中途咖啡館」,為什麼能在短短6年送養超過4千隻貓咪?

  「這是一趟發現動物擁有的價值,
  思考自己能做什麼的旅程!」
  一起前進動物中途之家吧!在那裡,或許你也能找到
  個人能做得到的事,我們都可能成為
  打造人與動物和諧共生社會中,涓滴成流的力量。

本書特色

  第一本動物法學家針對全世界動保先進國的考察全紀錄。從動物保護法、政府和民間的收容所制度與配套、野保議題、實驗動物、畜產動物到伴侶動物,涵蓋各面向議題。是喜愛動物、關注動保和生態讀者不能錯過的好書。

名人推薦

專文推薦

  朱天心(作家)
  段奇漢(高雄市動物保護處副處長)
  吳宗憲(國立台南大學行政管理系副教授、動物當代思潮發起人)
  黃宗潔(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副教授)
  林育綾(媒體人、FB粉絲團「禽獸姊的萬應室」版主)
  謝凱特(aka酒鬼)(譯者、「自製貓生食討論區」版主)

讓我們給牠一個家--感動推薦(按邀約順序)
  柯文哲(台北市長)
  宇文正(作家)
  志銘與狸貓(《黃阿瑪的後宮生活》作者)
  貓夫人(作家)
  吳毅平(街貓攝影師)
  Raye(《十二夜》導演)
  阿潑(文字工作者)
  林清盛(作家)
  陳彥博(極地超級馬拉松運動員)
  寶總監(作家)
  帕子媽(《幸福的重量,跟一隻貓差不多》作者、動物守護者)
  貓狗里長伯(人氣粉絲團、超M貓奴)
  林緯綸(Hapet好寵執行長)
  鄭莉佳(高雄市動物保護處獸醫師)
  安娜女王(人氣粉絲團)
  貓熊空姐(人氣粉絲團)
  浪犬博士(人氣粉絲團)
  狗的日常(人氣粉絲團)
  陳蕙慧(木馬文化執行長)

得獎與推薦記錄

  日本亞馬遜、日本最大書評網站「讀書meter」5顆星推薦
  第九回出版甲子園Grand Pix受賞作
  《再見了,可魯》石黑謙吾、暢銷作家坂本千明、日本「貓中途咖啡館」發起人、日本知名貓站長「小玉」好評推薦

   從各國的動保態度回頭審視人與動物的關係。——《達文西》書評
   深刻關注人類社會的重要課題。——《ORICON NEWS》
   身上裝著輔助輪仍開心奔跑的狗狗,和本書一樣帶來希望。——暢銷作家坂本千明
   豐富的案例和溫暖的文字,難得一見的作品。——Amazon.jp讀者
   推薦給擔心看了動物現實處境會難過,但真心喜愛動物的人。——日本IG讀者

  這是一本對自己、對動物、對生命價值層面都發人深省的好書!——台北市長 柯文哲

  唯有公部門與民間一起努力,透過為流浪動物創造特質與價值,將我們生活的場所打造成一座友善動物城市,讓所有的浪浪活得有尊嚴,都有機會找到一個家。——高雄市動物保護處副處長 段奇漢

  書中豐富的動物保護政策資訊,以及作者對於各國對待動物態度的感受、評價的真摯紀錄,使其成為一本可讀性很高的作品。——國立台南大學行政管理系副教授 吳宗憲

  本書提供了相當珍貴的第一手觀察筆記,試圖以他山之石思考改進與突破的可能。儘管微小的行動難以撼動大結構下的重重問題,但可據此看見人與動物關係的更多選擇。終有一天,世界將不會有那麼多的無家動物,需要一個個安身立命的收容所。——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副教授 黃宗潔

  「收容」常被歸在動物問題的「末端」解決方案,但讀了這本書後我才恍然明白,「收容」其實可以是個「起點」。從生命教育到市民休憩場域,本書幫讀者重新理解和定義「收容所」,也更理解動物與人類、社會問題之間環環相扣的脈絡。——FB粉絲團「禽獸姐的萬應室」版主 林育綾

  也許你和我一樣不敢站上第一線,也不敢前往動物之家,但我們還是可以貢獻自己微小的力量。當這些微薄之力凝聚起來,就可能逐漸減少世界上的流浪動物。——譯者、「自製貓生食討論區」版主 謝凱特(aka酒鬼)

  人類唯有平等尊重所有動物並和諧共存,才能擁有美好的未來!閱讀作者走訪世界25個收容所的經驗,讓我們思考自己能為動物做些什麼?個人力量或許微小,但凝聚眾人行動就可促成巨大改變。一本適合推薦給孩子和親友的好書。——HAPET好寵執行長 林緯綸

  所有的浪浪都在等一個家——可以遮風避雨、可以得到溫飽、不離不棄的家。也許我們不能改變這個世界,但我們卻有能力改變他們的世界!領養、不棄養!——人氣粉絲團 浪犬博士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本庄   

  日本動物法律學者│Moe Honjo

  自學生時代開始,多年來研究貓、狗,以及所有動物保護相關議題。她於英國就讀高中時,一次造訪動物中途之家的經驗,讓她決心走上動物保護這條路。於是自京都大學法學院畢業之後,隨即動身前往美國的法學院專攻動物法。接下來她花費10年時間,走訪在動物保護觀念上比日本更先進的國家,看到許多進步的現況。

  她致力於改善人類與動物之間的關係,研究領域包括各國的動物法、環境法,以及實驗動物、畜產動物、動物虐待等議題。並於大學教授動物福利法等課程。

譯者簡介

楊明綺

  東吳大學日文系畢業,赴日本上智大學新聞學研究所進修。譯作有《蜜蜂與遠雷》、《接受不完美的勇氣——阿德勒100句人生革命》、《超譯尼采》、《這幅畫,原來要看這裡》、《孤獨的價值》、《一個人的老後》等。

葉韋利

  1974年生。專職主婦譯者。

  享受低調悶騷的文字cosplay與平凡充實的生活。

  FB專頁「譯者葉韋利工作筆記」:www.facebook.com/licaworks
 

目錄

推薦序1                                                 朱天心  
推薦序2   讓我們的城市成為友善動物城市                  段奇漢
推薦序3   讓人與動物的關係,成為公共政策實踐的重要標的  吳宗憲
推薦序4   動物議題無國界                                黃宗潔
推薦序5   收容所,可以是解決動物問題的起點              林育綾
推薦序6   如果每個家庭都認養一隻貓或狗                  謝凱特(aka酒鬼)

前言  讓「結束生命的場所」變成「拯救生命的地方」
在日本,目前仍有許多貓狗遭到撲殺
讓收容所成為「救活動物的地方」
原本只是尋常愛狗人的我,為何立志成為動物法學家?
希望每個人了解一己之力的貢獻

Chapter 1 美國  從法律出發的多元變革
虐待動物是人類犯下凶惡犯罪的前兆
斷絕虐待動物的「8道防線」
動物在身體和精神上的復健也很重要
日本與肉食,以及現代畜產
「豬要待在適合豬的地方」,動物也有尊嚴
肉類換成穀物,拯救受飢餓所苦的人

Chapter 2 英國  歷史最悠久的動物保護國度
「認養」代替「購買」,前進動物中途之家
電視播放狗被關進毒氣室,慘遭撲殺的畫面
動物中途之家竟然是如此乾淨明亮的地方嗎?!
兔子、老鼠……小型動物也需要照護
只要有一絲可能性就不處以安樂死

Chapter 3 德國  狗是社會的一分子!率先將動物權入憲的歐洲國家
人對待動物的態度是一種社會問題
歐洲最大的「動物中途之家」
就連孩童也有「來中途之家領養動物」的觀念
立法禁止毒殺鴿子
只要動物不再增加,就能達到零撲殺
法律禁止將雞關入狹窄的籠子裡
不隱藏問題,不得過且過────德國人的作風

Chapter 4 俄羅斯  戰鬥民族的冷漠與溫情
兼具冷漠於溫情的民族性
與人類共生的流浪動物
動物中途之家是搖錢樹?
背後感覺得到工作人員的監視目光……
為了不讓牠們被安樂死,週末花大半天往返的志工

Chapter 5 西班牙  在自然保育區設置動物中途之家
即使無法拯救所有動物,仍要向人們傳達的事
在中途之家生活6年的狗兄弟
在自然保育區放養1百隻浪浪的中途之家
以類似贍養費的形式籌措營運資金
光是貓咪區就有網球場這麼大!
裝上輔助輪椅後到處奔跑的法國鬥牛犬
來自馬戲團、電視節目,以及動物園的黑猩猩
笑容下的暴力,解說黑猩猩情緒壓力的影片
牛奶、毛皮,怎麼來的?
推動立法廢除鬥牛活動的女律師

Chapter 6 肯亞  積極防止非洲野生動物遭到盜獵
一顆印章,讓大象瀕臨絕種?
政府祭出重典,仍無法杜絕盜獵
「我不該在這裡啊!」身心受創傷的小象們
遏止盜獵犀牛的「4道盾牌」
面對惡質的盜獵,日本人能做什麼?
親吻長頸鹿,好嗎?
在黑猩猩保育區的兩度心痛
在荊棘中尋找「盜獵陷阱」
真正適合大象生活的地方

Chapter 7 香港  英領時期的遺產,東西交界的動物中途之家
思考日本與歐美對待動物的差異
仿效英國設立的「動物虐待調查員」
在玻璃窗上鑽洞,讓狗兒安心
反對安樂死的亞洲人
動物醫院與諮詢服務是主要經費來源
「愛護」這個詞很適合亞洲
遍體鱗傷的狗兒教我的事

Chapter 8 日本  為洗刷動物保護落後國汙名掀起的新風潮
自古以來,與動物和諧共生的日本人
始終得不到社會大眾關注,短缺的人力與資金……〔東京〕
無視抱著募款箱、高聲疾呼的我,漠然走過的人們
日本規模最大動物中途之家,想盡辦法籌措資金……〔大阪〕
日本人出於「同情」,歐美人說「這樣不對」
擺脫「劊子手」的惡名……〔京都〕
廢止和收垃圾一樣的「定時定點回收制度」
風靡一時的品種狗,也難逃被撲殺的厄運
真正落實「零撲殺」……(熊本)
結合市民活動中心,成為複合設施的巧思……〔橫濱〕
與民間團體合作,提升認養率
「貓咪咖啡館」是成功的社企模式……〔東京〕
你的愛心捐款,就是「貓咪咖啡館」入場費
讓每座城市都有一間貓咪咖啡館
逃學的孩子在動物的療癒下,重返校園……〔長野〕
「公務員狗」VS「公務員貓」,讓孩子學會與動物相處
即使沒有實際接觸動物,也極富成效的美國動物保護教育

結語  身為動物法學者的我,能為流浪動物做的
 

推薦序1
動物議題無國界
黃宗潔│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副教授


  《世界的浪浪在找家:流浪動物考察與關懷手記》為日本動物法學者本庄萌在走訪8個國家25所動物中途之家後,對各國動物處境所勾勒出的一幅幅素描。

  提到「收容所」或「中途之家」,很容易讓人直覺聯想到以貓狗為中心的流浪動物安置問題。但本書所涉及的動物議題層面其實相當廣泛,作者走訪的收容場所中,涵蓋了鼠、兔、牛、羊、豬、驢、馬、黑猩猩和大象等動物的中途之家或庇護所,牠們因遭到拋棄、虐待,或本來就是動物孤兒,導致無家可歸的命運。

書中不僅提供了相當珍貴的第一手觀察筆記,亦透過各國動物中途之家的經驗和想法,試圖以他山之石對照日本經驗,思考改進與突破的可能;另一方面,這些對話和分享,更示範了「動物議題無國界」的精神,而這個概念,或許是打破動物保護長期困境的關鍵之一。

  接觸動物議題這些年,每當有動物虐待事件出現時,時常聽到的反應之一就是「〇〇國不意外」。這樣的態度固然反映了部分事實——動物福利與教育推廣腳步在世界各國確實有著明顯的差異。但若據此認為動物虐待或傷害都是某些「不文明」國家人民才有的行為,便容易落入事不關己的迷思中;亦即只有這些「落後」國家才會發生動物的不當對待,更糟的狀況則是讓討論與關注焦點,從動物移轉到國家與族群的矛盾上。

  但如果我們將眼光放在動物的遭遇本身,就會發現,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各種不當甚至殘酷對待的案例。而一般人在談到動物議題時立場之分歧、容易啟動的防衛心理,或是認為「動物愛好者」才需要關心動物的態度,亦舉世皆然。

  更重要的是,許多動物的遭遇牽涉到重重跨國產業鏈下的複雜結構。近日動保團體揭露澳洲外銷活羊至中東,將綿羊層疊堆放,造成牠們在宛如烤箱的環境中呼吸困難大量死亡的新聞,讓許多人深感震驚,但這樣的例子只是龐大動物產業的冰山一角:我們在海洋世界看到的海豚,可能來自《血色海灣》中提到的日本太地町;非洲盜獵難以杜絕,更和亞洲地區的消費習慣脫不了關係。這正是何以本庄萌在本書第6章以相當的篇幅呼籲日本讀者:

  一提到關於野生動物的保育問題,可能不少人會覺得這種事和自己沾不上邊,自然也不會特別關注。其實我也曾這麼想,認為這樣的問題太廣、太遠,似乎並非能貢獻一己之力的議題。不過我後來這麼思考,既然是一個人,應該也有一個人能作的貢獻。那麼我就從日本開始吧!如果能讓更多人知道,僅僅只是買象牙印章的行為,就將迫使某種野生動物瀕臨滅絕的事實,不是很好嗎?

  換言之,打破地域和國界之別,將動物議題放回人與動物關係之脈絡,或許才有可能更全觀地思考如何改善動物處境。因為即使是我們的日常消費,也可能牽動著遠方動物的命運。

  因此,本庄萌除了參訪一般人較熟悉的流浪貓狗中途之家,並且結合自身動物法的專業背景,思考如何杜絕動物虐待的發生,以及各國收容動物的經驗是否有可能轉化為日本所用。其他的動物議題也是她所關注的焦點。

  在美國參觀農場動物的庇護所時,她思考的是日本的肉食文化與畜產環境;在德國,她走訪亞琛的動物中途之家,不只實際看到零撲殺作法下動物收容的可能;該市立法禁止毒殺鴿子,並透過在公家機關屋頂建鴿舍、替換真假鴿蛋,來控制鴿子數量的方式,更令人印象深刻;在西班牙,她帶讀者參觀一處國家公園內的動物中途之家,負責人夫婦買下土地並取得經營權,在該處放養流浪狗並管理自然保護區,亦顛覆了動物中途之家的刻板想像。

  除此之外,本書更可貴之處在於,她並未過度浪漫化這些參訪的中途之家,也並未天真地認為它們可代表整個國家的文化或動物處境。因此在經驗陳述之外,我們不時可看到她對於收容方式的反思,或是置入不同的觀點。

  例如在肯亞參加「長頸鹿與黑猩猩自然保育區生態旅遊」時,她明確表現出對於自由撫摸甚至親吻長頸鹿的參觀方式之疑慮;在俄羅斯,她不諱言志工認為當地的中途之家是由「不愛動物只愛錢」的人所經營;在西班牙,她指出零撲殺宗旨下的動物收容也可能衍伸出新的問題,即居住品質不佳;在香港參訪知名動物團體RSPCA之前,友人們的反應卻是「聽說去了那裡的動物都出不來(被殺了)呢」,某程度上反映了在地觀點看待此協會的態度。

  凡此皆讓本書呈現的角度更為多元,也凸顯動物安置與救援等議題所牽涉的,包含倫理選擇、價值觀、社會文化甚至政治經濟等面向的多重角力。方法永遠不只一種,適用於某個文化和時空下的作法,在時移事易之後,也未必那麼理所當然。

  但這不免會讓人懷疑,如果不同國情與文化脈絡所適用的方式不一而足,他山之石未必能攻錯,那麼異國經驗的分享,能帶來什麼具體的影響嗎?事實上,本庄萌相當清楚地意識到,歐美的作法無法直接移植到日本,而是需要與在地的價值折衝。也就是說,經驗無法複製,必須內化,內化的前提則是對於當地文化更深入地理解。因此書中引用了《日本的動物觀:人與動物的關係史》的觀點,並進一步提出她的觀察:

  日本的「裏外」概念,也適用於人與動物之間的關係。動物(自然環境)基本上與人的生活有所區隔,屬於「外」的存在,尤其是野生動物和經濟動物,絕大多數的日本人不會主動關注。……相較於此,日本也被寵物文化徹底滲透。例如貓狗和家人親近得像兒孫一樣,成了「裏」的存在;但即便如此,人們在311大地震時,還是認為無法讓貓狗和人類一起入住避難所。

換言之,我們未必意識到的文化底蘊,也可能是影響人與動物關係的深層因素之一。一如河合隼雄在《日本人的傳說與心靈》,透過民間故事〈鶴妻〉對日本人自然觀進行的分析。〈鶴妻〉的前半部有很多典型的變形神話元素,但結局安排主角告別鶴妻自行回家。西方人多半認為故事還沒結束,但對日本人來說卻已是個完整的結尾:人是人,鶴是鶴,理應各自回到自己的世界。若不了解日本人的世界觀,就無法理解故事背後的深層心理。由此可知,要改變人心與社會氛圍,必須回歸到社會文化的歷史脈絡來思考。

因此,本庄萌在全書尾聲回到日本,她走訪東京、大阪、京都、熊本、橫濱、長野等地的動物中途之家。過程中,她不只看到日本社會與觀念正逐步改變,也不斷思考著如何讓動物議題對多數人來說具「切身感」;如何不只是同情,而能進一步結合人道教育;如何改善收容機制,提高認養率,並改變人們看待動物的方式……這些都是她持續探問的問題。

但最核心的問題則是:我能為牠們做什麼?這或許也是本庄萌對於每一個打開此書的讀者最深切的期許。如同她在結語所言:「我在旅途中結識了許多人,他們是發現問題後,就決定努力改變現狀的人。」很多時候,現狀令人感到絕望。但每個人在自己的位置上都有可著力之處,都有能為牠們改變的事——無論是在收容所中挽救一個倒數計時的生命,或不再參與消費式的動物觀光,都可以是一個起點。

這些行動帶來的改變或許依然微不足道,撼動不了大結構下的重重問題,但透過它們,我們可以看見人與動物關係的更多選擇。原本理所當然的對待方式,或許會被打開一個縫隙,讓更多的可能性穿透流動,那麼總有一天,這世界上將不會有那麼多的無家動物,需要一個個安身立命的收容所。

推薦序2
讓人與動物的關係,成為公共政策實踐的重要標的
吳宗憲│國立台南大學行政管理系副教授、動物當代思潮發起人


  記得小時候寫自傳,有時需要填一欄嗜好,我總會勾選的是:看電影、書法,其他人則會勾:運動或美術等等。但從那時起,我就一直很好奇,為什麼這些欄位中常有一欄是養寵物?

  小時候只單純覺得,將「養寵物」和其他嗜好選項放在一起似乎有點怪,但也說不上來哪裡奇怪。直到開始關心動物保護議題之後,我才逐漸理解到這股無來由的「怪的感受」來自什麼原因。

  當大眾將「養寵物」定義成一種「嗜好」,其實是一種隱喻,暗示著這項偏好,是與公共領域無關的私人愛好。因此,政府或公眾不應該、也不需要介入這個領域,讓有相同愛好的人們去關心即可。如同有些人愛好運動,有些人討厭運動,動物議題成為一項自由的個人選擇:「愛」的人選擇介入,「不愛」的人也可選擇袖手旁觀。

  但是,如果我們更深入思考,不難發現在對待動物這件事上,實際上與從事某種嗜好有著天差地別的不同;當中最大的差異就是,嗜好通常與另一個生命無涉,然而動物卻是有認知能力、能感知痛苦的受體,兩者不應等量齊觀。

  對待一個生命,我有不愛他的「自由」,卻仍有必須照顧他的「責任」。這就如同,我可以不「愛」任何一名街邊的流浪漢,但必須要求政府為其尋找可遮風蔽雨之處。

  東方社會或華人社會中,將動物議題僅僅視為私人感情投入的社會氛圍,更為嚴重。機緣巧合下,我讀到了一位日本動物法學者本庄萌撰寫的新書,才知道日本的「動物保護法」被稱為「動物愛護管理法」。本庄萌希望促使日本社會對此議題進一步思考,透過自己周遊列國參訪動物中途之家的經驗,寫下了《世界的浪浪在找家:流浪動物考察與關懷手記》一書。

  如果社會大眾能不囿於偏見,願意將動物議題的思考焦點逐漸從「個人喜好」轉向「公共事務」,就能馬上發現,相較於其他政策議題,動物保護議題的特殊性更能提供公共政策研究豐富的焦點及深度反省。就我的個人觀察,從公共政策領域來看,至少可以梳理出三個重要面向:

   一、公共事務的治理機制

  對於那些不願遵守社會共同規範的人們,政策學者一直希望能設計出一套有效的「治理機制」,導正其行為。在傳統的治理機制理論中,幾個焦點可透過動物保護議題予以衍伸:

  首先是,消費者的自我約束,可以作為強制處罰的補充。以書中談到肯亞的象牙禁止交易政策為例,研究發現,如果背後的購買需求持續存在,政府的強力管制只會拉抬黑市價格,並無法杜絕交易;不過在實際調查後也發現,若政府順應市場機制給予小幅度開放,則僅僅一次的合法交易,也會讓日後的非法交易以此為名,宣稱其象牙成品來自該次的合法交易,以致非法交易無從查證、處罰。這也是政策「破窗理論」擔心的困境。因此,如何結合兩種方法,產生更好的治理機制,值得我們更仔細地討論。

  除了市場機制以外,區域自治也是常能收到成效的治理機制。例如,肯亞OL Pejeta Conservancy自然保育區中的犀牛保育機制,除了人為的「警備機制」保障保育區內動物的安全,包括「犀牛巡守隊」及「不定時援助小隊」對於盜獵者的防範;更重要的是,保育工作中高度依賴的「居民的眼睛」,透過社區居民建構起來的安全網,更完善了這道保育網。

  最後,行為經濟學近來討論的「推力」(Nudge),強調政府可透過一些小機制的設計,讓民眾更願意順服推行的政策。在動物保護議題中,「推力」可透過「體驗教育」來展現,例如書中提到日本長野動物中途之家透過「Hello Animal」機器狗,成功和孩童互動,扮演良好的動物保護教育角色;此外,「推力」也能藉由建議「互動關係」,產生很好的效果。例如每個月捐助5千日圓,就能認養奈洛比的小象,並定期收到小象照護近況的電子郵件;美國的動物中途之家則以「小貓攝影機」(Kitty Cam)即時錄影,大幅提高民眾的認養意願。另一方面,「反推力」的設計用來避免動物的災難,例如日本京都動物中途之家就以取消「定時定點回收」機制,降低飼主棄養的可能性。

  二、公共事務的道德爭議

  除了規範公眾行為的機制設計,公共事務研究的另一個重點,則是更為棘手的價值衝突問題。在動物保護議題中,這樣的衝突更是數見不鮮。
在單一國家的範圍內,例如,以野生動物作為生態旅遊標的,可以容許商業化到何種程度?又如,流浪動物的收容所(或放養)能否設置於自然保育區內?該如何找到其間的平衡點?再如,因應人類族群的擴張,野生動物的棲地受商業開發的界線又在哪裡?

  比較不同國家的作法,德國將動物權明定於憲法當中;英國重視在確保動物福利的狀態下使用動物,尤其是農場動物的利用;俄羅斯卻任憑流浪動物自生自滅,置若罔聞。相較於西方國家更重視動物不受「痛苦」的生活品質,東方國家如日本、香港則更希望促成「非安樂死」,並以更煽情的方法來進行政策倡議。但是東方國家的高度關注經常僅止於同伴動物,對於在經濟動物與實驗動物的漠不關心,形成非常強烈的對比。

  這些國境內及國際間的道德爭議,孰是孰非、為何形成這樣的差異,都是政策研究者可以持續探討的議題。

   三、公共政策中的情感效應

  不同的文化系絡或不同的國度中,對待動物的態度有著遙遠的差距。但即便是在環境極度惡劣的國家中,總有一群人,對於受苦的動物個體抱持高度關心,也常因而產生「同情疲勞」,造成個人的身心和家庭陷入惡劣處境。

  另外,在人類與動物互動的歷史中,也有一些長久存在,甚至全球性存在的文化符號。舉例來說,德國人為那些在動物中途之家中逝去的動物建造墓園,予以紀念;其實不少國家都曾為實驗動物或被屠宰動物設置「獸魂碑」,儘管不見得有實際效益,卻似乎能撫平人類心靈上的道德遺憾或傷口。

  然而,儘管這些全球化的動物救助者案例及全球化的文化現象,過去的公共政策卻有意無意間避開了這些情感議題。相信未來藉由動物保護相關議題,將這些已然普及全球的情感現象,納入公共政策的研究視野。

  本書採取參訪旅程的方式寫作,因此在字裡行間,作者看待各國對待動物的不同作法所進行的直率感受與評價,描述之用心與真摯感情,使其成為一本可讀性很高的作品。

  亦如前文所述,對於研究公共政策的筆者而言,書中記錄下的豐富動物保護政策資訊,帶給動物保護政策的倡議者很重要的參考價值。衷心期待國內外能出現越來越多這樣的作品,竹ˋ累積社會改革所需的足夠能量,讓動物保護從個人喜愛,成為政策實踐的重要標的。

推薦序3
收容所,可以是解決動物問題的起點
林育綾│媒體人、FB粉絲團「禽獸姐的萬應室」版主


  打開這本書的你,或許和我一樣,都是喜歡動物的人。

  可是,如果因為喜歡或同情,才認同動物權益的重要性,這樣的心態未必是正確的。因為無論你喜不喜歡動物,牠都有權益免於受虐和被害;而動物的問題,也是社會的問題,跟人類息息相關。

  根據調查,許多殺人犯都有虐殺動物的前例,例如日本的連續殺人案「酒鬼薔薇聖斗事件」,凶手少年A在殺人之前,就先虐殺了不少動物。但是無論在日本或台灣,虐待或殺害動物的刑責都相當低,顯示出我們對動物權益的漠視,也讓社會產生嚴重漏洞。無法善待與尊重動物的人,你相信他能夠善待和尊重他人嗎?

  這篇推薦序,是為了告訴喜歡動物的你,還有比喜歡和同情更重要的事,那就是「理解」。如果缺乏理解,這樣的喜歡不僅淺薄乏力,甚至可能比「不喜歡」造成更大的傷害。

  我看過所謂的「生命教育」課程,為了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帶著一隻狗當助教,卻讓這隻狗被將近20位孩子同時包圍,還爭先恐後要摸牠一把。這對於狗兒來說,其實承受了莫大的壓力;而孩子在這樣「缺乏理解的喜歡」下,不但增加了狗兒的負擔,對孩子的生命教育也毫無助益。

  談到「收容所」(書中稱「動物中途之家」),我想起過去執筆寵物、動物報導時,很害怕寫到收容所的新聞,因為當時我對它的印象,僅停留在安樂死、棄養、擁擠、資源缺乏、疾病、悲慘可憐等負面理解。對我而言,「收容所」像是生命的「終點站」,我下意識地盡量避而不談。

  也因此,每每看到其他先進國家有超級寬敞、舒適、制度完善的中途之家,裡頭每隻動物都能接受良好的照護,除了感到驚訝,內心也產生了許多消極想法:「唉,先進國家就是不一樣,台灣還早得很呢!」、「人家就是地大物博啊,台灣怎麼比?怎麼可能蓋出那種五星級收容所?」然而這樣的想法,不僅暗藏著「置身事外」的心態,同時也小看了自己,小看了動物問題和人類、自身的關連,更忽略了動物應有的權益。

  「收容」一直被我歸類在解決動物問題的最末端,所以過去我花很多時間把注意力放在著墨「源頭問題」,也就是照養及動物行為知識。因為行為問題是人們棄養動物的首因,我認為唯有加強正確的生命教育觀念、散播正確知識,才能幫助人們更了解動物,減少棄養,逐漸改善末端的收容問題。

  然而看了這本書後才恍然明白,「收容所」不該是個因為無能為力就被掩蓋、忽略的議題,也不完全是「末端」的解決方案;相反地從許多面向來看,它其實可以是個「起點」。

  例如作者提到,在德國或英國,許多動物中途之家甚至是社區居民熱門走訪的地點,兼具休憩等多元功能;不少爸媽帶著孩子前往與動物接觸,無論擔任志工或生命教育,甚或領養牠們成為家庭的一分子。仔細思考,社會許多層面環環相扣,所謂的源頭肩負著末端議題,所謂的末端也可以是幸福的起點。每個環節都很重要,也該獲得重視,才不會讓其中一端負擔過重,造成嚴重失衡。

  作者走訪各國,考察記錄先進國家對待動物的方式,不是只為了讓人羨慕,也不是要讀者繼續當酸民罵自己的政府。如同前文所提到的,社會許多層面環環相扣,動物的問題不只是政府的問題,也是每個人的問題。

  一個人能做的事情其實非常多。就像作者透過這本書傳遞訊息,讓人們得以透過她的紀錄開闊眼界;也可同時思考自身的立足點,能否以更多元的管道為動物貢獻一己之力,也為我們的社會貢獻一己之力。

  所謂的「動物」不只是貓狗,包含野生動物在內及被人視為「經濟動物」的生命,也都有其尊嚴和權益。一名西班牙律師推動連署,成功促使政府立法禁止鬥牛賽事,理由是「民俗傳統文化,也不該讓虐待動物正當化」。在美國也有專門的團體保護豬隻,即使是被人們視為「食物」的豬,也不該在生前過著毫無品質和尊嚴,萬分痛苦的生活。

  透過作者的分享,我不僅重新理解和定義了「收容所」,也更理解動物與人類、社會問題之間環環相扣的脈絡。或許你看完這本書會和我一樣,對「收容」一詞有了新的詮釋與觀察;而更可貴的是,「生命」也因而重新被定義和理解,人們不只立基於喜歡和同情,也為了正確的事而努力。

前言
讓「結束生命的場所」變成「拯救生命的地方」


  在日本,目前每1小時仍有9隻貓狗遭到撲殺

  各位知道日本一年大概撲殺多少隻貓狗嗎?

  根據日本環境省統計,2015年撲殺的貓狗數量約8萬隻;2016年下降至約5萬6千隻。也就是說,時至今日仍有許多貓狗因撲殺處分而喪命。(*編注:日本環境省目前公告統計資訊至平成28年(2016年)度,全國收容(含棄養、流浪)狗貓數量為113,799隻,認領養數量為57,386隻(認養率50.4%),遭撲殺處分數量55,998隻。台灣農委會2017年度官方公布統計數據,全國收容狗貓數量為43,438隻,認領養數量為35,835隻(認養率82.5%),遭撲殺處分數量763隻。)

  原先對日本收容所的撲殺狀況一知半解的我,在17歲時走訪英國收容所之後,開始對這個議題深感興趣。

  位於英國鄉村的收容所。最初抵達時,我還有點擔心,沒想到這裡如此乾淨明亮、綠意盎然。眼前出現的不是狹窄冰冷的籠子,而是灑滿陽光的房舍和散步小徑。

  此外,收容所中的動物每一隻看來都很健康。這裡收容的動物多半是遭人棄養,或曾受到虐待;來到這裡後身心狀況變好了,甚至願意再以笑容迎接人們。在工作人員的付出下,牠們甚至和附近居民成為一家人。

  在這裡,除非動物罹患重症,否則絕不考慮以安樂死處置。看到英國收容所的現況之後,我開始思考,面對日本的撲殺處分,也絕不能只用一句「很無奈」或「這也沒辦法」來看待。

  自此之後,我一直思索如何打造一個對人類與動物都好的社會環境,目前致力於研究動物相關的法律。

  然而,對人類和動物都好的社會環境,具體來說是什麼樣貌呢?幾乎所有人都想這麼問。我也想到了這一點。為了找尋答案,我至今仍持續走訪世界各地的動物保護機構。因為我認為,收容所展現出的就是人類與動物間問題的縮影。

  讓收容所成為「救活動物的地方」

  造訪英國的收容所時,發現那裡的人早就懂得一個簡單的道理:

  「收容所並不是撲殺動物的場所,而是拯救動物生命的地方。」

  這徹底顛覆了我對撲殺處理的刻板印象,也消除了我在踏入收容所之前的恐懼。自此之後,「Animal Shelter」,也就是「動物中途之家」一詞開始深深吸引了我。

  我希望扭轉「收容所」一直以來給人的撲殺、髒亂、疾病等負面觀感,因此後文都會使用「動物中途之家」一詞(基本上若是終生收容的機構會稱「sanctuary」,日本的正式名稱則是動物保護設施)。

  為了想更了解世界各國的動物中途之家,並且尋找出更理想的改善方法,我就此展開了跨越8個國家的參訪旅程。每個國家的動物中途之家,都充分展現了該國的特色。

  在美國,我看到了豬和雞等畜產動物受到和貓狗等同伴動物一樣的悉心照顧。

  德國市立動物中途之家的人告訴我,達到真正零撲殺的祕訣與配套方式。

  俄羅斯民眾會主動分食麵包給街上到處可見的流浪狗。然而它們的動物中途之家,氣氛卻冰冷沉重到教人背脊發涼。

  我在西班牙看見了一群體格壯碩的狗狗,牠們在自然保育區裡愉快奔跑的模樣,讓我大感震撼。

  到了肯亞才知道,包括日本在內,整個亞洲都是大象、犀牛等瀕危動物慘遭盜獵的元凶。

  在香港,我見到了遍體鱗傷被帶回動物中途之家的牧羊犬,對我露出笑容。

  回到日本,熊本動物中途之家的員工不願撲殺流浪動物的強烈信念,深深感動了我。

  世界各地動物中途之家反映了全球共通的人類與動物之間的問題。不過我每次最期待的,就是能見到仍友善親人的可愛動物們。

  原本只是尋常愛狗人的我,為何立志成為動物法學家?

  長年來四處旅行的我,其實在進入大學之前,因父母經常調職,全家人有如現代版的游牧民族,14年來陸續在不同的國家生活。

  我從小喜歡動物,尤其是狗。小學3年級時,我對未來的夢想是「養狗」。10歲那年,願望實現了。我在捷克展開了有狗相伴的生活。自此,我和這隻害羞可愛的喜樂蒂牧羊犬「Akubi」一起長大。美術課的作業,我讓「Akubi」當我的素描模特兒;電腦、筆記本上貼滿了「Akubi」的照片。在英國念高中時,我的夢想是當訓犬師,學校建議我參加動物中途之家的職場體驗,就是我在前文提過的,這段經歷讓我的人生有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

  當年受到的震撼,至今仍驅使我走訪全世界。在持續旅行之中,我同時也進入美國的法學院,修習《動物法》這門全球尚屬法律新領域的學問。2014年之後,我回到日本就讀一橋大學研究所法學研究科,攻讀博士學位。

  希望每個人了解一己之力的貢獻

  日本的動物中途之家一開始是為了防止狂犬病擴散,在捕捉流浪狗之後進行撲殺處分而成立。然而將近60年來,日本國內已經不再出現狂犬病病例,也很少在街頭看到流浪狗。那麼,為何時至今日還要撲殺流浪動物呢?

  例如飼主棄養,當初覺得小狗小貓好可愛的飼主,一時衝動買回家之後卻因為「好愛亂叫」、「長大不可愛了」這樣的理由,帶去棄養;或是寵物店業者的滯銷商品。

  不過,撲殺處分的理由不僅如此,另一個原因是日本多數的動物中途之家至今仍屬於封閉的場所。2015年度約有5萬隻貓狗找回主人或送養;而遭安樂死的8萬隻貓狗則都是無法回到原本的家,或是沒能找到新的送養家庭。

  即使現況如此,我在走訪英國動物中途之家後的11年來,日本的動物中途之家也逐漸改善,仿效動保先進國的各種設施,讓我想一一走訪。例如經過20年構思整建的橫濱動物愛護中心。園區綠意盎然,狗舍都明亮清潔,附設狗狗訓練教室,並提供流浪貓管理的建議,可說兼顧讓大眾了解動物議題,以及感受與動物共同生活魅力的功能。不僅如此,這裡也扮演社區活動中心的角色,深受鄰近居民歡迎。

  一想到動物的問題,總是令人揪心,有時更無可避免深深心痛。面對問題的巨大沉重,或許會有滿滿的無力感。然而,每個人還是有能憑一己之力做到的事,儘管只是一小步,卻也可以慢慢前進。

  *掌握流浪動物議題現況,並適時傳達給親友。
  *週末時,走訪動物中途之家。
  *小額捐款,作為中途之家流浪動物的加菜金。
  *假日去中途之家擔任義工,帶狗狗洗澡、散散步。
  *幫忙中途無法被收容的動物,直到牠們找到新的家人。
  *想飼養動物時,優先考慮去中途之家認領養。

  一個人的力量雖然微小,但是能參與、做到的事其實很多。至於我,在持續走訪世界各地的動物中途之家,並且盡可能擔任志工,記錄下所見所聞之後,寫成了這本書。

  希望藉由這本書,讓更多人了解動物中途之家,並開始傾聽動物的聲音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66
    $251
  2. 二手書
    79
    $300
  3. 新書
    79
    $300
  4. 新書
    79
    $300
  5. 新書
    79
    $301
  6. 新書
    79
    $301
  7. 新書
    85
    $323
  8. 二手書
    86
    $328
  9. 二手書
    87
    $330
  10. 新書
    88
    $334
  11. 新書
    9
    $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