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作者研究臺灣民眾心態和民意趨向的文集。
全書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關於臺灣研究的史觀與方法問題,對臺灣史的分期與框架、臺灣歷史與兩岸關係、臺灣文化與中華文化的關係等兩岸關係中的重大問題進行了深入的剖析,匡正了某些錯誤認識,提出了獨到的見解。第二部分針對臺灣早期及清代初期的一些史實,如「夷州」與「夷洲」、對鄭成功的歷史評價等問題,提出了不同於學術界一般認識的看法。第三部分主要針對臺灣方面有人蓄意製造「歷史失憶」的行為,根據具體歷史事實,對臺灣的歷史作出了深刻的解讀,無可辯駁地證明了臺灣與祖國大陸不可分割的關系。
目錄
前言
民眾心態分析
歷史的集體記憶與臺灣民眾的複雜心態/001
1945年以來的歷史記憶與臺灣民眾的複雜心態/015
兩岸隔絕的歷史記憶與臺灣民眾的複雜心態/038
臺灣光復:大轉變的年代/058
有關「臺灣光復」的爭議/062
臺灣民眾政治心理分析(兩岸關係部分)/068
臺灣主體意識及其發展趨勢/084
臺灣主流民意的「細化」/107
臺灣人士看臺灣民主/115
民意與群體認同
臺灣社會的歷史記憶與群體認同/140
臺灣民意的三個層次/156
自尊需求與「臺灣人認同」/171
「臺灣人」群體對中國大陸的刻板印象/183
從「臺灣人認同」到雙重認同/194
兩岸認同的過程——雙管雙向互動模式/206
兩岸認同過程的五個階段/217
省籍—族群—本土化
臺灣政治的「省籍—族群—本土化」研究模式/245
臺灣:本土化與本省人/269
臺灣「去中國化」的文化動向/275
「二二八事件」中的本省人與外省人
民眾心態分析
歷史的集體記憶與臺灣民眾的複雜心態/001
1945年以來的歷史記憶與臺灣民眾的複雜心態/015
兩岸隔絕的歷史記憶與臺灣民眾的複雜心態/038
臺灣光復:大轉變的年代/058
有關「臺灣光復」的爭議/062
臺灣民眾政治心理分析(兩岸關係部分)/068
臺灣主體意識及其發展趨勢/084
臺灣主流民意的「細化」/107
臺灣人士看臺灣民主/115
民意與群體認同
臺灣社會的歷史記憶與群體認同/140
臺灣民意的三個層次/156
自尊需求與「臺灣人認同」/171
「臺灣人」群體對中國大陸的刻板印象/183
從「臺灣人認同」到雙重認同/194
兩岸認同的過程——雙管雙向互動模式/206
兩岸認同過程的五個階段/217
省籍—族群—本土化
臺灣政治的「省籍—族群—本土化」研究模式/245
臺灣:本土化與本省人/269
臺灣「去中國化」的文化動向/275
「二二八事件」中的本省人與外省人
序
前言
1992年我第一次訪問臺灣,回來以後寫下這樣一段話:「在臺灣,多次接觸到『感情』、『信仰』之類的說法,不能不引起我的思考。在政治文化中,信仰、感情和習慣、態度、性格、氣質等等都是屬於政治心理層次的,而心理狀態往往是相當堅強的、持久的、不容易改變的,研究兩岸關係問題,不應當忽視這個層次的研究」,「只有瞭解在政策措施背後的深層的因素,才能得到正確的認識,而正確地認識對方,則是達成共識的必要前提」。此後,我有意透過與臺灣各界人士的交往,廣泛蒐集臺灣民眾心態、政治心理、主流民意、「主體意識」、群體認同等方面「鮮活」的具體的資料,並且長期從事這個方面的研究。本書是多年來研究這一問題的論文的結集。
第一部分有一組論文研究各個歷史時期臺灣民眾的政治心態,包括從古至今的歷史記憶,1945年以來對臺灣內部政治實踐的心態、對兩岸關係的心態,目的是說明:由於臺灣歷史與大陸歷史有一定的差異,近幾十年來兩岸又處在不同的社會制度下,因此臺灣民眾對臺灣歷史與現實以及兩岸關係的看法,與大陸同胞有許多不同。「歷史記憶」導致臺灣同胞形成一些特殊的心態,諸如悲情心態、「出頭天」心態、優越感心態、「小國寡民」心態、分歧的認同心態、複雜的統「獨」心態等等,而這些心態是大陸同胞所沒有的,也是不容易理解的。應當強調,不瞭解臺灣民眾的歷史記憶與特殊心態,就無法深入地認識臺灣的現實。我認為,研究兩岸關係的學者,有責任幫助大陸同胞深入瞭解臺灣、深入瞭解臺灣民眾的心態。所以這一組文章著重運用比較豐富的具體資料,介紹臺灣民眾在各個方面的心態,主要是政治心態,讓大家瞭解臺灣民眾在許多問題的看法是與我們不同的,這是認識臺灣、研究臺灣必不少的一個重要方面,我願意承擔這項工作。
由於不瞭解臺灣民眾的心態,在相當長的時間裡,大陸一些媒體強調「求和平、求安定、求發展是臺灣的主流民意」,認為臺灣當局「違背了主流民意」。在文中,我對臺灣主流民意作了「細化」分析,指出它具有兩重性,而其中的一面就是針對大陸的,並且從理論上說明上述流行觀點的錯誤所在。
此外,本部分還對臺灣民眾在兩岸關係上的政治心理、「臺灣主體意識」進行了研究,目的也是説明大陸同胞具體深入地瞭解臺灣民眾的真實心態,並且採取正確的態度來對待,這就是我一貫強調的「同情的理解」。設身處地,將心比心,只有這樣才能化解敵意,增進兩岸人民的感情。
1992年我第一次訪問臺灣,回來以後寫下這樣一段話:「在臺灣,多次接觸到『感情』、『信仰』之類的說法,不能不引起我的思考。在政治文化中,信仰、感情和習慣、態度、性格、氣質等等都是屬於政治心理層次的,而心理狀態往往是相當堅強的、持久的、不容易改變的,研究兩岸關係問題,不應當忽視這個層次的研究」,「只有瞭解在政策措施背後的深層的因素,才能得到正確的認識,而正確地認識對方,則是達成共識的必要前提」。此後,我有意透過與臺灣各界人士的交往,廣泛蒐集臺灣民眾心態、政治心理、主流民意、「主體意識」、群體認同等方面「鮮活」的具體的資料,並且長期從事這個方面的研究。本書是多年來研究這一問題的論文的結集。
第一部分有一組論文研究各個歷史時期臺灣民眾的政治心態,包括從古至今的歷史記憶,1945年以來對臺灣內部政治實踐的心態、對兩岸關係的心態,目的是說明:由於臺灣歷史與大陸歷史有一定的差異,近幾十年來兩岸又處在不同的社會制度下,因此臺灣民眾對臺灣歷史與現實以及兩岸關係的看法,與大陸同胞有許多不同。「歷史記憶」導致臺灣同胞形成一些特殊的心態,諸如悲情心態、「出頭天」心態、優越感心態、「小國寡民」心態、分歧的認同心態、複雜的統「獨」心態等等,而這些心態是大陸同胞所沒有的,也是不容易理解的。應當強調,不瞭解臺灣民眾的歷史記憶與特殊心態,就無法深入地認識臺灣的現實。我認為,研究兩岸關係的學者,有責任幫助大陸同胞深入瞭解臺灣、深入瞭解臺灣民眾的心態。所以這一組文章著重運用比較豐富的具體資料,介紹臺灣民眾在各個方面的心態,主要是政治心態,讓大家瞭解臺灣民眾在許多問題的看法是與我們不同的,這是認識臺灣、研究臺灣必不少的一個重要方面,我願意承擔這項工作。
由於不瞭解臺灣民眾的心態,在相當長的時間裡,大陸一些媒體強調「求和平、求安定、求發展是臺灣的主流民意」,認為臺灣當局「違背了主流民意」。在文中,我對臺灣主流民意作了「細化」分析,指出它具有兩重性,而其中的一面就是針對大陸的,並且從理論上說明上述流行觀點的錯誤所在。
此外,本部分還對臺灣民眾在兩岸關係上的政治心理、「臺灣主體意識」進行了研究,目的也是説明大陸同胞具體深入地瞭解臺灣民眾的真實心態,並且採取正確的態度來對待,這就是我一貫強調的「同情的理解」。設身處地,將心比心,只有這樣才能化解敵意,增進兩岸人民的感情。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二手書65折$327
-
新書76折$379
-
新書79折$395
-
新書79折$395
-
新書85折$425
-
新書85折$425
-
新書9折$450
-
新書93折$465
-
新書95折$475